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自閉症孩子動機差的原因是:

孩子很少經歷成功,家長在教孩子的任務中,給了孩子太多的挫敗感,特別是持續的挫敗感,讓孩子變得消極,他們會通過發脾氣來逃避要求,也會從行動上孤立自己,比如他們看不見或聽不到,眼神不接觸。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在初期,食物這種強化物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學生擺脫緊張的環境也是一種強大的強化。

有些孩子感覺動機很難找,給大家一個有用的經驗便是:給自己一個要求,必須寫出孩子喜歡的25個強化物。


這裡提到要寫下來,好處是我們不會忘記,當我們開始寫的時候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強化物被你想到或發現了,一旦這個過程完成,後面的訓練就要輕鬆很多。

25個清單被列出來後,你還可以將這些強化物分組,用於不同的訓練項目上,這樣你也不會亂。


一、從簡單的事情開始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因為通常來講,人們更喜歡做容易完成的事情,而對於艱鉅的任務總有畏難情緒,遲遲不肯動手。

孩子也是如此!

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其實這是教育教學中的常識,無論在特殊教育領域還是普通教育領域都遵循這個原則,只不過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受專業性、經驗和情緒(比如急躁)等方面的限制,常常忘記這個原則。


例如教孩子蒸米飯,孩子肯定不可能立即學會,任務太難他就會拒絕學習。

但我們可以把蒸米飯分解為:取米、淘米、放米、放水、蓋蓋兒、接電源、按下開始鍵,家長先把前幾步都做完,只留下最後一步“按下開始鍵”,讓孩子完成這一步,孩子只需按一下鍵,就能吃到米飯,任務簡單,結果直觀,孩子何樂而不為,當然會很配合。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然後家長慢慢往前教:接上電源、蓋蓋兒、取米……,孩子在學習新步驟的時候不斷複習已經掌握的步驟,最終完成蒸米飯的學習過程。

這樣教是不是比直接讓孩子學習全套蒸米飯的過程效果要好很多呢?


二、善於使用輔助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自閉症孩子他們動機弱也許是因為能力不足,輔助又不夠,就會拒絕學習。

以做操為例,為什麼普校中自閉症孩子在做課間操時要麼亂晃不做,要麼簡單比劃幾下,甚至是亂跑呢?

原因有很多,也許很多高功能的自閉症孩子有模仿能力和較好的肌肉力量能夠做操,但動機不足,因為他們不理解為什麼要做操,當然更可能的原因是孩子本身能力不足導致不能做操,例如模仿能力欠佳、肌肉力量不足、本體感差、協調性不太好等等。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無論是動機不夠還是能力不足,或者兩種原因摻雜在一起,僅僅把孩子放在隊伍裡他們肯定不會像NT孩子一樣自然而然學會做操的。

如果想教會孩子做操,就要依據孩子的能力水平,使用全軀體或半軀體的輔助,隨著孩子逐漸掌握動作要領,慢慢降低輔助的等級直到撤出輔助,這是從高到底的輔助。

沒有輔助孩子學不會,自然就不會去學,只能站在那裡晃身體或亂跑。

當然輔助還有從低到高的輔助,需要家長和老師針對不同的孩子和學習項目靈活運用。

三、靈活調整訓練項目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媽媽,打開。”軒軒拿著一盒水彩筆給媽媽,請求媽媽打開。

媽媽直接把水彩筆放一邊兒,說:“現在不是畫畫時間。”

緊接著,她拿出一沓識讀卡片開始讓軒軒讀,這時候軒軒的注意力卻很難集中在卡片上,在媽媽的不斷責備下,情緒不佳的他最終哭鬧拒絕識讀卡片。

做家長的愛子心切,恨不得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給孩子設計成精緻的干預課程,殊不知孩子也有許多自發學習的時候。

這些自發學習由孩子發起,學習效果並不差,甚至好於家長專門設計的課程。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和反應迅速的頭腦,緊緊抓住這些機會變為促進孩子發展的訓練項目。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就軒軒媽媽這件事而言,她不僅打擊了孩子的社交意願,錯失了絕佳的教育機會,而且一手製造了孩子的情緒問題,最終導致訓練無法進行下去。

如果軒軒媽媽當時就接受孩子的請求,教他打開彩筆盒,問孩子要畫什麼,畫在哪裡,一起找白紙,看看孩子畫什麼,根據孩子畫的內容來構思一節課程,或者將孩子的作品跟識讀卡片聯繫在一起教給他,孩子在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效果肯定會不錯的。

作為旁觀者,我們會覺得軒軒媽媽的做法缺乏智慧,可是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家長還真不少,總覺得孩子自己的選擇沒有意義,家長安排的項目才有意義,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家長走。

自閉症孩子首先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視角,我們在安排訓練項目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特殊性,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才會取得好的效果。

四、在跟隨中尋找機會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刻板的行為和狹隘的興趣是自閉症的兩大核心症狀之一,假如沒有刻板的行為和狹隘的興趣,也就不是自閉症了。

因此想徹底消滅該核心症狀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強行消滅的做法是危險和愚蠢的,只會讓自閉症孩子永遠封閉在自己的空間而拒絕學習和成長,更何況刻板的行為和狹隘的興趣並非絕對一無是處,在耐心的跟隨中或許能發掘教育機會。

有這樣一個自閉症兒童,非常迷戀各種交通工具,他的玩法是典型自閉症孩子的玩法——將所有的玩具車排列成直線。

他的父母並沒有強行改變他的興趣,反而帶他去各種商店蒐集各種汽車模型,帶他坐地鐵、火車、輪船……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所有跟交通有關的路牌標示、購票流程、交通法規、基本溝通方式(比如問路),還學會了查看地圖,最終學會了獨立出行。

雖然不是所有自閉症兒童的行為都蘊藏著教育契機,也並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跟隨(跟隨一定要在ABA的框架下進行,否則會強化一些問題行為),但若我們有一雙慧眼,是肯定能夠發現機會的。


五、平時做到說話算數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說話算數不僅是指兌現給孩子的承諾,還指孩子能夠執行父母發出的指令。

最近有位母親跟我抱怨孩子不洗襪子,嘴上說好要洗襪子,但就是攢了幾天都不洗。

這位媽媽不斷地提醒催促,臨睡前還在說:“把你的襪子洗了再睡覺。”結果是孩子睡了,襪子沒洗。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孩子隨意發指令發空指令,卻不能保證孩子在執行指令。所以父母平時就要養成說話算數的習慣,無論事情有多小,都能保證發出的指令會被孩子執行。

假如這是個孩子樂於執行的指令,這當然是父母所期盼的。但問題是父母發出的很多指令並非是孩子樂於或者能夠執行的,這樣的指令一定要少發慎發。這裡有許多技巧需要慢慢摸索,比如發指令前一定要先想一想,這個指令孩子能不能執行,若不能我是否可以輔助他執行,若遇到激烈的反抗我可能會有什麼有效的措施。

總是受到孩子激烈反抗的指令更要少發慎發

,除非是萬不得已的事情。若真是萬不得已的事情,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激烈反抗就妥協,無論如何也要確保孩子執行指令,妥協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製造了新的問題行為。

如果平時父母發出的絕大多數都是孩子樂於執行、能夠執行或者通過輔助就能執行的指令,那孩子在做事情時自然會更配合。

假若父母總是發出讓孩子畏難甚至厭惡的指令,孩子越來越反抗越來越不聽指令,還談什麼愛學習想學習呢?


六、巧妙使用消退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雖然我們主張尊重自閉症兒童的特點,從兒童的喜好入手進行教學,但是孩子不可能喜歡所有事情,有些事情不喜歡但必須去做,孩子也是這樣。

他能不學習生活自理嗎?

他能不寫作業嗎?

他能不上學嗎?

不能。


但是在要求孩子學習或者做事情時,他反抗、拖延、裝作沒聽見,也就是出現了逃避任務的問題行為,怎麼辦呢?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最好的辦法是對於這些行為不要有任何反應,只堅持讓孩子完成任務即可。

我們還是拿上面家長要求孩子洗襪子的事情來說,先給孩子接好水,把孩子領到洗手間,讓他把襪子放進水裡,告訴他打肥皂,如果不會打肥皂就手把手地教他,投洗晾曬,直到輔助孩子完成洗襪子的任務,每天堅持,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明白:父母的指令必須執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

無論是孩子獨立完成還是輔助完成,無論是僅完成幾步還是全部步驟,只要完成了,就給孩子強化,或讚賞或給代幣或給玩遊戲。

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只有做到前五點,第六點的方法才會有效。

實際上,想要幫助孩子愛學習想學習樂於完成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本文提到的這六點,還有很多方法,這與父母和其他教育者的人格特點、教養習慣甚至是自我修養息息相關。


自閉症動機訓練,你是否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