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漢元年,劉邦離開修武,由平陰津(今河南孟津)渡過黃河,來到洛陽,在張良和陳平等人的協助之下,開始策劃東進攻楚的大事。

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就在這時,洛陽地區的一位長者董公前來求見,向劉邦訴說了項羽秘密謀害義帝的情況,進而提出了相關建議,“臣下聽說‘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出師無名,舉事無成。所以說,只有明確敵人是逆賊,才能扶義征服。如今項羽悖逆無道,弒君害主,乃是天下共誅共討的逆賊。我有仁,天下歸心,可以不用勇武而使天下自服;我有義,天下跟隨,可以不用強力而使天下自定。請漢王統領三軍為義帝素服發喪致哀,向天下諸侯,申明東伐項羽的大義。如此一來,海內莫不仰慕大王的德行,大王的行動,也可由此與三代的聖王相比況了。”劉邦接受了董公的意見,稱善道好。於是劉邦正式為義帝發喪,披麻戴孝大哭,號令全體軍民,舉哀三天。又派出使節,號召天下諸侯討伐項羽,併發布了討伐項羽的檄文。

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項羽殺義帝,也就是楚懷王,是在漢元年十月,項羽與義帝之間其實早有嫌隙。之前有提到,項梁聽范增諫言,立楚懷王,實際上是想借楚懷王的名聲,來充分的調動楚國遺民的反秦熱情。對於項家而言,楚懷王只是個傀儡罷了,可是對於舊楚遺民而言,是復國的領頭羊啊。在鉅鹿救趙前,懷王主持制定天下公約,首先攻入關中者為秦王。項羽主動請纓,願領本部兵馬進攻關中,被懷王拒絕,委派劉邦擔當西進攻秦的重任,由此種下了嫌隙。

鉅鹿救趙途中,項羽斬殺楚懷王信任的大將宋義,奪取軍權,自任楚軍統帥,迫使懷王追認既成事實,將自己置於抗拒君王命令、竊取君王權力以解救國家危難的拂臣境地,從此決定了項羽與懷王,不可能再在同一體制共存了。

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鉅鹿之戰後,項羽救趙成功,殲滅秦軍主力,統領諸侯國聯軍進入關中以後,自封西楚霸王,分割天下論功行賞,建十九國封十九王,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實行了霸王主持下的封王建國。項羽封王建國,不但無視懷王之約,而且從根本上否定了戰國七國復活、各國王政復興的既存天下秩序。在項羽所實行的這種變革舊體制舊秩序的重大行動面前,首當其衝、遭受最大打擊的就是楚懷王。

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楚懷王本是六國聯合滅秦的盟主,楚將項羽的主君。如今項羽自己做了天下的盟主、西楚的霸王,天下怎麼能有兩個楚王呢?如何處置楚懷王,自然就成了重新建立天下秩序的首要問題。在項羽看來,楚懷王本就是當時項家起義而擁立的傀儡,現在秦國已破,項家已稱霸天下,懷王之於項家已是不得不甩掉的累贅了,於是項羽對楚懷王採取了架空、遷徙、暗殺的三步驟。

架空楚懷王是第一步。架空的方法是將楚懷王的稱號拔高一步,尊稱為義帝。義,名分,名義;帝,德行比王高出一等的君主。所謂義帝,就是名義上君臨天下的主君,用徒有虛名的稱號,將楚懷王高高供起來,名義上成為諸侯各國王之上的共主,實際上剝奪了他對楚國的統治權。

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第二步遷徙,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后,定都彭城。而此時身在彭城的楚懷王等自然就成了多餘的障礙。分封天下結束後,項羽在返回彭城的途中便修書於楚懷王,信中寫道:“古來的帝者,不但統治千里的土地,而且一定居住在江河的上游。今長沙郡郴縣地處長江水源的上游,正適合於帝者,請遷往為便。”郴縣,就是如今的湖南省郴州市。在當時楚漢爭霸時期,是處於秦長沙郡的東南,與南海郡一嶺之隔。此時,秦帝國南部軍的統帥趙陀已經佔領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並獨立稱王,建立了南越國。如此,懷王被項羽送到了國家邊境,彼時中華文明的最南端,相當於被流放了。自項羽殺宋義奪權,鉅鹿之戰一戰封神之後,楚懷王完全的成了光桿司令了,胳膊擰不過大腿,懷王不得不收拾行李,往南遷徙了。

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懷王由彭城南下郴縣,必須要經過項羽所封的九江國,或者是衡山國和臨江國地區。項羽密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當義帝經過時,務必擊殺,且嚴加保密。漢元年十月,義帝一行經由九江國前往郴縣,英布派遣部將尾隨跟蹤,在郴縣將義帝秘密殺害。

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義帝之死,不僅是項羽與義帝之間個人恩怨的了結、二人之間爭奪楚國政權鬥爭的結束,也是秦末之亂以來,短暫的七國復活、王政復興時代的終結,從此以後,中國歷史進入楚漢兩雄主導下的列國紛爭時代,天下諸侯身不由己地捲入到楚漢爭奪天下霸權的戰亂中,宛若戰國末年合縱連橫的再現。

義帝之死,楚漢爭霸的開端,項羽成也霸氣,輸也霸道

在新的楚漢相爭的歷史中,項羽承繼楚國,成了合縱的霸王,劉邦承繼秦國,成了連橫的盟主,不過,項羽和劉邦都出於楚,他們本來都是楚懷王的部將,故國舊君楚懷王的正統,對於他們爭奪天下霸權的行動來說,都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一樁必須處理的棘手難題。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項羽弒君,從此成為道德把柄,一直被劉邦用來作為聲討項羽、號召天下的大義名分,處處陷項羽於被動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