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清紅旗電灌站:讓黃河之水上高山

在長清區歸德街道南部山區,遺存著一座建設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水利建築——紅旗電灌站。2013年12月,紅旗電灌站和勝天渡槽被列為濟南市不可移動文物,為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

紅旗電灌站是一個引黃上山水利工程,1968年11月動工,1971年試車開灌,1975年全部建成。電灌站設三級五站。灌區總乾渠長1.1公里,分乾渠三條全長26.1公里,支渠34條全長46.1公里,沿乾渠修建橋涵、渡槽等建築153座。紅旗電灌站這樣大的水利工程,在當時沒有現代科技設備,僅靠勞動人民的一雙手和簡單的鐵錘、鐵鍬、小推車等工具,施工的艱難可想而知。


濟南日報 呂傳泉攝

從1950年到1964年,歸德公社接連遭遇旱災。人民公社向上級請示,決定修建一座電灌站,引水上山,解決南部山區天旱顆粒不收的問題。

1968年11月,歸德公社紅旗電灌站修建拉開序幕。這是長清縣最大的水利工程,要讓南部山區的人民過上“不靠天,要讓黃河之水上高山,氣死龍王鬥倒天,山地變成千斤豐產田”的日子。

現年83歲的雙乳山村曹丕森是參與紅旗電灌站建設的萬名民工之一。“那時全公社100多個村都出民工,按照區域劃分,輪流到達工地,夜以繼日、熱火朝天地投入戰鬥。每人自帶一把鐵錘,背上幾十斤大米、紅薯、麥面,或帶上一瓶鹹菜。山區村莊的民工,開山鑿石修石渠;平原村莊的民工修建黃河至山根的土渠,整平石渠的地基。工地上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到處是“與天鬥其樂無窮!”“敢叫日月換新天!”“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定把黃河水引上山!”等口號。工地上的青年突擊隊、鐵姑娘隊等開展勞動競賽,你追我趕,一直幹到1969年春天。”曹丕森說,為了建設揚水站,就連附近村的小學生也參加了會戰,搬石頭,到現場進行宣傳。

就在這樣修建設備極其簡陋、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在星羅棋佈的山野丘陵間,一條條石渠,一架架渡槽,一棟棟橋涵,都是由人工修葺、石頭構建的。

勝天渡槽是紅旗電灌站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輸水乾渠最重要的節制點工程。渡槽坐落在閆樓村北500米處,全長420米、寬3.2米,由72孔拱橋組成,橫架在兩山之間。一些曾參加了當年渡槽建設的工人還記得,每天民工們早早來到附近山上打石料,尺寸大小、形狀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偏差一點。渡槽全部是石塊鑲嵌成的,所以每個鑲嵌面的尺寸要特別精準。有一次,一名採石工人打的石料比規定尺寸厚了不到2釐米,那天他實在有點累,就想將就算了,可技術員硬是不同意,非叫他把多的那一點打掉。勝天渡槽一座座橋洞相連,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排整齊秀美的窯洞,雖經50年的風吹雨打,但依然整齊而牢固。

1970年勝天渡槽竣工。汩汩黃河水,穿山越嶺,從4公里外經過三級揚水,流到水源奇缺的坦山山區,又經渡槽的引流奔向山嶺梯田,15個村的群眾沸騰了。

現在的大渡槽頂溝底已經長滿了蒿草,勝天渡槽已完成了歷史使命,但為了留住人們戰天鬥地、奮發圖強的記憶和象徵,2013年,渡槽及紅旗電灌站被濟南市政府列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在歸德街道廣袤的田野裡,一座座綠色的機井房,一排排露出地面的出水口,清清的流水,潺潺地流進莊稼地……早年曾用紅旗電灌站引黃灌溉的地方,現在都變成了旱澇保收田。沿黃一帶實施了黃淮海農田開發項目,建起了2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形成了“田塊平整、林網覆蓋、旱能澆、澇能排”的良好農田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環境影響。顧小莊村村民顧葉奎說:“現在,再旱俺們也不怕。但是,這萬米石渠的石碑,我們將永遠保留下去,這是時代的產物和見證。” (作者:馬光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