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新市,記憶裡的孩子趣事 (八)

編者的話:

《浙北新市,記憶裡的孩子趣事》是一個童年故事系列,將按筆者所經歷的20世紀童年趣事活動進行四季分類,輯為若干期,有七十二項趣事活動,客觀反映我們這一代人當年的生活現實。


秋天的故事(中)


5、挖紅薯


秋天到了,泥地裡的紅薯就像孩子一樣胖起來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紅薯是本地糧食補充的重要來源,農村家家戶戶種,村裡集體也種,所以一到深秋,挖紅薯便是一件很開心的事,當時的農村是集體生產隊,需要大家一起挖起來堆放在大房子裡,然後分堆按戶分配。孩子們也隨之忙起來,在大人們翻墾過紅薯地裡,再尋挖一下。紅薯吃起來香甜,特別是新鮮的紅薯,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烤著吃,更可以煮著吃。孩子們特帶勁,長在泥土下的紅薯,生長並不規則,這些根莖物會亂鑽,翻墾過的紅薯地已經沒有了茂密的藤葉,泥土都給翻了一個身,裸露出新泥,孩子們會很仔細地扒開大泥巴尋找,或者在沒有鐵耙墾翻的地方找根莖,經過孩子們的三翻兩翻,好多大小不等的紅薯就會被找出來,但大多是小的,很少有大的。孩子們一邊翻泥一邊撿拾,把紅薯放進竹籃裡,經過孩子們的一番辛苦,籃子漸漸就裝滿了。孩子們提著沉重的籃子,臉上弄了許多泥巴,回家的路上,一群孩子笑得燦爛,天邊的晚霞像是塗在他們的臉上一樣。


6、捕螳螂


秋樹上的螳螂就比較多,由於螳螂長得有特性,動作美妙,個形又小,不會帶來明顯傷害,所以,也常常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螳螂是一種江南常見的昆蟲,秋天捕螳螂,是每個孩子極喜歡的一項課外活動。螳螂長得細腰長裙,把它全部的下體遮蓋得嚴嚴實實。它的體形姣美,四肢及身體長得藝術誇張,動作感幽默,靈動。一般青色居多,有樹葉的保護色,防止其他動物的攻擊。螳螂的舉手投足動作幽默,目光敏銳,前臂有鋒利的刀鋸,整個形態有武士的裝束,特別為孩子們所好奇。秋天的樹木上,常常會棲息著螳螂,一兩隻,甚至很多聚在一起,經常能看到它們捉蟲的現場,場面相當精彩。有時大螳螂領著一群小螳螂,遊走在枝杆之間,它們悠閒與隊形排列之美,深深吸引著好奇的孩子,讓孩子內心充滿對大自然的熱愛。我們喜愛把螳螂小心捉到家裡,有時會不小心碰斷一隻腿,有時候把它的長裙剝下,斷了它飛逃的念頭,有時候放在桌上,觀賞它洗臉,張望、揮臂的動作,而它三角形的臉,又常常會斜著看你,像是有一種與你對話的感覺。抓捕來的螳螂,一般到最後都會飲恨而亡。童趣就是在一種征服與遊戲中獲得自我心靈快感昇華的活動。


7、摘柿子


孩子對植物果實具備了濃烈的興趣,特別秋果的美味會給孩子們帶來快樂,柿子是一種美味可口的秋果。在新市,村郊有很多高高的柿子樹,這些柿子樹一到秋天,紅紅的柿子果實掛滿了枝頭。柿子有許多品種,小園形的,也有方正形的,有赤紅的,也有淺青帶棕黃的,樹形也有不同,有高大,也有低矮的。秋天,雲淡風清,不同大小村落裡,柿子樹搖著秋光,很入畫,給人以安靜的美感。秋天一到,小夥伴們早就對附近的柿子樹如數家珍,盯著樹上的柿子,哪一棵已經熟透了,哪一棵還青澀未熟,孩子們心中瞭如指掌。熟透的柿子,有時經風一吹,掉下若干個,雖然摔破了皮,卻有超甜的味道,果內的汁液就像甜膠一樣粘嘴,非常入口。小夥伴們會抱著柿子樹用勁搖一搖,希望樹上的柿子能夠掉下來,然後就會攀爬上去,或者用“騎高高”的形式,去摘高枝上熟透的柿子。摘柿子多半是避著主人的“偷吃”形式,誰家主人看到了,就會出來喊住。小夥伴自家的柿子樹,才可以盡情放開採摘。


8、摘菱角


菱角是江南河流裡特有的水生植物,按其顏色與外形,品種比較多,它是一種美味的果實,孩子們喜歡吃,正因它長在河流裡,一般春種秋收,孩子們會通過玩水、菱角採摘和享受菱角美味等活動,更享受到一種別樣的趣味。新市河流成網,農村裡的河面除了許多水草以外,有大片的菱角植物被人工養植,河面上也會生長出一些野生的菱角植物。寬闊的河面上,既分佈著水草,又種植著菱角,形成一塊一塊的水面格子狀顏色的風景。一至中秋,便開始有了嫩嫩的菱角,生吃起來鮮嫩又甜,當時水果品種單一,菱角則成了這個季節中孩子們愛吃的果品。所以,孩子們到了這時候,就嚷著要吃,本地農村家戶戶都備有菱桶,這是採菱的必備工具,菱桶為長腰形木桶,長約1.5米,寬約1米,腰圓形,深則0.5米左右。放在水裡,浮於河面,人坐桶中,劃小漿則可以前行。農村裡的孩子很厲害,一個人划著菱桶就去水的深處採摘菱角了。採菱一般也分兩次,一次是採鮮菱,過一段時間就摘老菱了。鮮菱一般用作水果、菜餚,而成熟的菱則需完全成為硬殼,採摘之後煮熟,吃起來特別香糯。老菱可以當點心,或者掛起來,讓風吹去水份,慢慢變甜,一直掛到春節時才拿下來。


9、中秋


新市人的傳統習俗中,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比較隆重的。儘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生活貧乏。缺吃少穿,但每年的中秋,家家戶戶還是要吃一頓團圓飯、嘗月餅的習慣。這一天,遠在外地的親人都會在百忙之中趕赴過來,聚合在一起。家裡一般有爺爺奶奶、父母和姐妹弟兄一起,三代人樂融融地聚合,當年的桌子為八個人坐的“八仙桌”,燭火高照,大家歡喜聚談。父母這一天最忙,準備豐盛的菜餚,從早晨一直忙到晚上才可以完成。但無論如何忙,父母很開心,大家也很開心,畢竟人生聚少離多。另外,那個年代,因為貧困,日常吃的食材也非常素食,很少有魚肉進餐,中秋能夠有一頓豐盛晚宴,孩子們是很期盼的,桌上也少不了雞魚肉三大件。大家開開心心吃了團圓飯之後,就坐到屋外去賞月,一邊賞月,父母一邊就取出月餅來,我記得這些月餅要數北街一家“福祿壽”的糕餅店為最有名。月餅一般以椒鹽蘇式月餅為主,味道油酥,香甜可口。一近中秋,北街靠近南面的這家店,師傅們就把做月餅的烘鍋端到了屋外,一邊做一邊賣,烘月餅的焦香味,老遠就聞得到。我熟悉那位做月餅的姓趙師傅,他家就住在我家附近的胭脂弄口,隨著趙師傅熟練的手藝,月餅一批批出鍋,我和小夥伴們常常圍著,看得走了眼神,還覺得不厭倦。

浙北新市,記憶裡的孩子趣事 (八)

浙北新市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