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致力破解“因殘致貧”難題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電 題:中國致力破解“因殘致貧”難題

中新社記者 王祖敏

“解決因殘致貧問題的中國探索”是14日中國殘聯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舉辦的“2020年全國扶貧日系列論壇之殘疾人脫貧攻堅論壇”的主題。本次論壇全面梳理了中國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的實踐與經驗,集成破解“因殘致貧”的典型案例,並直面“因殘致貧”帶來的挑戰,研討持續解決“因殘致貧返貧”問題的後續方案。

41個“中國方案”破解“因殘致貧”難題

在本次論壇上,中國殘聯發佈了《解決因殘致貧問題的中國方案》,這也是中國第一本總結殘疾人扶貧工作經驗和成效的案例彙編。

全書分為九章,由41個殘疾人扶貧案例組成,總結提煉經驗、梳理工作成效、分析舉措方法,深入展現各地在殘疾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的創新和智慧。

該書彙集基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康復扶貧、特殊教育扶貧、助盲就業脫貧、“雲就業”脫貧、助殘扶貧基地輻射帶動扶貧、資產收益助殘扶貧、貧困重度殘疾人託養照護服務、社會組織助殘扶貧、殘疾人自強脫貧示範帶動等典型案例,真實詮釋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力量,為破解“因殘致貧”問題提供了鮮活的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楊立雄教授表示,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中國殘疾人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得到解決,兜底保障進一步夯實;重度殘疾人託養工作逐步開展,家庭負擔有所減輕;農村殘疾人福利體系逐步建立,“因殘致貧”得到改善;農村殘疾人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弱勢地位逐步改變。

直面“因殘致貧”帶來的挑戰

14日發佈的《中國殘疾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年度縱覽(2020)》數據顯示,中國貧困殘疾人數量已從建檔立卡初期的700多萬減少到2019年底的48萬,貧困殘疾人生產生活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殘疾人小康進程全面加快推進,總體好於預期。

在論壇上,與會嘉賓均充分肯定了中國破解“因殘致貧”問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但仍強調要清醒認識“因殘致貧”問題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以及要徹底解決的艱鉅性。

中國殘聯副主席、副理事長程凱稱,“因殘致貧”問題作為一個複雜的矛盾體恐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與一般貧困人口相比,其返貧風險要高得多。此外,部分鄉村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殘致貧”家庭生活質量亟待提高。

蘭州大學教授焦若水認為,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殘疾人特別是農村殘疾人的貧困問題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但伴隨著城鎮化水平超過60%,農村殘疾人家庭成員向城鎮流動加快,滯留農村的殘疾人尤其是老年殘疾人比例持續提高,農村殘疾人收入提升難度不斷增加,農村殘疾人群體一直並將長期是農村反貧困的主體與硬骨頭。

中國殘聯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厲才茂表示,殘疾人相對貧困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在未來一個時期將更加突出,本質上不是生存問題而是發展問題。

研究建立解決“因殘致貧”問題的長效機制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夏更生指出,目前,距離打贏脫貧攻堅戰還剩不到80天,必須“落細攻擊點位、下足繡花功夫”,全面排查解決貧困殘疾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完成剩餘脫貧任務。對“因殘致貧返貧”問題,要隨時發現隨時解決,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有返貧風險人口和邊緣人口要提前採取幫扶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扶殘助殘事業。

程凱表示,在推進全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因殘致貧”家庭的社會救助制度,發揮市場機制在解決其家庭經濟困境中的撬動作用。同時,要加強和改善鄉村為“因殘致貧”家庭服務的能力,不斷引導激勵自強脫貧。

焦若水建議,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從多維度貧困角度出發,促進農村殘疾人脫貧與發展並重,應成為“十四五”時期的重點,要持續探索解決農村“因殘致貧”問題的中國經驗。

厲才茂認為,“因殘致貧”的治理重點仍在農村,重點要解決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不充分問題,縮小殘疾人發展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他建議,要著力建立健全民生兜底保障、可持續增收、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等機制和社會環境與社會支持體系,形成解決殘疾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