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漫遊奇境》

關於作者

劉易斯·卡羅爾,英國作家,文學史上的傳奇人物。他曾經在牛津大學擔任數學老師,生性靦腆,不善交際,卻在小說、詩歌、邏輯學等多個領域造詣頗深,被稱為“現代童話之父”。自莎士比亞之後,卡羅爾的童話是被翻譯得最多的英國作品。

關於本書

《愛麗絲漫遊奇境》敘述了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從兔子洞進入一個神奇國度,遇到許多會講話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動的紙牌,最後發現原來是一場夢的故事。本書出版之後即廣受歡迎,兒童和成人都喜愛這部作品,並且反覆再版至今,目前已有超過50種語言的譯本,上百種不同版本,以及許多戲劇、電影等相關改編作品。

核心內容

這本書雖然被定義為童話,在英語世界裡卻擁有著數量龐大的成人讀者。孩子們在裡面可以找到奇妙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數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等不同研究領域的人也能從其中找到值得深挖的點,以愛麗絲為靈感的學術分析、藝術創作以及衍生商品數不勝數,彷彿愛麗絲的兔子洞是個無窮無盡的珍寶庫。

《愛麗絲漫遊奇境》

前言

你好,今天要為你解讀的是《愛麗絲漫遊奇境》,英國久負盛名的兒童文學作品之一。

雖然被定義為童話,但是這本書在英語世界裡卻擁有著數量龐大的成人讀者。孩子們在裡面可以找到奇妙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而當他們長大,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後,就會發現這個短小的文本里蘊含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數學、語言學、邏輯和哲學問題,而這些問題竟然是以如此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提出來的。自1865年出版以來,它已經被翻譯成一百二十多種語言,重版了數百次,流傳的程度可以和《聖經》以及莎士比亞的作品媲美。

1922年,著名學者趙元任把這本書翻譯成了中文。趙先生是哈佛大學哲學博士,他與這本書的作者劉易斯·卡羅爾在學科背景上有些相似,兼通數學和邏輯,他也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到了趙先生90歲去世前,他還打算要去美國參加北美卡羅爾研究年會。對一本童話念念不忘,在大學者中不多見,也說明這本書不簡單。我們會在後面詳細介紹它的不凡之處。

本書作者劉易斯·卡羅爾,原名查爾斯·路德維希·杜奇森,1832年1月出生於英國柴郡的一個牧師家庭。他從小天賦異稟,學習任何東西都毫不費力,從學霸一路變成了教授。1850年他考入牛津大學,1855年就獲得講師職位,從此教授數學26年,可謂是順風順水。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他寫了十幾本數學方面的著作,是個名副其實的數學家。

但你要是以為他是一個兢兢業業的老學究那就大錯特錯了。卡羅爾除了研究數學,還有眾多愛好,他發表過詩,發明了便攜式國際象棋、三輪車轉向裝置、黑暗中寫字的書寫板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東西;他還是那個時代最知名的攝影師之一。不過他的身體自幼很差,常年被肺病折磨,一隻膝蓋有舊傷,一隻耳朵聽不見,還患有比較嚴重的口吃。

他在書裡讓愛麗絲看到了度度鳥,這種鳥在17世紀的時候就被人類捕殺滅絕了。卡羅爾和愛麗絲常去的牛津大學博物館就有一具度度鳥骨骸。卡羅爾口吃,常把自己的姓杜奇森(Dodgson)念成度度杜奇森(Dodo-Dodgson),便自嘲為度度鳥。這本書有很多插圖,其中一張就是愛麗絲和度度鳥站在一起對視。作者卡羅爾就是以這種方式在書裡悄悄出場了。

而主角愛麗絲也真有其人,她是當時牛津大學校長的二女兒。1862年7月4日,卡羅爾同三姐妹在泰晤士河坐遊船時,為了逗她們開心,以10歲的愛麗絲為原型編造出一個童話故事。三姐妹對這個故事都非常喜歡,尤其是愛麗絲,她強烈希望卡羅爾把這個故事寫下來,於是卡羅爾回家後對故事進行了潤色,添加了一些章節,還親自繪製插圖,最終作為禮物送給了愛麗絲。不過頗為遺憾的是,現實中的愛麗絲與卡羅爾的友好關係並沒有持續下去。從某一天開始,愛麗絲的母親不再允許卡羅爾登門拜訪,卡羅爾的後人則撕去了他那幾天的幾頁日記。

關於這件事,有兩個傳聞,一是卡羅爾親吻了愛麗絲,第二個猜測更進一步,卡羅爾可能向11歲的小姑娘求了婚。從此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斷了。1898年卡羅爾去世,愛麗絲沒有出席葬禮。愛麗絲晚年在給兒子寫的信中也透露,自己實在是煩透了被當做童話故事中的小女孩兒。74歲時,她因為難以支付丈夫去世的遺產稅,以一萬五千多鎊的價格賣掉了這份原版手稿。

第一部分

好了,讓我們回到故事,愛麗絲在河邊無所事事,忽然看到一隻自言自語的兔子跑過去,手裡還拿著懷錶。她跟著兔子跳進洞裡,這個洞非常的深,她掉了很久才到達洞底。她追著兔子,來到一個低矮的長長的大廳。她在那裡撿到一把通往花園的小門的鑰匙,由於這道門實在太小,她喝下一瓶寫著“喝我”的飲料,身體果然順利縮小,但是鑰匙卻被落在了高大的桌子上,於是她又吃了一塊寫著“吃我”的蛋糕,沒想到身體又大到連頭都頂到天花板了。愛麗絲急得哭了起來,淚水把大廳淹沒,等到她撿到一把扇子又變小後,不得不在自己的眼淚池裡游泳。後來在那隻兔子的指示下她來到了兔子家,又因為吃了一塊餅乾而變大,嚇壞了圍觀的動物,在被這些動物圍攻時她又吃下了卵石變成的蛋糕而變小,最終逃離了兔子家。

這就是愛麗絲的第一段冒險旅程,類似的變大變小的經歷時不時就會發生。這個奇異的功能有時會帶給愛麗絲一些便利,有時卻又帶給她不少困擾。實際上,醫學上有一種叫做“視微症”的疾病,會影響人類的視覺感知。這種病症體現在:當患者長時間觀察一種事物時,周遭的東西會忽然變大,或者忽然變小,有時還會出現時空扭曲感。在愛麗絲的世界裡,變大變小除了增添故事中的奇幻效果外,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也是愛麗絲在故事裡所苦惱的。當她一會兒變大一會兒變小時,她不再確定自己到底是誰。

在現實世界中,孩子們確實有時希望馬上長大,有時又希望永不長大。這其實常常受到大人對孩子的看法和期望的影響,比如前一分鐘還以“你已經長大了”為由不再允許孩子撒嬌了,下一秒又因“你還小”為由而必須要提早回家。這種大人才具有權威,小孩只能乖乖聽話的規則令卡羅爾生厭。於是在故事中,愛麗絲最終遇到了抽水菸袋的毛毛蟲,它告訴愛麗絲用吃蘑菇的辦法來控制體型,第一段旅程就此圓滿結束。

後來愛麗絲偶然進入一個小莊園,在聽到魚僕人和青蛙僕人的對話後,她確定這是公爵夫人的家。當她推門進去時,發現公爵夫人的廚子正在煮濃湯,並加入了大量胡椒。愛麗絲、公爵夫人和她的嬰兒不得不一直打噴嚏,而廚子和一隻咧嘴笑的柴郡貓卻無動於衷。

《愛麗絲漫遊奇境》

嬰兒嚎啕大哭,脾氣暴躁的公爵夫人竟然把嬰兒交給愛麗絲照顧。愛麗絲抱著嬰兒走,不久卻發現嬰兒變成了一頭豬。後來柴郡貓在樹上出現,向愛麗絲指示去往三月兔家的方向。愛麗絲去往那裡,發現瘋帽匠、三月兔和睡鼠正舉辦茶話會。瘋帽匠向她透露,由於自己不小心得罪了時間,於是被時間懲罰永遠停留在下午茶的時刻,他們三個不得不整天都吃著茶點,不停地講著謎題和故事。後來愛麗絲覺得實在很無聊,決定離開。

《愛麗絲漫遊奇境》

第二部分

在這段冒險中,卡羅爾把自己的數學知識巧妙地融入了故事中。19世紀中葉,數學已邁入現代階段,代數、幾何、分析各分支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過卡羅爾可以說是個相當保守的數學家了,他強烈反感當時湧現出來的新潮數學體系,只要抓住時機就會吐槽一番。

《愛麗絲漫遊奇境》

例如剛才故事裡嬰兒變成豬的情節,卡羅爾戲仿了射影幾何的連續性原理。這個原理是法國的建築師德扎格在17世紀提出的,在19世紀時重新得到了重視。它的主要內容是,設想在眼睛和一個圓之間插入一張玻璃板,使圓可投射到玻璃板上,那麼只要改變玻璃板的位置,就可以使得玻璃板上的投影從圓連續變為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卡羅爾認為如果這個概念發展至極端的話,對抽象的圓形來說有效的,對活生生的嬰兒也一樣有效。因此,當愛麗絲把公爵夫人的小孩抱出去後,他變成了一頭豬。而在愛麗絲參加茶話會的情節中,卡羅爾則諷刺了愛爾蘭數學家威廉·哈密頓。

哈密頓畢生都在研究“四元數”,他深信這是打開物理學秘密的鑰匙,極力想象四元數的物理意義,於是在三維空間中又加入了“時間”一維。卡羅爾認為在這裡“時間”太無辜,它跟空間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在故事中他安排時間靜止,讓瘋帽匠、三月兔和睡鼠困在時間裡面,他們沒空洗茶杯,只能圍繞著桌子轉圈,從一個座位挪到另一個座位,講著一個又一個無聊的故事。

《愛麗絲漫遊奇境》

那麼,愛麗絲離開茶話會後發生了什麼呢?她來到一個花園,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個被紙牌統治的世界。紅心K是國王,紅心Q是王后,還有許多紙牌僕人。他們列隊進入了花園,準備觀看一場門球比賽,門球這項運動在英國有深厚的傳統,它和高爾夫球有一點類似,比賽者都要拿球杆來擊打地上的球。白兔先生、公爵夫人、柴郡貓以及各種各樣的動物都來參加了。紅心王后脾氣粗暴,只要稍不順心,就大喊“給我砍掉他的頭!”

愛麗絲在王后的命令下接受了門球比賽的邀請,卻又發現這場比賽的混亂。他們把活生生的火烈鳥當做球棍,又把刺蝟當做球。遠處又傳來審判開始的聲音,原來有人指控紅心騎士偷了紅心王后的餡餅。整個審判過程荒唐無比,紙牌們要求愛麗絲當證人,可是愛麗絲的身體越來越大,當她出庭作證時,國王和王后引用國家法律,要求變大的愛麗絲退出法庭,但愛麗絲拒絕離開。最後王后下令砍掉愛麗絲的頭,但愛麗絲可不害怕,因為她意識到了他們只不過是紙牌而已。在愛麗絲正要反抗的時候,醒了過來,原來一切不過是一場夢。故事到這兒就此結束了。

在最後這段旅程中,卡羅爾描繪了一個極度荒謬的社會,其中無論是虛偽的禮儀還是混亂的法律制度,都和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十分相像。隨著愛麗絲的所見所聞,維多利亞時代處處古板迂腐的生活氛圍也顯露無遺。卡羅爾通過塑造小心翼翼的紙牌僕人、勢利庸俗的公爵夫人、喜怒無常的紅心王后,表達了他對社會的批評。在這一點上,卡羅爾和同時代的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現實主義作家站在了一起。

第三部分

後代的研究者找出很多科學知識來解讀故事中的情節,比如有一種“毒蠅鵝膏菌”,吃了以後確實會產生幻象,對時間和物體大小產生錯覺。毛毛蟲抽的水煙也讓人聯想到吸毒,有的研究者甚至懷疑卡羅爾曾經服用過致幻藥。另外,在維多利亞時代,帽匠處理皮毛的時候會使用水銀,而長期接觸水銀就可能導致精神異常。而兔子通常在三月發情,舉止怪異,所以喝茶的帽匠和三月兔在故事中就成了兩個瘋瘋癲癲的角色。

除了那些神奇的角色和情節設定,這個故事最吸引我們的地方,就是謎一樣的語言。正是這種語言風格使得《愛麗絲漫遊奇境》成了一個非常神秘的故事,無論人們怎樣解讀都不能窮盡它。周作人評價愛麗絲是“有意味”的“沒意思”,所謂“有意味”,自然是指它深邃的內容,而“沒意思”,則是指它其中有些語言,根本就是與常理相悖,雖然說了一句看似具有含義的話,但卻沒有表達任何意思。這種話在書中比比皆是。

《愛麗絲漫遊奇境》

比如瘋帽匠的話沒頭沒腦,愛麗絲就被弄糊塗了。於是她說:“我不大懂你的意思。”這時候瘋帽匠回答:“睡鼠又睡著了。”然後在睡鼠的鼻子上倒了點熱茶,睡鼠不耐煩地甩了甩頭,閉著眼睛說:“是呀,我也正想這麼說。”如果他睡著了,他怎麼能正在打算說自己已經睡著了呢?又比如瘋帽匠問愛麗絲:“為什麼烏鴉像書桌?”許多讀者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可是書中沒有給出答案。

我們提到的這些怪句子都很正確。在日常語言運用中,只要一句話符合語法,那麼它就是一個正確的句子。再來看一句拉丁格言,它是這樣說的:“如果想要和平,就要準備戰爭。”丘吉爾也說過類似的話:“要減少核戰爭的危險,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這種危險。”

法國哲學家德里達說,在核戰爭這個問題上,人們能做的只有寫和談論,因為沒人經歷過這個事件。關於它的一切理論和措施都是想象,但這種想象不同於對普通事件的想象,因為它絕對沒有可能被測試,一旦有條件測試,就意味著世界末日要來了。所以似乎怎麼說都行。

在冷戰時期,美國有人提出這樣的防護措施:核彈爆炸時,人們應當跳進水裡,儘可能待在一米深的水下。因此在日常中,人們應該時刻穿著利於下水的衣服,並鍛鍊游泳技巧。提建議的人知道,這麼深的水根本不是隨處可見的,而且一般人也根本不會時刻穿著適合游泳的衣服,所以他的理論至少有50%的可能是有理的。你明知他在胡說八道,但你很難在邏輯上駁倒他。

卡羅爾總是拿矛盾來開玩笑,他的玩笑至少能把我們從邏輯和常識的限制裡解放出來一會兒,讓我們發現,原來話還能這樣說啊!愛麗絲見到矮胖子的時候問:“為什麼你獨自坐在這兒?”矮胖子沒好氣地回答:“為什麼?因為沒人和我在一起!你覺得這是個問題嗎?”這約等於問:“為什麼小雞要過馬路?”的時候回答:“因為它要到路的另一邊。”從邏輯上看,這兩個回答都無可挑剔,但在日常交際中,它們都沒真正回答問題。後一個問答有時會引人發笑,因為人們的注意力被引到問題與解答的形式而不是意義上,正確的邏輯和荒唐的回答的對比,就構成了幽默。

我們無法說明矮胖子的話錯了,即使在愛麗絲的世界裡,到處都是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東西。不可能的東西分兩種,邏輯上的不可能與事實上的不可能。邏輯上不可能的事情是指那些與我們的思維相悖的東西,比如圓的三角形,人們完全可以寫出這五個字,但卻永遠無法設想它描述的形狀如何存在。

又比如結婚了的單身漢,即使全世界所有男人都結婚了,還是不能想象什麼是結婚了的單身漢。而在愛麗絲的世界裡,離奇的事物大多是實際上不可能但卻可以想象的東西。例如一個人類嬰兒因為溫度太高或者胡椒太多變成了一頭豬,這怎麼可能呢?但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是可能的。

英國作家切斯特頓說:“你無法想象二加一不等於三,但你卻很容易想象不結果實卻長著金色蠟燭的樹。或者有老虎用尾巴倒掛在這些樹上。”這就是幻想文學最可貴的地方,它打破了日常的鐵律,不把尋常所見之物當成理所當然的。用這種眼光看待世界,就會產生出很多新想法來,比如我們為什麼能夠斷定太陽明天會繼續升起呢?我們的依據正是太陽在過去的每一天都升起了,所以明天也會升起,但這個理由似乎又不夠充分,萬一它不升起呢?

第四部分

說完了語言學,我們再說說哲學。有一位學者到美國參加語言哲學的研討會,大會主持人列出來四本必讀書,其中就包括《愛麗絲漫遊奇境》,另外還有一本維特根斯坦的《語言研究》,這是一本非常難的哲學書。維特根斯坦在這本書裡用了約200節的篇幅來講“語言遊戲”,最後依然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定義。可能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定義是難以給出的,只能去體會。

“根本沒有語言這回事!”這話聽起來像是瘋帽匠的口氣,但說話的人卻是一名叫唐納德·戴維森的哲學家。在維特根斯坦眼裡,語言是一種遊戲活動,他用的“遊戲”概念和娛樂、玩耍還不是一個意思,而是更偏向於指人類活動,只要是活動他都看成遊戲,狹義的遊戲也是遊戲的一種。

遊戲當然有規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從個體出發,認為規則一定是在先的,對於整個人類來說,語言規則當然是逐漸形成並規定的,但對於個人來說,從他來到這個世界起,語法就是規定好的,每個人都在說話,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遊戲行為。只是卡羅爾在這個故事中放大了“遊戲”的成分,體現出語言不那麼嚴肅、像我們日常理解的遊戲的那一面,和下棋也差不了太多。

語言行為和游泳類似,人們在進行這些活動的時候並不需要意識到規則的存在。人們不會先想到規則再去說話,也不需要張貼規則細節,規則是隨著活動進行不斷地顯現的。那麼語言的規則是不是語法呢?也不完全是,因為完全遵循語法的句子不代表語言的全部,許多美好的詩句是不符合語法的。語言的用法是說不出來的,誰也沒辦法清楚地告訴別人究竟應該如何使用語言。語言的規則只能隨著語言自己顯現。

卡羅爾放大了這個現象。在《愛麗絲漫遊奇境》的姊妹篇《愛麗絲鏡中奇遇記》裡,矮胖子說:“我用一個詞的時候,它的意思只代表我想要的那個意思,不多也不少。”愛麗絲回答:“問題是,你怎麼能造出一些詞,使它們具有不同的意思呢?”矮胖子的回答令人迷惑:“問題在於,誰是主宰。”矮胖子發明了很多詞,也念了一長串廢話連篇又令人費解的詩。愛麗絲完全摸不著頭腦,因為她的言語規則留在“正常”的世界裡了,這個奇境完全有另外一套體系。

再回到維特根斯坦,在他看來,哲學的任務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準確地描述世界。他把哲學還原到語言行為上來,因為傳統哲學家們錯誤地使用了語言,所以最後達成的哲學體系是大有問題的。許多的哲學術語在他看來都是病例,他要對語言進行澄清。說不出的東西就要沉默,不要硬說。有的學者受他影響很深,決心運用邏輯分析“消除舊哲學的混亂和錯誤”。比如,“存在”主義的存在這個詞。你談論一個東西,這個東西首先得存在,如果不存在,你談它幹什麼?“存在”和“不存在”這兩個詞本身就是矛盾的,而談論矛盾的東西,說出來的東西和瘋帽匠的話有什麼分別?都成了廢話。

在維特根斯坦和許多分析哲學家看來,傳統哲學大有問題。不過這個“問題”也只是在分析哲學的規則下存在,古典哲學並沒有真正被動搖。而那個神秘的問題,“為什麼烏鴉像書桌?”卡羅爾後來給了一個回答:“因為它們都不包含字母B。”在英語裡,烏鴉是raven,書桌是desk,確實不包含字母B。一個無厘頭的問題對應一個無厘頭的答案。好像說了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愛麗絲漫遊奇境》可解讀的點實在太多了,如果面面俱到,寫幾本書都講不完。我們就此打住吧。人們對這部作品的興趣驅動著人們不斷窺探作品背後的深刻意義。在未來,它也一定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啟發和靈感。不過遺憾的是,卡羅爾在因愛麗絲而“爆紅”後,生活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他一直在牛津大學教授數學,直到去世。而他的學生,數學成績竟然一個比一個差。

1984年,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在卡羅爾出生地附近的沃靈頓鎮設立了和真人一樣大小的瘋茶會塑像場景。如果去英國旅遊,你不妨去那裡看看。面對著瘋狂的帽匠和兔子,也許你會想起卡羅爾給愛麗絲講故事的那個金色的傍晚吧。

總結

好了,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內容裡的知識要點。

第一,《愛麗絲漫遊奇境》是劉易斯·卡羅爾在1865年出版的作品,雖然被定義為童話,但這本書在英語世界裡卻擁有著數量龐大的成人讀者。孩子們在裡面可以找到奇妙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大人們則發現這個短小的文本里蘊含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數學、語言學、邏輯和哲學問題,而這些問題竟然是以如此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提出來的。自1865年出版以來,它已經被翻譯成一百二十多種語言,重版了數百次,流傳的程度可以和《聖經》以及莎士比亞的作品媲美。

第二,這部作品講的是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小女孩掉進了一個兔子洞,遇到許多會說話的動物和像人一樣可以活動的紙牌,進行了一次神奇的冒險的故事。愛麗絲真有其人,卡羅爾創作這部作品就是為了送給她的。他們曾經很親密,後來卻關係破裂了。

第三,劉易斯·卡羅爾原名查爾斯·路德維希·杜奇森,並不是一個專職作家,而是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數學講師。此外,他還有很多身份,例如詩人、發明家、攝影家等等,而這部作品也充分展現了他的知識結構,數學分析、邏輯論證、哲學概念等豐富元素充斥全篇,同時給人們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這也是愛麗絲的故事能夠一直深受讀者喜愛的根本原因。

第四,作品問世150年來,人們對《愛麗絲漫遊奇境》的解讀層出不窮,數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都能從其中找到值得深挖的點,同時以愛麗絲為靈感的學術分析、藝術創作以及衍生商品也數不勝數,彷彿愛麗絲的兔子洞是個無窮無盡的珍寶庫。

撰稿:巫昂工作室

腦圖:摩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