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如今却不是院士

2019年8月在北京大兴,中国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国的中医药科研平台之一。

作为一种最廉价最普通的药材,青蒿遍布中国各地,而就是这样一株小小的青蒿却被国家重视,并且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这不可谓不令人惊讶。你想不到的是这普普通通的青蒿却是治疗疟疾的最佳药物。

而发现这青蒿特性的正是我国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如今却不是院士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原来答案就在她的名字中。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他的父亲为她起名呦呦。任谁也不曾想到,多少年之后,屠呦呦会与这首诗结下不解之缘。

2015年10月5日,这一天对祖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对中医学领域来说更是扬眉吐气的一天。原来在不久前,屠呦呦以中医为本在植物青蒿里提取出了全新的抗疟药——青蒿素,而屠呦呦因为这一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了中国医学领域第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如今却不是院士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为传统的氯喹对疟疾产生的作用逐渐失效疟疾成为了人类最头疼的疾病之一,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根治这一疾病。病死率极高的疟疾就如同死神一样慢慢地收割着人类的生命。面对这种状况,各国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抗疟药物,但几十年来每一次试验都铩羽而归,直到屠呦呦从青蒿里面提取出青蒿素,困扰世界半个多世界的难题才被解开。

青蒿素是屠呦呦献给祖国的一份大礼,同时也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大礼。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如今却不是院士

几十年的奋斗钻研,屠呦呦以青蒿素成为医学奇迹。

1969年,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带领团队开始了抗疟药物的研究。没有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屠呦呦相信中医学是世界上最完整、最渊博的医学,中医完全可以医治疟疾这一顽疾。四十多年来,屠呦呦带领团队查古籍,阅古方,访中医,走遍大江南北,汇集编写了近千种治疗疟疾的药方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屠呦呦虽然是中医,但她相信正确的老药方一定经得起科学检验的推敲,一定是有迹可循的。屠呦呦仔细研究每一帖药方,并从科学的角度加以验证,千种药方,千次试验,虽然每一次都是铩羽而归,但每一次的失败也激发了屠呦呦不服输不向苦难低头的勇气和毅力。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如今却不是院士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疗疟疾的一项记载。这一方法给予了屠呦呦新的思路,敏锐的她立即以开展科学检验。她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手段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事实证明青蒿素果真对治疗疟病有奇效。

中国医学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取之不尽的伟大宝库,屠呦呦以中医为本,辅以科学检验,两者有机结合成功研制出了震惊世界的医学宝药。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如今却不是院士

从不停下前进的步伐,从不抬起高傲的头颅,“科研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在科研路上屠呦呦敢为人先,面对苦难时屠呦呦用自己数年来不懈的努力加以攻克,而当功成名就、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反而“沉潜”了起来。既没有凭借媒体大肆宣扬自己,也没有向国家索要自己荣誉,一切和平常一样,这位年近90岁的中医学家仍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

对此她只是说:“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要好好干活。”一番朴素的话语遮盖不住屠老心里的光芒,这位名誉全球的科学家不仅没有停下现在的脚步,反而不向岁月低头,仍然以一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同时也在激励着我们。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如今却不是院士

润物细无声,新生代才是祖国的未来。

心有担当、淡泊名利,屠呦呦同时也将这种精神贯彻到了教育事业当中。2016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以全部奖金设立了“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用以激励和帮助更多的年轻的医学新秀参与到中国中医药伟大科研当中。

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她在科研道路上的执着,对科研事业的投入,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祖国的热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