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政权最后一位出关作战的皇帝,功绩却被史官刻意抹杀

公元1517年,明朝与蒙古鞑靼部落之间爆发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应州大战。根据史书记载,参与到此次战争中的明朝与蒙古军队共计十万之众,双方交战数日,最终以明军的大胜告终。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不仅御驾亲征,甚至亲上战场进行指挥,也让他成为了大明王朝乃至汉族政权最后一位敢于出关作战的皇帝。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高规格的大战,前前后后却留下了很多疑团。为何朱厚照一定要在此时与蒙古发生战争?为何一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明军大获全胜却仅仅杀敌16人?一生“荒淫无道”的朱厚照为何能获得明武宗的庙号?

解毒君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以应州大战为中心,为各位读者简单地概述这段隐藏在阴影之中的历史。

君臣博弈,明朝后期无解的难题

虽然明朝在建立之初,便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表示要重开大宋之天。然而在很多维度上,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并没有恢复宋朝旧制。

武功方面,明朝直接沿袭了蒙古的风俗。除了衣着服装“蒙古化”以外,在制度上也都大量借鉴。这种“胡服骑射”的风俗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更为明显。包括明宣宗在内的几位皇帝,都喜欢穿着蒙式服装并弓马娴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还会定期游猎,颇有南北朝时期鲜卑贵族的风范,完全不似生长在深宫中的宋朝皇帝一样文弱。

汉族政权最后一位出关作战的皇帝,功绩却被史官刻意抹杀

明宣宗行乐图

文治方面,为了不重蹈宋朝出现的大臣掌权、党政不断,明朝在建立之初便开始用各种手段分化大臣们的权力,从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举措就能感受到他的决心。

然而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无法撼动历史的洪流,到了第九任(朱祁镇常规鞭尸)皇帝明孝宗的时代,内阁首辅早就已经大权独揽,成为有实无名的宰相了。

在明孝宗朱祐樘的统治时期,士大夫的权力进一步得到巩固。而他留给儿子朱厚照的三位托孤权臣,在朝廷中已经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

作为朱元璋和朱棣的后人,明武宗朱厚照绝不是一位具备儒家风范的君王,更不是一位坐以待毙的皇帝。相反,从现有史料来看,这位年轻的君主身上充满了游牧民族的特征。

朱厚照年少登基,对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嗤之以鼻,却对蒙古在内的异域文化颇感兴趣。

汉族政权最后一位出关作战的皇帝,功绩却被史官刻意抹杀

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在位期间,朱厚照就曾经以一身蒙古服装出现在朝堂之上,并成功的引起了传统儒家士大夫们的警惕。

虽然朱厚照留在史书中的记忆,是一位声色犬马、穷兵黩武的君王。甚至到了清朝,师傅们教育不听话的皇子之时,都会说一句“难道你将来要做朱厚照吗?”

但是我们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到朱厚照为夺回权力所做的各种举措。

比如他逐步从军队与宦官之中提拔宠臣,并疏远通过科举制度走上来的臣子。他利用刘瑾等亲信太监打压士大夫阶级,进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在几次妥协之后,朱厚照最终选择常驻边关,摆出与士大夫摊牌的趋势。这与数百年前发生在宋朝朝廷之上的政治斗争何其相似?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除掉尾大不掉的兄弟赵光义,使出过同样的伎俩。他先是巡游洛阳,准备迁都于此,来摧毁赵光义在汴梁的政治力量;

后是一反从前每次征服一个新的国家,就会用三五年的时间消化的习惯,在征服南唐之后,立刻将兵锋指向了北汉,准备建立不输给李世民的功绩,在威望上彻底盖过赵光义。

汉族政权最后一位出关作战的皇帝,功绩却被史官刻意抹杀

赵匡胤也试图挣扎过

如此看来,朱厚照发动应州大战的核心目的,或许是希望通过份量足够的军功来扩大私人幕府的影响力,进而将国家权力完全收回到自己手中。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之下,应州大战一触即发。

应州大战,年轻君王最后的挣扎

史书记载,公元1517年,在小王子的率领下,蒙古人按照惯例南下袭扰,却在这里碰上了急需军功立威的大明皇帝。

当时蒙古的军队大约在3-5万之间,朱厚照自然不会放过这次绝佳的立威机会。

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军队,却并不像当年朱棣北征时期骁勇善战的嫡系部队。

多年来明朝的军政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了,虽然在战斗力方面,宣大军区和蓟辽军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军队。

汉族政权最后一位出关作战的皇帝,功绩却被史官刻意抹杀

但是上层建筑的腐朽和严重的吃空饷问题,让实际兵力与花名册上的数字并不相符。

常年进行小规模战斗的明朝军队,更像是各个将军们的私人武装,是否具备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尚有待商榷。

即便如此,这已经是朱厚照手中最好的牌了。他在率领大同驻军北上的同时,也立刻辽东、宣府、宁夏等军队前来支援。

按照朱厚照的设计,当蒙古主力与明军陷入苦战之时,从宁夏、辽东、宣府三个方面赶来的援军正好可以内外夹击,将蒙古人彻底消灭。

然而明武宗高估了蒙古人的决心。近百年以来,蒙古铁骑早就丧失了当年成吉思汗的锐气,他们南下大多是抢点东西,并没有攻陷城池的野心。

在这种战略目标的指导下,蒙古骑兵不会集中兵力猛攻一点,而是化整为零,最大限度地覆盖可攻击范围,以便同时劫掠多个单位。

汉族政权最后一位出关作战的皇帝,功绩却被史官刻意抹杀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明军面对漫长的战线,无法判断蒙古的主攻方向,并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

援军之中,最先抵达大同的是辽东和宣府方面军队,而驻扎在榆林、宁夏等地的西面军队的速度就稍显缓慢。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西面军极有可能已经同鞑靼的小股部队开战,这边印证了鞑靼是分兵进攻的可能。

其实根据蒙古人历来的军事传统,他们会派出小股部队向战场外围进行侦查。因此,蒙古极有可能已经察觉到明军的大规模集结。

所以朱厚照将全部大同军队扑向的敌人,并非蒙古主力,而是分散开的几支部队之一。然而蒙古骑兵的反应与机动性极快,两翼的部队迅速从后方包围了深入敌阵的明军。

这同样是蒙古人非常经典的后退包抄战术。他们只需要一支战力不强的轻骑兵,便可以把来自中原的精锐重骑兵吸引到自己的主力跟前。

这不由的让人联想到数百年前,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征服撒马尔罕的战争场面。在没有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四支撤退中的蒙古军队同时回师,将花剌子模军队全歼。

汉族政权最后一位出关作战的皇帝,功绩却被史官刻意抹杀

最终挽救朱厚照和大明国运的是第二天的大雾,这帮助他从蒙古人临时组成的陷阱中逃脱,避免明朝经历第二次土木堡之变。

随后,明朝不断加固的长城防线。更为熟悉附近战区情况的小王子看透了朱厚照大军团决战的目的,并以最轻微的代价,化解了明军的合围之势。

倒是朱厚照自己在宣布大捷的情况下,直接撤回了宣府。

战后,明军清点自己的战果,明军死亡52人,杀死蒙古人16人。朱厚照声称,自己还手刃了一名蒙古军人。

以上便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关于应州大战的全部经过。

随着小王子在1517年前后病死,漠南蒙古开始进入了新的权力结构调整。这让他们暂时无法组织起规模很大的袭扰行动。

这也导致朱厚照彻底失去了建立军功的机会,而他短暂的一生也即将走到尽头。

两年之后,宁王在江西叛乱。然而尚未等朱厚照出兵平叛,王阳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宁王扑灭。

意兴阑珊的朱厚照命人故意放走宁王,并演了一出亲自擒拿叛逆的好戏。只是这次“南征”,最终埋下了朱厚照早亡的伏笔。

公元1521年4月,这位试图从士大夫手中夺回皇权的君王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统治生涯。而他所建立的幕府和亲信,也随即被士大夫们迅速清理。

嘉靖皇帝登基,明朝进入了新一轮的权力斗争。

昏君还是明君?只留下无限的遐想

应州之战到底是大胜还是大败,人们已经无法考证。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场大战被区区几百字一笔带过。

纵观朱厚照一生,在后世史学家来看,是荒诞不经的。

他任用奸佞、四处游玩、穷兵黩武,最后在春秋鼎盛的年纪离开了人世,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昏君的典范。

然而如果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细细品读朱厚照的一生,我们看见的却是一个不甘为权臣控制,希望夺回皇权的抗争者。

他亲信刘瑾在内的“八虎”宦官,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打击文官集团。当谢迁、刘建等士大夫骨干被排挤出朝堂之后,朱厚照便夺回了重新组建内阁的权力。

他随后升任刘瑾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掌五千营;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着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魏彬受三千营。一时之间,军政大权全部也回归皇帝手中。

朱厚照花费二十万两白银在北京西郊建立的“豹房”与汉武帝的“上林苑”如出一辙,成为了国家级别军事训练基地,意图建立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并培养出自己的卫青和霍去病。

汉族政权最后一位出关作战的皇帝,功绩却被史官刻意抹杀

然而这样一位极有可能堪比汉武帝的皇帝,却在春秋鼎盛之时,因为一次意外的落水而身患重病,最终吐血而亡,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朱厚照三十一年短暂的生命不仅没能像汉武帝一样完成驱逐匈奴、宋神宗那样变法图强,最终却留下了昏君、淫君的恶名,以及后人的千古叹息。

随着朱厚照的驾崩,随之而来的是张聪、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东林党等权臣争锋的时代。

以及明王朝最后的丧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