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政權最後一位出關作戰的皇帝,功績卻被史官刻意抹殺

公元1517年,明朝與蒙古韃靼部落之間爆發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應州大戰。根據史書記載,參與到此次戰爭中的明朝與蒙古軍隊共計十萬之眾,雙方交戰數日,最終以明軍的大勝告終。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不僅御駕親征,甚至親上戰場進行指揮,也讓他成為了大明王朝乃至漢族政權最後一位敢於出關作戰的皇帝。

然而就是這樣一場高規格的大戰,前前後後卻留下了很多疑團。為何朱厚照一定要在此時與蒙古發生戰爭?為何一場十萬人參與的大戰,明軍大獲全勝卻僅僅殺敵16人?一生“荒淫無道”的朱厚照為何能獲得明武宗的廟號?

解毒君希望通過這篇文章,以應州大戰為中心,為各位讀者簡單地概述這段隱藏在陰影之中的歷史。

君臣博弈,明朝後期無解的難題

雖然明朝在建立之初,便高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表示要重開大宋之天。然而在很多維度上,朱元璋和他的子孫並沒有恢復宋朝舊制。

武功方面,明朝直接沿襲了蒙古的風俗。除了衣著服裝“蒙古化”以外,在制度上也都大量借鑑。這種“胡服騎射”的風俗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更為明顯。包括明宣宗在內的幾位皇帝,都喜歡穿著蒙式服裝並弓馬嫻熟。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還會定期遊獵,頗有南北朝時期鮮卑貴族的風範,完全不似生長在深宮中的宋朝皇帝一樣文弱。

漢族政權最後一位出關作戰的皇帝,功績卻被史官刻意抹殺

明宣宗行樂圖

文治方面,為了不重蹈宋朝出現的大臣掌權、黨政不斷,明朝在建立之初便開始用各種手段分化大臣們的權力,從朱元璋廢除丞相的舉措就能感受到他的決心。

然而任何個人的力量都無法撼動歷史的洪流,到了第九任(朱祁鎮常規鞭屍)皇帝明孝宗的時代,內閣首輔早就已經大權獨攬,成為有實無名的宰相了。

在明孝宗朱祐樘的統治時期,士大夫的權力進一步得到鞏固。而他留給兒子朱厚照的三位託孤權臣,在朝廷中已經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

作為朱元璋和朱棣的後人,明武宗朱厚照絕不是一位具備儒家風範的君王,更不是一位坐以待斃的皇帝。相反,從現有史料來看,這位年輕的君主身上充滿了遊牧民族的特徵。

朱厚照年少登基,對於傳統的儒家思想嗤之以鼻,卻對蒙古在內的異域文化頗感興趣。

漢族政權最後一位出關作戰的皇帝,功績卻被史官刻意抹殺

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在位期間,朱厚照就曾經以一身蒙古服裝出現在朝堂之上,併成功的引起了傳統儒家士大夫們的警惕。

雖然朱厚照留在史書中的記憶,是一位聲色犬馬、窮兵黷武的君王。甚至到了清朝,師傅們教育不聽話的皇子之時,都會說一句“難道你將來要做朱厚照嗎?”

但是我們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可以看到朱厚照為奪回權力所做的各種舉措。

比如他逐步從軍隊與宦官之中提拔寵臣,並疏遠通過科舉制度走上來的臣子。他利用劉瑾等親信太監打壓士大夫階級,進而鞏固自己的權力。

在幾次妥協之後,朱厚照最終選擇常駐邊關,擺出與士大夫攤牌的趨勢。這與數百年前發生在宋朝朝廷之上的政治鬥爭何其相似?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除掉尾大不掉的兄弟趙光義,使出過同樣的伎倆。他先是巡遊洛陽,準備遷都於此,來摧毀趙光義在汴梁的政治力量;

後是一反從前每次征服一個新的國家,就會用三五年的時間消化的習慣,在征服南唐之後,立刻將兵鋒指向了北漢,準備建立不輸給李世民的功績,在威望上徹底蓋過趙光義。

漢族政權最後一位出關作戰的皇帝,功績卻被史官刻意抹殺

趙匡胤也試圖掙扎過

如此看來,朱厚照發動應州大戰的核心目的,或許是希望通過份量足夠的軍功來擴大私人幕府的影響力,進而將國家權力完全收回到自己手中。

在這樣錯綜複雜的背景之下,應州大戰一觸即發。

應州大戰,年輕君王最後的掙扎

史書記載,公元1517年,在小王子的率領下,蒙古人按照慣例南下襲擾,卻在這裡碰上了急需軍功立威的大明皇帝。

當時蒙古的軍隊大約在3-5萬之間,朱厚照自然不會放過這次絕佳的立威機會。

然而擺在他面前的軍隊,卻並不像當年朱棣北征時期驍勇善戰的嫡系部隊。

多年來明朝的軍政狀況已經非常糟糕了,雖然在戰鬥力方面,宣大軍區和薊遼軍區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軍隊。

漢族政權最後一位出關作戰的皇帝,功績卻被史官刻意抹殺

但是上層建築的腐朽和嚴重的吃空餉問題,讓實際兵力與花名冊上的數字並不相符。

常年進行小規模戰鬥的明朝軍隊,更像是各個將軍們的私人武裝,是否具備大規模戰爭的能力尚有待商榷。

即便如此,這已經是朱厚照手中最好的牌了。他在率領大同駐軍北上的同時,也立刻遼東、宣府、寧夏等軍隊前來支援。

按照朱厚照的設計,當蒙古主力與明軍陷入苦戰之時,從寧夏、遼東、宣府三個方面趕來的援軍正好可以內外夾擊,將蒙古人徹底消滅。

然而明武宗高估了蒙古人的決心。近百年以來,蒙古鐵騎早就喪失了當年成吉思汗的銳氣,他們南下大多是搶點東西,並沒有攻陷城池的野心。

在這種戰略目標的指導下,蒙古騎兵不會集中兵力猛攻一點,而是化整為零,最大限度地覆蓋可攻擊範圍,以便同時劫掠多個單位。

漢族政權最後一位出關作戰的皇帝,功績卻被史官刻意抹殺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明軍面對漫長的戰線,無法判斷蒙古的主攻方向,並作出正確的戰略部署。

援軍之中,最先抵達大同的是遼東和宣府方面軍隊,而駐紮在榆林、寧夏等地的西面軍隊的速度就稍顯緩慢。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西面軍極有可能已經同韃靼的小股部隊開戰,這邊印證了韃靼是分兵進攻的可能。

其實根據蒙古人歷來的軍事傳統,他們會派出小股部隊向戰場外圍進行偵查。因此,蒙古極有可能已經察覺到明軍的大規模集結。

所以朱厚照將全部大同軍隊撲向的敵人,並非蒙古主力,而是分散開的幾支部隊之一。然而蒙古騎兵的反應與機動性極快,兩翼的部隊迅速從後方包圍了深入敵陣的明軍。

這同樣是蒙古人非常經典的後退包抄戰術。他們只需要一支戰力不強的輕騎兵,便可以把來自中原的精銳重騎兵吸引到自己的主力跟前。

這不由的讓人聯想到數百年前,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征服撒馬爾罕的戰爭場面。在沒有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四支撤退中的蒙古軍隊同時回師,將花剌子模軍隊全殲。

漢族政權最後一位出關作戰的皇帝,功績卻被史官刻意抹殺

最終挽救朱厚照和大明國運的是第二天的大霧,這幫助他從蒙古人臨時組成的陷阱中逃脫,避免明朝經歷第二次土木堡之變。

隨後,明朝不斷加固的長城防線。更為熟悉附近戰區情況的小王子看透了朱厚照大軍團決戰的目的,並以最輕微的代價,化解了明軍的合圍之勢。

倒是朱厚照自己在宣佈大捷的情況下,直接撤回了宣府。

戰後,明軍清點自己的戰果,明軍死亡52人,殺死蒙古人16人。朱厚照聲稱,自己還手刃了一名蒙古軍人。

以上便是史書中所記載的關於應州大戰的全部經過。

隨著小王子在1517年前後病死,漠南蒙古開始進入了新的權力結構調整。這讓他們暫時無法組織起規模很大的襲擾行動。

這也導致朱厚照徹底失去了建立軍功的機會,而他短暫的一生也即將走到盡頭。

兩年之後,寧王在江西叛亂。然而尚未等朱厚照出兵平叛,王陽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寧王撲滅。

意興闌珊的朱厚照命人故意放走寧王,並演了一出親自擒拿叛逆的好戲。只是這次“南征”,最終埋下了朱厚照早亡的伏筆。

公元1521年4月,這位試圖從士大夫手中奪回皇權的君王草草地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統治生涯。而他所建立的幕府和親信,也隨即被士大夫們迅速清理。

嘉靖皇帝登基,明朝進入了新一輪的權力鬥爭。

昏君還是明君?只留下無限的遐想

應州之戰到底是大勝還是大敗,人們已經無法考證。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場大戰被區區幾百字一筆帶過。

縱觀朱厚照一生,在後世史學家來看,是荒誕不經的。

他任用奸佞、四處遊玩、窮兵黷武,最後在春秋鼎盛的年紀離開了人世,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昏君的典範。

然而如果撥開歷史的迷霧,去細細品讀朱厚照的一生,我們看見的卻是一個不甘為權臣控制,希望奪回皇權的抗爭者。

他親信劉瑾在內的“八虎”宦官,目的在於加強皇權,打擊文官集團。當謝遷、劉建等士大夫骨幹被排擠出朝堂之後,朱厚照便奪回了重新組建內閣的權力。

他隨後升任劉瑾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掌五千營;丘聚提督東廠;谷大用著西廠;張永督十二團營兼神機營;魏彬受三千營。一時之間,軍政大權全部也迴歸皇帝手中。

朱厚照花費二十萬兩白銀在北京西郊建立的“豹房”與漢武帝的“上林苑”如出一轍,成為了國家級別軍事訓練基地,意圖建立一支所向無敵的軍隊,並培養出自己的衛青和霍去病。

漢族政權最後一位出關作戰的皇帝,功績卻被史官刻意抹殺

然而這樣一位極有可能堪比漢武帝的皇帝,卻在春秋鼎盛之時,因為一次意外的落水而身患重病,最終吐血而亡,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朱厚照三十一年短暫的生命不僅沒能像漢武帝一樣完成驅逐匈奴、宋神宗那樣變法圖強,最終卻留下了昏君、淫君的惡名,以及後人的千古嘆息。

隨著朱厚照的駕崩,隨之而來的是張聰、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東林黨等權臣爭鋒的時代。

以及明王朝最後的喪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