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家”喬榛:一個風度翩翩的戰鬥者

“聲音藝術家”喬榛:一個風度翩翩的戰鬥者

著名錶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中華文化促進會朗讀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席,曾任中國電影基金會副會長、中國影協主席團委員、上海影協副主席、上海市政協七、八、九、十屆委員(九、十屆)常委。曾在上千部集譯製片中擔任主要創作(主配或譯製導演)。代表作:《魂斷藍橋》、《葉塞尼婭》、《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寅次郎的故事》、《廊橋遺夢》、《美人計》、《冒險的代價》、《真實的謊言》等。十六部得政府獎、華表獎,其中兩部同時得金雞獎。曾獲“中國百年電影百位優秀藝術家”稱號及“我最喜愛的男配音演員”稱號。2002年被評為"譯製藝術學科帶頭人",2017年榮獲“新詩百年朗誦突出貢獻獎”,2018年榮獲第十四屆“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

、中華文化促進會“華語朗誦終身成就獎”

“聲音藝術家”喬榛:一個風度翩翩的戰鬥者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海明威”

現在的孩子們更多的喜歡看原聲的外文電影,倒也不是崇洋媚外,只是在他們心目中這樣才能更貼近電影本身。他們覺得經過了配音的對話很多人物感情也許就消磨掉了,說這樣容易“出戏”。由此可見配音的重要和配音演員們的工作難度,就像開玩笑時說的,“基本等於再演一遍”。

記得之前還聽到那些沒學過外語的叔叔阿姨們疑惑,說外國人說話應該跟咱們差不多,你看電視裡演的和咱們正常說話多像,口型都一樣。後來才知道,上海電影譯製場要求配音演員們配音,要求音節數和口型都要盡最大可能貼近。2018年的爆款電視節目《聲臨其境》讓觀眾看到了配音工作的難度,“二次創作”中配音演員對於角色的理解和詮釋是不輸給演員的。

喬榛在新一代年輕人的認知裡也許是個陌生的名字,但他們依舊會熟悉《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裡的鄧布利多,他們的父母更是對《魂斷藍橋》裡的上尉有著粉絲情懷。楊瀾說,這是

“時代回憶的共鳴,讓一代人念念不忘的聲音”。

在那個娛樂資源匱乏的年代,一部影片是要被反反覆覆看的,觀眾們對於情節爛熟於心不說,甚至角色的每一句臺詞都會學的有模有樣,被觀眾們用在生活的每一個或詼諧或感嘆的時刻。

能夠做到讓觀眾這樣的認可,不只是臺詞翻譯的“信達雅”,也需要配音演員聲音演繹時的魅力。

“就這樣定了,知道嗎?就這樣肯定了知道嗎?就這樣決定了知道嗎?我們去結婚,知道嗎!”

喬榛解釋給這些角色配音的時候,是一種“魂的重塑”,他們和角色經歷著一樣的心情,他們要和角色“同呼吸,共脈搏”

“配音既要像非常自然的說話,可是又不失去原來的人物,要保證角色人物說話語言的神韻和氣質。”

喬榛在採訪時回憶起當時他給《寅次郎的故事》配音時的小細節,寅次郎不同於之前他配音的其他“紳士角色”,是個小人物,長得不帥,人也傻乎乎的。為了更貼近人物,喬榛在接到配音任務之後,開始了他自己對於寅次郎的“生活體驗”。說話一直彬彬有禮、思慮周全的他突然變得說話不過腦子,做事待人“直線條”。

喬榛要是想騎自行車想超過前面的行人,是連車鈴都不好意思撥響,怕驚到對方。

“寅次郎”版的喬榛,直接大聲喊:“對不住對不住,我要過去嘍!”

就是這樣一個在生活裡風度翩翩,在工作上認真可愛的人,卻面對著戰鬥一樣的人生。8次和死神狹路相逢,5次抗癌,甚至經歷過癌細胞骨轉移。

“命運就是這樣安排,既然不能以我自己的想法來,那就泰然處之吧。”

在夫人的悉心照顧下,他一次次的戰勝病痛回到觀眾面前,每一次的“迴歸”也都讓喬榛對於自己的事業更加珍惜。

“其實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無非是要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努力過了,也有一點的成績,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了,老天讓我活下,我就坦然面對,我要抓緊時間,儘可能的多做一點,多留點東西下來。”

“聲音藝術家”喬榛:一個風度翩翩的戰鬥者

喬榛和夫人唐國妹的結婚照

現在的喬榛老師更多的活躍在朗誦的舞臺上,他是個聲音的雕塑家,更加明白聲音和語言能帶給人的力量。參加唐宋名篇的演出,是因為78歲的他期許下一代的孩子們能依舊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把如此優秀、美麗的中華民族的語言藝術弘揚下去。

他說自己要“抓緊時間朗誦”,“抓緊時間傳承、發展、振興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無論是作為一代人共同記憶的經典聲音,還是舞臺上帶著唐宋詩意的朗誦表演,他都以最赤誠的心希望可以為“中國聲音”儘自己的一份力。

“我用我的生命,我的愛,我的藝術、痴心不改的為觀眾演出,我一定會竭盡全力付出我的綿薄之力!”


《但願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

2020年1月3日 榮歸京城

“聲音藝術家”喬榛:一個風度翩翩的戰鬥者

驅動文化傳媒出品

演出簡介:

《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以其濃烈的文化內涵傾倒無數觀者,自1999年首演至今,二十年長演不衰,已在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幾十座城市演出超過百場。
與以往音樂會“詩文加配樂”的形式有所不同,本臺演出的音樂是由十數位活躍在當今嚴肅音樂創作領域的作曲家,包括

顧冠仁、葉小綱、莫凡、趙季平等人以詩詞文句和朗誦者的聲音為素材專門創作的音樂品,力爭做到詩與樂渾然一體,最終形成一種完整而新型的藝術形式。

表演藝術家喬榛、肖雄、瞿弦和、張凱麗、迪裡拜爾、袁晨野、康莊、蔡浙飛、呂中、宋春麗、張晶等人在指揮鄭小瑛帶領的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朗誦中國唐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詞文賦,這些作品多為大眾所熟知,風格各異、形式多樣,既有充滿憂患的《岳陽樓記》,又有歷史感極強的《長恨歌》;既有借景抒懷的《蜀道難》,又有傷時憫人的《琵琶行》;既有悽婉哀慼的《釵頭鳳》,也有曠放豁達的《將進酒》……此外百名天真學童為觀眾誦讀千百年來一直作為蒙學經典的律絕名句。

觀眾們將隨著美妙的聲音,與朗誦藝術家一同“邀明月至花前,引詩情到九重”,在一聲聲蕩氣迴腸的千古絕唱中,開啟一次美的旅程。

演出節目單:

“聲音藝術家”喬榛:一個風度翩翩的戰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