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會昌嵐山上的《清平樂.會昌》碑刻

在贛南,說起長征文化,最弔詭的現象莫過於確確實實是紅軍長征出發地的石城、寧都、興國、會昌幾乎都不作任何長征出發地的宣傳,而根本就不是紅軍長征出發地的于都,卻在一小撮歷史虛無主義者攛掇下,鉚足了勁在喊長征出發地。于都河邊那個雙帆形狀紀念碑碑名,也從“長征第一渡”輾轉變成“長征出發”。

因為編造長征出發地,于都也因此賺足了眼球、耍盡了威風、出盡了洋相、鬧盡了笑話、受盡了唾罵、丟盡了臉面……

翻開各種歷史資料,可以知道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參加了長征的紅軍部隊,如果以師和縱隊為單位,出發地分別如下:

中革軍委在瑞金雲石山田心出發,幹部團在九堡出發;

中共中央在瑞金雲石山梅坑出發,教導師在瑞金出發;

紅一軍團第一、第二師在興國江背、社富等地出發,第十五師在石城出發;

紅三軍團第四、第五師,在寧化、石城出發。第六師在興國高興出發;

紅五軍團第十三、第三十四師在興國社富等地出發;

紅八軍團第二十一、第二十三師由興國古龍岡以北地區出發;

紅九軍團第三師在福建長汀出發,第二十二師在會昌縣城以西出發。

扯破了嗓子喊是長征出發地的于都,從來就沒有任何一個紅軍師或縱隊是從這裡出發開始長征。

而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因為從不宣傳與長征有關的紅色歷史,幾乎就沒有人知道這個地方和曾紅軍長征有過關係。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塊紅色歷史的墊腳石——江西會昌。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會昌漢仙岩風光

會昌的紅色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8月。

九十三年前,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爆發。在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起義總指揮賀龍、前敵總指揮葉挺等的領導下,2萬餘名起義官兵一舉攻佔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領導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新紀元。八一起義的成功震驚了國內外,蔣介石、汪精衛急忙調兵遣將討伐。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南昌起義部隊自8月3日陸續撤離南昌,沿撫河南進,計劃經江西省瑞金、尋鄔(今尋烏)進入廣東省。國民黨軍駐守廣東省的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調粵軍、桂軍合圍阻擊起義部隊。25日,起義部隊先頭第20軍在瑞金東北壬田擊潰粵軍錢大鈞部3個團,乘勝於26日進佔瑞金城。

起義軍從繳獲的敵軍文件中得知,蔣介石嫡系錢大鈞部第二十師、第十八師、新編第一師三個師九個團約萬餘人,在會昌山一線構築工事,同時桂系黃紹竑部也從信豐往會昌趕來,其中黃旭初第四師先頭部隊二千餘人集結於白鵝圩一帶,與會昌的錢大鈞部成犄角之勢,企圖將起義軍扼殺在會昌。為解南下後顧之憂,前敵委員會和軍事參謀團研究決定:趁兩股敵人未會合,先破會昌之敵。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會昌戰鬥遺址

起義軍攻取會昌的部署是:以葉挺指揮的第十一軍的第二十四、二十五師繞道會昌西北的西江、洛口一帶,迂迴敵後,主攻會昌,主要從外圍攻擊,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突破其防線;由朱德指揮第二十軍第二師五團、第三師六團和教導團第三總隊,在會昌城東北方向正面發動佯攻;賀龍率領第二十軍主力第一、二師為總預備隊,位於瑞金至武陽鎮之間,策應支援各方。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30日晨,第20軍一部首先由會昌城東北發起攻擊。錢大鈞組織部隊輪番反撲。正當雙方激烈交戰中,第11軍主力經會昌西北洛口相繼趕到會昌城西北和以西地區,隨即發起攻擊。戰至16時,起義部隊佔領會昌城,殲錢部6000人,繳獲槍2500餘支(挺),並將其殘部追至筠門嶺。9月初,第11軍一部在洛口地區擊潰黃紹竑部進攻。隨後,起義部隊折返瑞金,改道經福建省長汀挺進廣東 。

會昌戰役,是八一起義軍南下途中取得的惟一一次大勝仗,共殲敵5000餘人,俘敵900餘人,繳獲山炮1門、迫擊炮2門、各種槍支1000餘支和大量的彈藥和輜重。會昌戰役永久地載入了黨史、軍史。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會昌戰鬥防空洞遺址

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來到會昌,建立了紅色政權——中共筠門嶺地下區委。會昌為閩粵贛三省通衢之地,蘇區時期是中共粵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省軍區所在地。1931年10月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會昌縣委員會。1932年7月,會昌、尋烏、安遠三縣聯合成立中心縣委。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鄧小平先後擔任中共會昌縣委書記和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坐鎮蘇區南大門筠門嶺,領導南線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鬥爭……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粵贛省臨時蘇維埃政府駐地舊址

1933年3月25日,由江西軍區第五分區所屬各縣獨立團在會昌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三軍,劉雄武任軍長,李宗白任政治委員,轄4個團。紅二十三軍成立後,即轉戰於閩西和粵贛邊地區,配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1933年 6月,紅二十三軍縮編為粵贛軍區第二十二師(會昌工人師)。

1934年4月,第五次反圍剿鬥爭激烈時,福建軍區司令員周子崑調任紅二十二師師長。紅二十二師扼守著蘇區南大門筠門嶺。二十二師面對的敵軍是號稱“南天王”的廣東軍閥陳濟棠,他擁兵十幾萬,麾下幾百門大炮,六七十架飛機。

在粵軍的猛烈攻擊下,紅二十二師奉命撤出第一道防線。

第二道防線盤古隘戰鬥,紅二十二師64團二營6連6班10多名紅軍勇士彈盡糧絕,一人抱起一個敵人縱身跳下40多米高的山崖,與敵人同歸於盡……

盤古隘戰鬥中紅軍戰士體現出的的忠勇和犧牲精神,讓粵軍心驚膽寒。

1934年4月下旬,被三人團排擠出領導集團的毛澤東,來到會昌文武壩“養病”。

文武壩村位於會昌城東八公里處的綿水南岸,村名緣於當地曾出過文、武舉人。村裡的“鄒屋”建於清代,磚木結構,二層樓房,有天井和圍牆,是當年蘇區粵贛省委駐地。毛澤東在會昌養病期間,就住在鄒屋最邊上的屋子裡。

毛主席在文武壩聽取了省委書記劉曉、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何長工關於反圍剿的彙報後,給在李官山的紅二十二師師部打電話,指示改變原來“堡壘對堡壘”的戰術,以運動戰與敵周旋。二十二師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夜襲周田,一舉殲滅了自筠門嶺方向延伸到周田的粵軍一整個營和大批民團武裝。這一仗的勝利,極大震懾了陳濟棠,粵軍被迫向後撤退,贛南鬥爭局面因此出現轉機。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文武壩毛主席故居

1934年7月23日清晨,毛澤東和劉曉、何長工等人從文武壩出發,西渡綿水,來到會昌城外的嵐山嶺。毛澤東健步登上海拔約四百米的山頂後,紅軍戰士高興地和毛澤東等領導人打招呼,並告訴他們南面就是粵軍的筠門嶺防線,但奇怪的是粵軍好久沒有動靜了。…… 毛澤東遙望南粵,但見樹木蔥蘢,群山掩映、似乎蘊藏著無限生機。返回駐地後,毛澤東夜不能寐,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第二天,毛澤東將這首《清平樂》詞箋封好,叮囑警衛員立刻送到黨中央,並強調如果途中遇到危險,必須將其銷燬,決不能落到敵人手中。

警衛員將詞箋送到黨中央,博古看罷對周恩來說:這個老毛,這個時候還有心吟詩作賦?隨手便將詞箋丟在桌子上。周恩來過來拿起詞箋,反覆看了幾遍,若有所悟地說,老毛詞中“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可能是暗示我們轉移應該走江西、廣東的交界處。博古聽了卻不以為然。

周恩來讀懂了毛澤東《清平樂·會昌》的言外之意後,立即抓住“南天王”陳濟棠想與紅軍合作自保的機會,極力說服了拒絕與軍閥合作的博古和李德,委派中宣部副部長潘漢年、粵贛軍區司令何長工與陳濟棠進行秘密談判。潘漢年、何長工抵達談判地點——江西省尋烏縣羅塘鎮。經過三天談判,於10月8日與陳濟棠的代表達成了紅軍借道廣東轉移外線的五項協議。

10月9日,中革軍委發佈的《野戰軍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動日程表》,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從瑞金出發,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野戰軍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動日程表

可以說,沒有二十二師在會昌的盤古隘戰鬥和夜襲周田,就不會有紅軍與陳濟棠的尋烏羅塘鎮談判,就不會有借道協議,紅軍就不可能順利突破前三道封鎖線,血戰湘江的故事極油可能會提前到信豐河(桃江)。

1934年10月8日,從福建長汀出發的紅九軍團直屬機關和第三師到瑞金武陽集結。中革軍委在這一天發佈決定,第二十二師歸紅九軍團建制。

1934年10月16日下午4時,紅九軍團直屬機關和紅三師在會昌珠蘭埠出發,紅二十二師在站塘、中村出發,經高排、曉龍,在安遠長沙圩河段踏上浮橋,渡過濂江,離開蘇區,向西疾進……

開國少將彭壽生(1915—1993,江西省信豐縣大阿鎮民主村人)在《崢嶸歲月稠——憶紅二十二師長征離開贛南蘇區》一文中回憶了長征的艱難歲月:

“我是1930年參加紅軍的,先後在紅三十五軍、紅獨立三師和粵贛軍區工作過。1933年8月至1934年間,又在紅二十二師擔任政治部書記工作(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這期間,1933年又兼粵贛軍區司令部書記。我參加過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戰鬥,隨後,參加了長征……

從瑞金送來文件的那天起,大概過了兩個多星期,已經是1934年10月中旬了。這天上午,師裡接到了由粵贛軍區(駐會昌)用電話傳達下來的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部隊出發的命令,並說:全師的冬服已運到會昌城,來不及送到部隊,要求當天趕到會昌城領冬服。站塘離會昌城大約有50多華里的距離。全師於下午兩點鐘離開了站塘、中村等地。傍晚7點左右到達會昌城,連夜把領回的冬服發給了部隊。次日凌晨3點按照上級的命令,部隊又出發了。這天經過了高排到安遠的重石。第3天冒著雨,中午到了版石休息,並吃了午飯。當時佔據在版石的敵人已被我先頭部隊擊潰了,丟下很多大米和食鹽。師首長下令:每人除帶足糧食外,還要帶上3斤炒熟了的鹽。戰士們加重了負荷。傍晚,隊伍又繼續行軍。這天深夜路過金盆山地區時,上級通報:有一股敵人(約一個營)從安息已逃竄到金盆山,要我們提高警惕,加強警戒。過了一會兒,果然碰上了,一交火,敵人又逃進山林裡去了……”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彭壽生少將等回憶錄《紅九軍團在長征中》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紅九軍團在長征中》插圖《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九軍團長征路線示意圖》,紅九軍團沒有經過於都直接開進了安遠。

2002年,新出版《中國共產黨歷史》無視集結在會昌境內、貢江東岸的紅九軍團11538人的存在,在第一卷上冊第485頁至486頁中作出這樣的描述:

“1934年10月初,國民黨軍隊推進到中央根據地的腹地。10月10日晚,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也由瑞金出發,向集結地域開進。10月16日,各部隊在雩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從17日開始,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踏上戰略轉移的征途,開始了著名的長征……”

2005年,贛州市委推出“五朵金花”戰略,“長征”成了于都獨享的禁臠,贛南任何縣市不得染指“長征”,會昌還有寧都、石城、興國從此和長征絕緣。瑞金為了大局也不敢主動宣傳長征,任何其他省縣市提到長征從瑞金出發,贛州和于都的專家就會跳出來糾正、“闢謠”……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于都紀念館提供的集結地圖,紅九軍團集結地“珠蘭埠”在於都河東南300多里外,不在雩都河北

然後,于都河邊立起了“長征從於都出發”的碑刻,以昭告天下,長征出發地就此一家,別無分號。

為了服從“長征從於都出發”大局,贛州、于都黨史研究人員決定將紅九軍團離開蘇區的線路由高排、曉龍、安遠長沙、版石調整到從於都靖石漁翁埠渡河,為了增加故事的真實性,還推出了在漁翁埠徒涉和漁船擺渡兩個版本供群眾選擇。

紅九軍團渡河的感人故事

為了服從“長征從於都出發”大局,原本從瑞金、會昌籌集的渡河船隻成了于都人民籌集的800條船……

為了服從“長征從於都出發”大局,江西軍區劃歸九軍團的“會昌補充團”成了“于都補充第一團”……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林偉少將回憶錄《戰略騎兵的足跡》“會昌補充團”描述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于都宣傳的“于都補充第一團”

蘇區時期,十幾萬人口的會昌有36000多人參加紅軍,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有7700多人。

蘇區時期,如果論各縣對蘇維埃共和國的經濟貢獻,會昌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會昌的盤古山,富含鎢礦。紅軍在此開辦蘇區第一個公營的鎢礦,開辦了“中華鎢砂公司”。鎢砂貿易一度成為中央蘇區第一大財政外匯收入的來源。盤古山的鎢砂,沿贛江到廣東,出香港,走向世界。紅軍提供鎢砂,換回大量鹽布雜貨等生活必需品。可以說,蘇區軍隊的給養,盤古山的鎢礦立下了汗馬功勞。

盤古山自古號稱“贛之會昌”,從公元982年開始,盤古山就屬於會昌縣,會昌縣的縣名,就和盤古山息息相關。盤古山包括現在的鐵山壠、靖石和盤古山。

自古以來,盤古山盛產茶葉,盤古茶為元初至乾隆年間皇室貢品。

盤古山鎢礦,蘇區以來,一直是會昌縣的主要經濟支柱。蔣介石的“全德機械師”,就是拿會昌盤古山上好的鎢砂和德國人換來的裝備。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盤古山

1952年,為了地域經濟平衡,將會昌盤古山劃歸于都管轄。世世代代生活在靖石、鐵山壠、盤古山的會昌人一下成了于都人。

劃歸于都之後的盤古山是于都縣的第一個建制鎮,盤古山、靖石、鐵山壠這塊原本屬於會昌的土地,長期以來起著帶動整個于都經濟的作用,于都也因此成為贛南地區第一人口大縣。

最具發展潛力的土地和人口被劃歸于都,原本贛南最富庶的會昌,經濟從此一落千丈,長期以來,在贛南各縣經濟排名中處於下游位置……

當贛南轟轟烈烈發展以長征為核心的紅色文旅產業的時候,會昌這個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已經完全被邊沿化。于都,冒天下之大不韙打出違背基本歷史常識的“長征從於都出發”旗號,儼然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寵兒……

甘當紅色墊腳石的會昌,註定要被人踩在腳下嗎?

當然不是!為紅色革命作出過巨大犧牲的會昌人民並不需要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伸手向國家要資源。

請聽來自會昌和君小鎮的讀書聲,這才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強音,這才是蘇區振興的希望所在!

會昌,仍然願意成為贛南發展的基石。

紅色墊腳石——紅二十二師長征出發地江西會昌

會昌和君小鎮

喝水不忘掘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