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很少有人會把沒背景、資質愚鈍、連考六次秀才不中的窮小子,與“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這樣高大上的名詞相聯繫,然而這兩個看起來天差地別的描述,卻出現在同個人身上。

他,就是曾國藩,“儒家精神世界崩潰前夜”的精神偶像。在他身上,我們彷彿能看到“儒學這位長壽老人臨死前的一次迴光返照”。被盛讚為“在世則已為完人,出世則幾入聖”的曾國藩,在風雨飄搖的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做了一次精彩的告別演出,絢爛,悲壯。

立德、立功、立言,傳統的人格之美在曾國藩身上體現。在他死去的五十年後,相繼主宰中國命運的兩位人物——蔣介石和毛澤東——更是不約而同地視其為精神偶像。

閱讀歷史,是為了在過去的人類文明之光中,撿拾璀璨的亮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那麼,我們又能從曾國藩,這個從毫無名氣的讀書人成長為雄才大略的偉人的精神偶像身上,學到些什麼?

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曾家的仕途夢

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荷葉塘一戶農家,尚未出生前,他的家庭便被鄰人譏笑、嘲諷,當曾國藩(原名曾子城,本文通用為曾國藩)降世後,同樣的命運籠罩到了他的頭上。

曾氏一族,哪怕上溯至宋朝,別說做官,連讀書人都沒有,連著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但曾家傳到曾玉屏,也就是曾國藩的爺爺手裡時,由於被人“譏以浮薄,將覆其家者”,這個年輕時遊手好閒的老農民,有了興家立業的念頭。業已三十五歲的曾玉屏開始耕作。

艱苦奮鬥了十來年後,曾玉屏有了自己的百十畝地,從普通農人成了家境殷實的小地主。中國古代,“由貴而富”是發大財的根本途徑,發家後的曾玉屏也決定送兒子曾麟書走科舉之路,以功名來穩固家財、光宗耀祖。

無奈,曾麟書資質太過愚笨,連考十六次不中,從青年成了中年,卻連個秀才也沒撈到手。老童生在古代素來被人恥笑,曾家人對旁人冷嘲熱諷自不少見。兒子沒出息,曾玉屏便將希望放在了孫子曾國藩的身上。五歲開蒙,八歲讀完五經,九歲學寫八股文,十四歲開始科考生涯,曾玉屏對孫子的殷切盼望可謂深重。

但曾國藩卻是與父親曾麟書無二,資質魯鈍,連考五次不中。祖孫三人成了荷葉塘的笑話。

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1832年春天,四十三歲的曾麟書帶著二十二歲的曾國藩,再啟科考路。這次,皇天不負有心人,曾麟書終於是得中秀才,老曾家五百年來總算有了個像樣的讀書人。已在仕途沒多大希望的曾麟書,秀才之名對他更多是安慰、成就感,而非官場的起點。曾家人在官場的希望,仍在年輕的曾國藩身上,但是,曾國藩第六次落榜了。

不僅落榜,而且被學臺“懸牌批責”,被當了反面教材,認為文筆還行,但道理不通。順治年間,對科考定有“六等黜陟法”,文理荒謬為五等,文理不通為最低等、六等。被定為“文理欠通”的曾國藩,這下不僅在湘鄉出了名,更在湖南全省讀書人的口中成了笑話。

俗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成了曾國藩的命運轉折點。

曾國藩的“尚拙”心

名人歷來有很多逸聞趣事,曾國藩也有。是關於他幼時背書的。據傳,一日黃昏時分,曾國藩坐於書桌前,誦讀《岳陽樓記》,此時的屋樑上正藏在房梁等待曾家人入睡以竊取財物,但左等右等,睡了兩覺醒來的小偷,見曾國藩仍未完成任務,忍不住從房樑上跳下,大罵曾國藩一通後、把《岳陽樓記》背了一遍,揚長而走。

故事雖是假的,但也證明了曾國藩資質的愚鈍。連續六次考秀才名落孫山和被學臺批為“文理欠通”的事,也讓曾國藩認識到了自己腦子不行的事實,真正承認了自己的普通與平凡。

但曾國藩身上,除了愚笨,還有著常人不能及的進取心。為了通關科舉,曾國藩將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題作文逐股對比,對自己的問題作出缺乏大局觀的評價。艱苦的反思後,曾國藩猶如打通任督二脈,1833年院試以末尾考中秀才,次年鄉試以第三十六名高中舉人,實現“聯捷”,十一月赴京參加會試,雖兩次不中,但1838年,曾國藩以虛歲二十八的年紀高中進士,比明清兩代進士的平均年齡年輕了整十歲。

唐代開科舉後,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雖然唐之後進士難度有所減小,但在清代,進士佔總人口的比例仍舊很低,為百萬分之零點四八。年輕的進士曾子城正式被座師改名為曾國藩,有“國之藩籬”之意。

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高中進士後,曾國藩參加了從進士中選拔翰林的“朝考”。原本三甲進士在朝考中很難成功,但曾國藩卻已生花妙筆深得道光喜歡,以一等第二名成為翰林院庶吉士。春風得意、凱歌行進,曾國藩已成了翰林,而那些嘲笑他的、比他早成為秀才的,此時卻連舉人都沒有一個。

正因這種艱難的科考之路,讓曾國藩認識到,笨,只要努力,也能成功。這種經歷,也塑造了曾國藩愈挫愈勇的性格特點和“尚拙”的人生哲學。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在下“笨功夫”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科考夢。

但尚拙、至拙勝至巧也是有前提的:

  • 你要能做到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並且願意去改正;
  • 你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在奮鬥的過程中,期待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
  • 你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能夠忍受來自世俗的嘲諷與鄙夷,在自己認定的道路上,愈挫愈勇。

如此,方能言“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自我反思與立志以恆

一個人的終身成就,同年輕時的見識、志向與榜樣有很大的關係。只有看見過更高、更廣的世界,才會對自己提出更崇高、更嚴格的要求。曾國藩便是這樣一個人。

對早年的曾國藩而言,“出生在普通農家的他從小所聽聞的,不過是不過是鼓吹變跡發家的地方戲;頭腦中所想的,不過是功名富貴。”但等二十八歲的曾國藩中了進士、考進翰林院,身處的天地瞬間大了不知好幾,周身盡是博學強記之人。原生家庭的影響,逐漸在曾國藩身上現象,祖父、父親崇尚的古板科考教育下的急功近利思想,導致此時的曾國藩處於學識不配位置的尷尬境地。

曾國藩所熟讀的,僅是科舉要考的四書五經,此外書籍,全數不曾涉獵,所以,與人交談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曾國藩接不上話、聽不懂觀點的情形。這對有極端進取心的曾國藩而言,是不能夠接受的。

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不過,“人畢竟是被環境所決定的。”眼中天地的擴大,環境的改變,地位的提升,都推動了曾國藩的進步。

自我完善的渴望,強烈的發生在這個資質愚鈍的“平庸者”身上希冀進步的曾國藩,開始向大儒唐鑑求教,在唐鑑的教導中,曾國藩明白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道理,有了成為“聖人”的志向,時時刻刻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並在他三十歲那年,通過日記的形式來進行自我批判、自我反思。

一昧堅持而不見成效,很容易令人產生放棄的想法,曾國藩的性格中,是有倔強、韌性的特點,但真正讓他堅持下去的,是他憑藉著悍勇之氣,戒菸成功的喜悅。此事甚至成為他終生引以為豪之事。

改變惡習的難度終究比不過深藏在性格中的缺陷,此時年輕氣盛而功名甚厚的曾國藩也有著年輕人的缺憾,他常常顧盼美色、喜歡在人前表現自己、批判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為了改掉自己的毛病,曾國藩一方面用日記來約束自己,另一方面,也請周圍的朋友一同來約束他,希望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能夠得到批評,用友人的警戒來剋制自己。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曾國藩從未放棄過心中成為“聖人”的理想,於是也樂於接受來自外界的有效批評,並加以改正。

三十年如一日,寫日記以自省的習慣在“聖人”榜樣下得到堅持。可以說,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有卓越成就,固然與他性格中的韌性分不開,但自我反思、立志以恆,也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門。

參考資料:

《曾國藩傳》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