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適者生存”到“經濟制度”

1776年,《國富論》出版;

1859年,《進化論》出版。

亞當斯密和達爾文,兩位思想家,為我們揭示了這個世界的一些真相。

想想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之間居然存在某種本質的相似,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個康德式的問題。

26歲的達爾文在南美洲的加拉帕哥斯群島上發現,臨近的幾個島上同一科目的雀鳥存在細微的差別。他的理解是,“這是它們經過幾代的改變,才得以適應各自島上的植物和昆蟲的體積差異的。”簡言之,環境決定著物種的演化,物種會朝著更適合它所在的環境的方向去演化。

從“適者生存”到“經濟制度”

人類社會存在相似的機制。

  • 相對人的慾望,資源總是稀缺的,所以什麼決定資源的分配就是一個問題。

  • 決定資源分配的機制,就是所謂的經濟制度。

想象一下,假設全世界70億人,突然從外星降臨地球。那麼,是什麼決定我該擁有哪些東西,你該擁有哪些東西呢?

如果是喬丹,他可能會說,應該根據打籃球的水平來定勝負。誰籃球打得好誰可以分配的資源多!

如果是蘇菲瑪索,她可能會說,應該根據美貌來定勝負。

如果是Susannah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之一),她可能會說,應該根據歲數來定勝負。

如果是巴菲特或者蓋茨,他可能會說,價高者得。

……

所以,在面臨生存競爭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作為競爭準則。

還有我們自己很現實的例子。在上世紀60、70年代,當官銜決定資源分配的時候,會玩手腕和走後門的人,就是當時那個生存環境的“適者”,他們可以生存得很好。相反,懂經營有頭腦有知識的人會過得非常悲慘,他們是那個環境的“不適者”。回到今天,還有多少人敢明面上說,自己會玩手腕所以引以為豪的呢?大環境變了,所以規則變了。

  • 聰明的人會利用當前規則,智慧的人則能看懂環境的變化。

接下來的問題是,在所有競爭規則中,什麼規則是最好的呢?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價格”機制是最好的。

所謂價格機制,就是“價高者得”。如果一個經濟按“價高者得”,我們大體上稱為“市場經濟”。

我們可以容易地舉出例子說明,“價高者得”的資源分配規則優於其他一些規則。

比如一個男人希望得到一顆價值5萬的鑽石,如果按照"價高者得",他首先必須為這個社會創造至少5萬的價值才有資格獲得這顆鑽石。如果按照"年高者得",他必須比其他競爭者歲數更大才可以。這時有兩個問題:1、一個人的歲數多大對這個社會沒有價值上的貢獻;2、一位活到110歲的老頭要鑽石幹啥?

總之,“價高者得”之所以優於其他規則,是因為買者必須為社會創造至少相同的價值,而正是這個公平的機制激發了所有人的慾望和活力

自從“價格”機制的魔力被斯密天才般的洞察到後,思想家們一度認為我們已經理解了經濟的全部秘密,明確認同這個觀點的甚至包括李嘉圖和穆勒這樣的大人物。其實這個觀點到現在為止,也基本是對的。

斯密之後,最重大的思想突破應該是凱恩斯完成的。面對大蕭條時期超過25%的失業率以及大量閒置的機器設備,凱恩斯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降低工資也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投資者寧願把設備閒置也不願意開工?為什麼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便宜賣掉?

總之,為什麼價格沒有發生作用?

另外一個有趣的分支是由科斯主導的。科斯的問題有點孩子氣:既然價格機制這樣完美,為什麼會存在公司?公司是按照每個人的貢獻付工資的,市場也是的,所以為什麼還有公司?科斯的思想簡樸而深刻,他告訴我們,市場機制非常好,但是市場機制也有代價即所謂的“交易成本”或者“制度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很大,公司就應該存在,而且確實存在。

作者個人微信:tingkais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