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聖人治國,天長地久,聖人之私,天下之公也

《道德經》第六章,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天地根”。對於“穀神”,我做了自己的解讀,谷為地下之下,神為天上之上,故而天地孕育在谷與神之間,人則生活在天地之間。這一章,老子繼續以天地之道,來引出聖人之道。

1、原文及我的釋義

《道德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我的釋義。

天和地都是長久存在的。
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並且久地存在著,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和運行都是無我的,所以能夠長久地存在。
因此,聖人都不顯現自身的存在和功勞,反而被人們所擁戴;遠離名利的爭端,從而得以保全。
不正是因為聖人沒有自私自利之心嗎?所以,反而成就了聖人的治國理想。

《道德經》第七章,聖人治國,天長地久,聖人之私,天下之公也

2、什麼是“不自生”?

本章老子仍以“天地之道”為引,來闡述聖人為什麼要行“無為”治國之道。

本章老子所引的是天地的長久。“天長地久”向來被人們用來寄予希望可以長長久久擁有的美好願望,比如說愛情。那麼,對於一個治國者,國家的長治久安也當是他最美好的夙願。

我想,這裡老子說天長地久,或許也有這麼一份美好的願望,希望聖人治國,可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如同天長地久一般永遠延續。

為什麼天地可以長且久?老子說了,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那麼,什麼是“不自生”呢?

通常都說,“不自生”就是天地不為自己而生。這樣說對不對呢?我覺得是有這麼一層意思的,但只有這一層意思還不夠。

前面老子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何“天地不仁”?實際上,天地是無我的,既沒有自我的好惡,也沒有自我的意志。天地以及天地間的萬物,都以他自己本然的樣子存在,以他自己本然的運行,以他自己本然的樣子發展。

所以,不自生,當指天地無我,不以自我的意志存在和運行,當然也不會為了自己。正是因為天地以無我存在和運行,故而天地才可以長久地存在。

《道德經》第七章,聖人治國,天長地久,聖人之私,天下之公也

3、聖人“後其身”與“外其身”是什麼意思?

天地“以其不自生”而“長生”,聖人如何借鑑呢?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說了兩點,“後其身”和“外其身”。那麼,“後其身”與“外其身”是什麼意思?

字面理解一下,就是把自身放在後面,把自身置之度外。這種說法對不對呢?我覺得也還不夠,還需要深究一下。

深究什麼?比如,把自身的什麼放在後面,或者把自身放在什麼的外面。

前面說過,這一章老子是以天地之道來說明聖人的無為治國之道的。所謂“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像天地一樣,做一切該做的事,但不為私,不居功。

所以我們看,聖人在作為時,並不是“後其身”的,居功時,卻把自己藏了起來。這是聖人不與民眾爭私搶功,所以會受到民眾的擁戴。

再看“外其身”,通常的解讀都說,“外其身”就是將自身置之度外。若是說聖人將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我覺得這不符合老子“貴生”的理念,而且也非聖人所應為。所以,我覺得這裡說的“外其身”,所“外”的應是名利,這又繼承了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所說的,“不尚賢”和“不貴難得之貨”的理念,也是老子“無為”治國之道的體現。

常言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聖人將自身遠離於名利之外,反而生命得以保全。

以上,正是由於聖人沒有自我之私心、私利,反而成就了聖人私心、私利。聖人的私心、私利是什麼?正是國家的長治久安,如天地般長久。

聖人之私,乃天下之公也。

《道德經》第七章,聖人治國,天長地久,聖人之私,天下之公也

4、對立統一思想的初體現

這一章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就是對立統一思想的初體現。

不自生而長生,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無私而成其私。

天地從無到有,因分別而有對立。聖人治國,源於無,順於有,守此而得彼,正是聖人與常人的不同。

關於這一點,後面還會有很多的體現。比如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這裡只略微提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