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七 五 七

這是一次曠日持久的

尋醫之旅

曄問

問尊嚴,問名聲

問靈魂,問態度

……

READ ON

楊坤雲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人 物 介 紹

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楊坤雲,主任醫師,湖南省胸科醫院首席專家,任中華結核病學會臨床專業委員、中國防癆協會臨床委員會委員、中華醫促會耐藥組副組長、湖南省結核病診治質量控制中心秘書、省防癆協會理事臨床專業主任、省預防醫學結核病學會副主任、省結核病學會委員、省醫療高級職稱評審專家、省專家科技諮詢專家、省醫學會與預防醫學會事故鑑定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

《結核病與肺部健康雜誌》編委、發表論文30餘篇,連續10年申請到國家醫學繼續教育項目,主持衛生廳科技課題5項;與外省聯合完成課題2項,參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耐多藥結核病治療研究”課題多個項目實施等,為第一屆中國“最美防癆人”,領銜創建“第一個結核病多學科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取得全國唯一的“耐藥結核病金牌培訓基地”。

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採訪筆記

儘管生死有命,但醫者深知,醫學、醫院、醫生不過是在無限玄妙的生命中延緩向死而生的時間,可能是一天、可能是很多年也可能只是短短一秒。

系統就是系統,個體就是個體,常識救命。可惜的是,常識並不常見。挑了些常識下筆,只為了能讀到這篇文字的人,可以通過這些常識救自己和身邊的人。醫者仁心,渡己渡人,但求每個家庭都少一些悲傷,多一些生機。

逆行者是2020年最動容的詞。他們眼中帶淚,心中有光。拋卻恐懼,按下手印,迎難而上,變身白衣戰士。他們在這場普世的災難中“渡劫”;他們以血肉之軀擋住這場“滅世”天劫;不眠不休,連續戰鬥;堅守一線,保護患者。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賽跑。

“世界上本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不過都是那些平凡人在挺身而出,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英雄。”

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1 為疫而戰

回想2020年2月11日晚上的臨危受命,楊坤雲依舊印象深刻。

當時,她剛下班回到家,正在照顧病榻上的父親,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嚴肅而急促:省衛健委醫政醫管處下發緊急通知,楊坤雲作為省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第二梯隊)懷化組的組長,必須帶隊赴懷化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進行駐點指導。

通知當晚12點前要趕到懷化,但當時已是7點,一切都需要火速安排,高鐵票已來不及買,楊坤雲快速通知組員後,決定8點30分,由單位快車送一組人去懷化。雖然通知很突然,但是楊坤雲的組員並沒有讓她失望,一個不落地在8點30分之前趕上了這班車……

那天夜裡,大雨傾盆,霧氣濛濛看不清路,車瑀瑀而行。身為隊長,楊坤雲捏著一把汗。她走過很多次這樣的山路,很明白一旦在高速公路上出事故,後果難料。本來午夜12點應該到達的懷化,一行人直到半夜2點才到,下榻賓館後,楊坤雲發現自己的衝鋒衣,內層的毛衣都已溼透。短暫休息過後,天光一亮,楊坤雲和隊友們就立即著手工作。

楊坤雲後來說,這次馳援懷化的經歷,路途的辛苦與內心的緊張,是之前從未感受過的:作為隊長,責任感是一副很重的擔架,需要一直扛在肩上。其實,在湖南省派出的所有隊伍中,楊坤雲是年齡最大的,但軍令響起之時,楊坤雲第一時間就毫無猶豫地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了請戰書上。事實上,在退休之前的這次支援,對楊坤雲來說是一生難忘的經歷,組織對她的信任,讓楊坤雲感到欣慰。

“相較於03年的非典,新冠是一種新的病種,所有用藥並沒有明確規定,所以綜合判斷顯得異常重要,我非常感激隊友、感謝駐點醫院、感謝省裡專家組的配備非常到位。”楊坤雲說道。

在懷化的那段日子,拯救過的病人總是印象深刻。

一個年輕的母親,剛剛生完寶寶,核酸檢查為陽性,在診療過程中病情陡然加重並痰中帶血。楊坤雲和隊友們考慮病人也許為合併感染,於是將抗生素加入使用。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和家屬都很焦慮,於是每日都對她進行心理疏導。患者病情像過山車,起起伏伏,楊坤雲的心情也一樣起伏。晚上睡前、早上醒來都要快速瞭解病情變化,終於,在她和隊友們悉心努力下,病人轉危為安。

還有兩位病人是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年夫婦,湖北武漢人,春節前回到懷化老家,突然發病進行了插管治療,老先生恢復較快,回到了家裡,但老婆婆病情反覆,滯留在醫院,這對老人彼此牽腸掛肚。於是,我們在盡力醫治的同時,幫助二位老人用視頻交流,並給予了婆婆許多鼓勵,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婆婆病情終於好轉。

送走一個又一個痊癒的病人,收到的感謝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字,楊坤雲卻很滿足,並且,她得到省裡領導的認可:“你是一個稱職的組長。”這對楊坤雲來說,已是最高的評價了。在此期間楊坤雲最牽掛的是家中年邁且患有老年痴呆的父親,倍感欣慰的是家人的理解:女兒心疼地說看了微信,才知道母親去了一線抗疫,她為母親驕傲。楊坤雲卻覺得,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自己也學到了許多知識,與各路隊友們在一起協調努力攻克難關,當然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患者的高度配合。

楊坤雲告訴我,她只是一個駐點醫院專家小組長,但肩負的壓力不小,省裡要求:要讓輕病人早日康復,不要讓輕病人變成重病人、不要讓重病人變成危重病人、不要讓危重病人死亡——想想她確實不容易啊!

2

願“天下無核

如若迴歸到本職工作——肺結核的治療,楊坤雲提到,她從事肺結核專業已有36年了。

目前,耐多藥結核病(MDR-TB)和利福平耐藥結核病(RR-TB)仍然是全球結核病控制工作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算,每年約有1000萬名新感染結核病患者,其中約60萬人是耐藥結核。耐藥結核病成為全球衛生領域的一大難題。

“真正研究耐藥結核是從2005年開始的,從非典開始,國家對肺結核非常關注,而當時湖南對於耐藥肺結核工作的開展並不順利,耐藥結核病的原發性感染情況增多,年輕病人增多。領導寄希望於我接手耐藥結核的治療,壓力很大,但我依舊接受了這個提議。”

那一年,楊坤雲帶著二個醫生七個護士,開啟耐藥結核病科室的新篇章。楊坤雲表示,2012年以後,世界衛生組織推出Xpert之後,檢測手段增強,一天內就可以檢測出結果,這對耐藥結核病來說是一個革命性的進步。

“過去檢測需要十幾天,而病人覺得症狀好一點就不再來檢查,導致病情發展幾個月才能發現,現在可以做到早期發現,病人的治療效果也會更好,可以避免更嚴重的機體損傷,避免耽誤治療,避免危害更多的健康人群。”這其實很重要。

咱們再看幾個數字吧:肺結核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數是170萬,就是說它在傳染病裡面每年殺死的人數是最多的。我們所熟知的艾滋病在2016年真正殺死的人也只有100萬。把所有的疾病都算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肺癌、肝癌等等都算上,結核病也輕鬆地進入了前十。

如果傳染病有段位的話,那結核病是當之無愧的“一哥”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它不同於新冠,不是新病,它和人類共存已超過了5000年。它之所以成為難題,是因為它有三大技能:第一,空降。通過打噴嚏、咳嗽、吐痰,就把結核菌傳播到空氣裡,別人路過吸收了之後,那就會被結核病感染。第二,潛伏。結核菌是一種致病菌,但是它入侵到了你的體內以後,會先做一個判斷:這小夥子身體比較強壯,免疫力好,它就進入休眠狀態,當你年紀大了,免疫力低了,它就復甦了。因此檢測手段不到位,就很難被發現。第三,迭代。所謂殺不死的小強會變得更強大,用一種藥物已經不起作用了,只要一個月它就會產生耐藥。由於這個技能,就造成了一種新型的結核菌出現了,這就是耐藥結核菌。

因此,楊坤雲說,結核有三大技能,我們就得有三大手段:

第一,提高衛生系統人員對結核病的認識,醫防聯合要有所創新,我成立勞模多學科工作室,也希望深入基層,包括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大家合作起來,儘快地發現肺結核病人、把病人治好、管好。

第二,我們把新的分子診斷工具用進來,儘快發現病人,也引進新的藥物來治療。新版《結核病分類》標準增加了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以及非活動性結核病兩大類。“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者是預防結核病發病的重點人群,而非活動性結核是結核病復發監測的重點人群,明確這兩類人群的判定標準有利於結核病的重點防控。標準還將分子生物學檢測結果確定為利福平耐藥以及耐多藥結核病的診斷依據。過去痰塗片方法雖速度快,但靈敏度差,傳統細菌培養準確性高但需3周至8周,而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具有高靈敏度的同時,將診斷時間縮短為2小時至6小時。楊坤雲表示,這意味著結核病診斷將迎來“時間革命”,對後續治療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這項時間革命對臨床有很大意義,基於分子生物學的分子藥敏檢測,從分子的角度為臨床提供藥物敏感性的結果,一方面縮短了出具藥敏結果的報告週期,另一方面也將結核耐藥的診治帶到了分子的水平,彌補了表型藥敏檢測的不足,若兩者聯合使用則能夠優勢互補。

隨著對耐藥基因研究的深入,分子藥敏檢測技術已成為DR-TB的確診方法之一,而針對制定出相關臨床診療策略,在耐藥結核病的化學治療方式的選擇上提供了很好的臨床依據。WHO同樣建議MDR-TB與XDR-TB患者的治療應根據對一、二線抗結核藥物的藥敏結果進行個體化治療。

第三,我們還要解決經費的問題。我們與醫保、政府財政經費和民政等多部門來考慮怎麼樣解決耐藥結核病人的治療問題,你沒有辦法想象一個家庭可以隨隨便便拿出8至10萬去看病,尤其對家裡經濟十分困難的耐藥結核病人,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203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終止結核病策略”的目標尚未實現,目前全球每年患結核病人從2017年~2018年以2%的速度在下降,楊坤雲表示希望能進一步明確投資計劃和結核病治療方式的轉變,通過全球各方的努力,有朝一日,實現“天下無核”。

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3

為民爭利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每年用於結核病診斷的費用已高達10億美元,但在發展中國家仍有數百萬病例從未獲得診斷,存在著一個相當大的尚未開發的全球市場,可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診斷結核病開展更為有效和更可負擔得起的檢測。

推進大病救助,楊坤雲從不來虛的,她希望從資金上得到救助,並幫助耐藥結核病人達到一個月左右的住院天數,於是她給衛健委的領導寫了信。文字並不華麗,只是舉了三個病人的實例,目的是希望領導能瞭解真實情況。

“我並沒有行政上的職務,但我作為醫院的老同志、作為湖南省防癆戰線上的老戰士,能夠在政府層面推動病人的救治,我責無旁貸、我也覺得很開心。”

2016年以後,全球基金協會資助結核病人的部分資金取消,並且資助藥物也將減少,於是,在即將被撤走資助以前,楊坤雲經常去省衛生廳交涉,希望可以增加費用,在答辯會議中,她每次都努力第一個發言,希望能讓領導留下深刻印象,在第二次爭取資金補助的時候,她給領導們講了幾個病人的故事:第一個病人來自農村,是技術學校的學生,肺部病變嚴重,吐出來的痰裡全是結核菌,當時楊坤雲告訴病人需要立即住院,但是病人說自己沒錢,過兩週放假打工掙點錢再來治病;第二個病例,是一家五口,其中三人——一對唸書的兒女和母親都患上了耐藥結核病。父親只能打打零工養活一家人……楊坤雲對領導們說:“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都不幫助他們,他們怎麼辦呢?”領導聽到這裡,深受感動,幫助楊坤雲一起努力爭取為病人的政策補助。

楊坤雲的努力沒有白費,她成功為結核病人爭取到2.5萬元的大病救治資金。雖然最近幾年病人使用的藥物、治療手段更昂貴了,楊坤雲依舊不放棄,仍然努力著為病人爭取更多的國家政策……

“很多人並不瞭解結核病,我就要更多地進行科普,學校、部隊、工廠、企業,從禮儀咳嗽講起,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醒大家注意結核病。”

事實上,楊坤雲對待病人,就像對待家人一樣。有一天,天氣很冷,楊坤雲在早上六點接到一通電話。電話那頭是一個結核病孩子的父親,他說:“楊教授,我在醫院門口,快救救我孩子。” 楊坤雲趕到醫院門口,看到那個孩子一臉病態,瑟瑟發抖。原來,因為家裡貧窮,孩子的母親嫌棄孩子的病離開了家,孩子無法接受,精神陷入絕望。楊坤雲把孩子帶去辦公室,取出自己的包點牛奶給孩子吃,不住地安慰孩子,事後孩子父親告訴楊坤雲,那天早晨楊坤雲帶給孩子的溫暖,是孩子很久沒有感受到過的。

還有一個孩子,也來自農村,享受到國家給予結核病人的政策,成功治療出院,大學、研究生都順利畢業,現在在北京工作,出院時他對楊坤雲說:“等我成功了,楊阿姨,我第一個要感謝的是你,我一定會來報答你的。”楊坤雲只是笑著回答:“你該感謝的是你的父母和國家的政策,而我就只是你人生中的過客而已。”

直到現在,楊坤雲和那些孩子依舊都有聯繫,就像熱絡的朋友。

楊坤雲 |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口述實錄

龔芷葳

湖南省胸科醫院作為全國耐藥結核病金牌培訓基地,您談談如何帶領您的團隊?

楊坤雲

其實,在設定我們醫院為全國耐藥結核病金牌培訓基地之前,有幾家“競爭選手”也想做耐藥結核病的研究,我們為此次競選做足了準備,成功得到了這塊“牌子”,這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激勵與鼓舞。

在我們科室,人人各司其職,都有各自擅長的崗位,我會為每一個有亮點的醫生爭取好的平臺,尤其在學術上,一定會盡我所能幫助他們。他們都像我的家人一樣。有許多人評價我說:“與楊坤雲相處,同年的人覺得她像姐妹,年長的人覺得她像自己的孩子,年齡小的人覺得她像母親。”這個評價讓我很欣慰。

龔芷葳

疫情期間,您是怎樣的使命和任務,對正常的結核防控工作帶來哪些影響呢?

楊坤雲

我們醫院是專科醫院,這次疫情,雖然沒有被定為定點醫院,但是作為呼吸道傳染病醫院,還是要首當其衝進行鑑別診斷。於是,我和另外兩個專家守在第一線,參加所有病人的鑑別,穿著防護服,隨時準備到位。當然,這個工作是冒著風險的,每天都有很多病人需要檢查,每一例都要認真分析所有的影像學資料,以及家族接觸史,判斷對方究竟是疫情病人還是肺結核病人——新冠的症狀和肺結核實在太相像了,在這個過程中,我欣慰的是,沒有放過一例需要隔離的疫情患者。在醫院工作以外,我還參與了疫情期間省裡的心理諮詢工作,每八個小時一個班,接聽來自全國的諮詢電話,為人們排憂解難。

同時,在忙碌的疫情工作中,我們依舊不忘記本職工作:治療關心肺結核病人,利用網絡和基層單位進行溝通,若有疑難病例,則通過視頻會議幫助解答。若肺結核病人無法來醫院複查,那就讓他們就近檢查後,網絡溝通,將藥物郵給病人,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病人中斷治療,我們的目標,就是努力減少疫情對肺結核病人治療的影響。

龔芷葳

耐藥結核與新冠病毒會存在某種聯繫嗎?

楊坤雲

我們開過專家會議討論這個內容,發現有肺結核病人傳染上新冠病毒的病例,但新冠病毒的傳染並不是因為肺結核,兩種病之間並無直接的因果聯繫。

龔芷葳

大部分復發的結核患者都存在耐藥性的風險。傳統的耐藥菌檢測,需要等待3個月才能出結果,而Xpert可在2小時內預測對利福平耐藥性,這項技術革新帶來的時間革命,為臨床、為患者帶來了很高的價值,那麼現在的使用情況如何?

楊坤雲

根據上級部門計劃,所有有能力的定點單位,都要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第一時間診斷出病情,這樣才能有後續更合理的治療。所以,先進的診療手段一定要用到位,但是因為這項技術和醫保掛鉤,基層單位可能運用不是十分順暢,按照“十三五”國家對結核病控制的要求,我會選擇直接和基層單位的相關領導交流,一定要盡所能讓他們充分利用這項技術。國家層面對結核病治療的各項規範條例也已經發布,所以下半年,我們一定會對地方定點醫院進行各類培訓、考核。

龔芷葳

據我瞭解,您在醫防聯合方面有獨到的創新,您創建了一個勞模創新工作室,能和我們講講這個創新工作室嗎?

楊坤雲

其實我想做的是,利用這個平臺,把單位裡有一技之長的同事聚集起來,組成一個團隊,將結核病的診斷治療管理做得更好,我們的工作室得到了單位領導,衛生廳以及省級領導的肯定,以及經費支持。我們構思出“三年設想”,給工作室建立每一年的目標——比如,為山區家庭貧困且患有肺結核的孩子助學;幫助定點醫院,一同商討疑難病例,進行現場教學。總之,希望能把這個工作做下去,提高肺結核病人的治癒率,為健康中國添磚加瓦。

龔芷葳

您這麼忙,是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生活的?

楊坤雲

我的家庭是幸福和諧的,一直以來有父母陪在身邊,我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哥哥從事律師行業,弟弟從事金融行業。家庭和事業總是有矛盾的,於是就需要家人的理解,我會和家人充分溝通,讓他們理解我工作的意義,而且平時多去關心他們,比如出差前提前安頓好家裡,要是半夜接到病人電話,我就輕輕出去接聽。坦率說,我的事業小有成就,和家人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就拿這次疫情,我從大年初三開始,就投入戰鬥,家人都很支持,現在他們也為我感到驕傲。

龔芷葳

作為“最美防癆人”,您覺得這個美字體現在哪裡?

楊坤雲

美體現在德行,在醫學上是醫德。人都會有一時的雜念,但有德在心,就不會走偏。德只有一個字,但包含太多,雖然做不到百分百的德行,那就盡你所能,不斷完善自己。

龔芷葳

從醫至今,您有過遺憾與後悔嗎?

楊坤雲

這許多年,忙碌早已習以為常,早上7點到病房,晚上下班在科室,在辦公室做完工作再回家,才可以安心。要說遺憾,沒有醫生希望失去一條生命,但是醫學有其侷限性,病情過重的病人,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延長一段生存的時間,別無他法。事實上,作為醫生,每一次失敗的拯救,都會帶來幾天的內心沉重,但也只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擺正心態。雖然很困難,但對我而言,從醫生涯中欣慰遠遠大於難過,我並不後悔從醫,所謂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龔芷葳

當初為何選擇醫學這一條路?

楊坤雲

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剛開始填報志願時,因為覺得自己膽小,並沒有將醫學院列為第一志願,但是和父親商量以後,還是將醫學院改為了第一志願。還記得農村公社的廣播裡響起:楊坤雲,來公社拿錄取通知書——,我馬上丟掉做農活的鋤頭撒腿跑過去。學習的機會對我來說,是難得的,我很珍惜,即使我的成績不是學校最好的,但我是最努力的。從醫多年,我沒有後悔選擇防治肺結核這個專業,付出了許多,收穫了許多,也得到過很多榮譽,在榮譽光環下,只有更努力更自律。

採訪/龔芷葳 編輯/子明

曄問仁醫已入駐知乎專欄、今日頭條、騰訊內容開放平臺,歡迎前往訂閱。

如有相關問題需要提問此醫生,

或有感而發,

您身邊若有工作在三甲醫院的仁心醫生,歡迎提供線索或者直接引薦。

版權聲明:

本文系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在[曄問仁醫]後臺留言;

授權使用請註明:“來源[曄問仁醫]及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