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者做到這幾個方面,一定能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擁護

講一個歷史故事,出自子張與孔子的對話。

子張又一次問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就是說,如何做可以從事政務呢,他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孔子回答說:“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五種美德,去除四方面不好的行為,就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政務人員,就可以踏入仕途從政了。

子張聽完,非常想知道具體是哪五種美德,就問:“何謂五美?”

孔子說五種美德分別是:給人民恩惠,卻不有所耗費;讓民眾勞作,人民卻沒有怨言;有慾望,卻不貪求;安泰坦然,卻不自大;充滿威嚴,但不兇猛。

從政者做到這幾個方面,一定能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擁護

子張對孔子的回答很感興趣,就讓老師更深入地談談這五種美德。接下來孔子就分別的解釋了這五方面。

他說:把人民的勞動所得,留給人民,而不佔為己有,這不就是即給了人民好處而政府又沒有任何耗費嗎?

孔子這句話談的其實是藏富於民。就是說,人民通過辛勤勞作合法致富,政府不能與民爭利,把屬於人民的財富留給人民,不能通過高額稅賦的手段把人民創造的財富收刮過去。

人民通過合法的手段能夠取得財富,提高生活質量,體現生命價值,這可以很好地激發人民的創造力和進取心,政府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什麼消耗。孔子在此談的其實就是富民,他認為這是為政者的一大美德。

從政者做到這幾個方面,一定能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擁護

第二個美德是按照時節合理使用人民。孔子接著說:選擇合適的時機去役使民眾,就可以避免人民因政府的差使而產生怨言。

古時,政府有很多的社會工程需要差使民眾,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與農忙時節產生衝突,如果在收穫耕種的季節去差使民眾,就會導致民怨沸騰。孔子認為使民以時是為政者的第二美德。

第三個美德是有慾望但不貪求。孔子承認人的原始慾望,所謂“食色性也”,人人都有很多的原始慾望,為政者也不除外。但是一個優秀的為政者應該對自身的慾望進行約束,不能因為個人的慾望而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來。

從政者做到這幾個方面,一定能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擁護

第四個美德是安泰但不自大。安泰指的是從容坦然,一個優秀的為政者應該有舉重若輕的智慧,但不能因為自己是領導者就表現出驕傲自滿的一面。有才能而又謙虛謹慎,孔子認為這是為政者的一項修煉。

第五種美德,是威而不猛。作為一名為政者,應該保持端莊的形象,認真而嚴肅,讓人看上去有一種正派的威嚴感。雖然有威嚴,但神情和氣,接人待物充滿親和力,不會因為嚴肅而讓人產生距離感,這也是為政者應該注意的。孔子認為一個人威嚴而又讓人願意接近,也是一種美德。

從政者做到這幾個方面,一定能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擁護

講完這這五種美德,子張又進一步追問四種惡行分別有哪些?

孔子說:沒有經過教導就去懲戒犯錯的民眾,這是對民眾的虐待;沒有告知規則,就去考察身邊人,這是暴躁;紀律一直很鬆懈,卻讓一時間快速好轉,這是盜賊行為;給人好處,卻出手吝嗇,這是小氣

孔子分別又談了四個方面的惡習。在孔子看來,沒有正確的引導人民,沒有樹立其社會行為規則都是為政者的過失。除此外,他還強調為政者不能有急功近利之心,如果凡事都想短期見到結果,那和盜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都是在走捷徑罷了。

同時,他還認為一個為政者要善於與身邊人分享成功果實,做人不能過於小氣,這也是團結身邊人的方法。

從政者做到這幾個方面,一定能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擁護

孔子在回答子張之問時,談到的“五美四惡”,在今天看來也是不過時的,作為一個領導者,完全可以借鑑學習。

如果當下的為政者能夠做到這些美德,摒棄那些不良惡行,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從政人員,定會得到人民的信任與愛戴。只是很遺憾,往事越千年,這樣的為政者,總是很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