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

迄今為止,人類的文明可以簡單歸結為兩種:

第一種為人類節約時間,第二種是把人類節約的時間浪費掉。

我們稱第一種為物質文明,稱第二種為精神文明。

人類從直立行走解放雙手,到發明各種工具及現代化工業,無一不是在解放人類雙手雙腳,節約人類的時間。而從結繩計數時代的歌舞,到文藝復興的繪畫音樂,和那些延續至今的琴棋書畫,都是讓人類在解決了溫飽以後空餘時間不至於發呆。

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

美麗,人類因文明而美麗

我們一直認為,所有的精神文明,是依賴於人類認知而產生的,是不可量化生產的。比如,機器可以複製出千千萬萬張一模一樣的蒙娜麗莎,卻創作不出流芳百世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然而,一部《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讓人對此產生了懷疑,大數據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類完成精神文明的建設?會不會完成得比人類更加出色?

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

《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

《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作者是美國作家本・布拉特(Ben Blatt)。本・布拉特曾任《石板》《哈佛諷刺家》《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等雜誌,媒體撰稿作家。曾將大數據分析、論證方法應用於廣泛的藝術題材,包括音樂、影視劇、綜藝節目,以及文學創作。

此書,用了大量數據幫我們分析了諸多經典名著,帶你解開大師創作經典之謎,看完後你會恍然大悟:文學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哪怕作家本身也答不出的主觀題,數據可以幫我們找尋答案!

01 我們有了宇宙大全以後,可以輕易識別各類物種,同理,大師的寫作也是有跡可循的

前一陣春暖花開逛了不少園子,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是帶著高科技逛的,逛完以後植物知識大漲。這個高科技神器就是手機裡的百度的拍圖查植物,你不知道名字的植物,只要拍照搜一下,立刻就會出現很多結果,相似度最高的基本就是答案。比如:圖一,大名叫小木槿,而不是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

請記住,小木槿,不是小野花了


之前踏青時候,見到好看的花如果旁邊沒有牌子註釋,我們要麼自己給它個名字,要麼只會說好美的花。現在,有了科技的幫助,讓你隨時隨地的明明白白的遊園子。

《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分析了數百位作家的名著,從用詞的成分結構,標點的習慣用法到文章長短篇幅數量,用精確的數據告訴人們,每個作家在創作時候,是有規律和軌跡可尋的。

用比較接地氣的話來說,高手們都是有獨特氣場的

也就是說,當原始數據足夠龐大,任意一本著作輸入進去,系統會告訴你這本書最大可能寫於什麼年代,是誰寫的,同期還有哪些作家可能會是作者。因為哪怕是寫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作者字裡行間都會留有自己當前所處時代的烙印,這個是無法擺脫的,所以,一切皆有跡可循。

科技發展了,我們可以分析大師了,那麼,用數據去分析的大師寫作習慣的意義在哪裡?

02 用數據去分析的大師寫作習慣的意義在這裡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帕特農神殿、印度泰姬陵、中國故宮、法國巴黎聖母院等。這些建築我們之前看到覺得他們特別美,特別讓人喜歡,至於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會喜歡,以為只是一種主觀的原因。然而,現代科技為我們揭示了他們“人見人愛”的秘密,因為這些建築都符合“黃金分割比”的設計。

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

不幸燒燬的巴黎聖母院圖片,以後只能看圖懷念了

除了造型外,繪畫中的混色原理也是通過比例而獲得美的一種絕妙原理。兩種原色調合後會產生出間色,如紅與黃調和出橙色, 而這橙則根據紅、黃二色所佔的不同比例, 可呈現出不同的色相來。由黃,紅逐步調配出青,橙, 綠, 紫的調配量其實正符合斐波那契數列, 亦即符合黃金分割定理, 它所調出來的顏色就比較合適、自然, 看起來給人一種美感。

人類掌握了“黃金分割比”的秘密以後,就無需只依靠主觀來看美不美了。建築裝修,服裝設計,甚至整容整形設計都可以參考這個比例來進行。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美,不是因為萬物自然生長,是因為我們盡力的去讓萬物美美的生長。

03 有一天AI可以寫出人類喜歡的文章,人類需要親自做的還有哪些?地球還需要人類嗎?

《奇葩說》有一集的探討話題是“奇葩星球的新技術能讓全人類大腦知識一秒共享,你支持麼?”。這集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陳銘詹青雲二人的一對一開槓,讓人見識了神仙打架現場的激烈。

詹青雲引用開爾文勳爵說過的“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成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飾工作”,證明人類如果以為自己知識已經完美了就不會探索未知了,不會有後面的“邁克爾孫—莫雷實驗”和“熱輻射實驗”的發現。而對手陳銘反擊說,當時開爾文還有後面半句“物理學的科學大廈已經基本形成,但仍有兩朵烏雲…

”,後面的發展恰恰證明了為了這兩朵烏雲,人類進行的努力探索。

看不懂神仙的世界不要緊,實事新聞也可以讓我們瞭解到AI發展的進程。

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

人工智能時代

1997年是人工智能大豐收的一年,IBM的深藍超級計算機戰勝世界國際象棋冠軍Garry Kasparov,讓人們見識到了AI的威力。繼IBM深藍之後,谷歌研發的AI AlphaGo,在2016年3月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在石,這場對弈吸引了全球6000萬人觀看。2017年,升級版AlphaGo對戰新晉世界圍棋等級分第一的柯潔,再次獲勝,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威脅論”的關注。

工業革命開始,機器大量取代人工,人們就擔心那些簡單冰冷的機器代替了人,讓人會無事可做。如今,智能的AI越來越多的完成人類高難高風險的工作,又一輪的擔心開始了~~~歷史是何其相似,歷史又是何其給人們驚喜!

我們嘲笑杞人憂天的時候,其實,在杞人的眼裡,那可是天大的事情!我們現在擔心的天大的事情,在未來未嘗不是另一種的“杞人憂天”!

過去的大師們已經成功了,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大師寫出不朽的著作。然而,當人類明白了所有的規則和成功的方法,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把腦海中的思緒變為不朽的著作,何嘗不是人類的一種極大的幸福和文明?

大數據的年代裡,我覺得人們需要疑問的不是AI能否創造出人類精神文明,而是需要疑問AI需要多久可以創造出滿足人類需要的精神文明!

最後請記得:所有的橫空出世都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厚積薄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