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挥公精神”

浅谈“挥公精神”

据报道,全国政协张克辉、张思卿、张梅颖3位副主席历时10年间,先后亲莅濮阳视察,分别在同一地点,栽植了三棵纪念树,实属罕见。我们为濮阳独享殊荣而祝贺余,更为国家领导人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而喝彩点赞。事实上,国家领导人在张姓祖根地栽植纪念树,这不仅仅在于对张姓祖根地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认真研究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姓氏文化给予极大的支持,也是对民间开展孝贤文化特别是寻根敬祖等活动的一种鼓舞与鞭策。作为张姓族人,我们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今年,中华张姓拜祖大典组委会倡导并在濮阳举办 “挥公精神”论坛,这是又一次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活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旨在高举新时代新思想的旗帜,结合张氏历史上主要历史人物以及堂号、家风、故事等,全面探讨“挥公精神”的实质,以此讴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牢记革命的红色文化,学习践行特色文化,传承光大张氏文化,为促进社会创新与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浅谈“挥公精神”

黄帝赐姓弯弓张,都说张氏始祖强;挥公精神传万代,源远流长创辉煌。

张挥,中华先贤,因首创弓矢,官封弓正,赐姓为张,成为张姓始祖。历史证明,挥公发明创造弓箭,是人类创新发展、砥砺前行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科技革命,其功劳不亚于当代研发的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从发明弓箭开始,以至后来的应用在生产力发展上所产生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挥公是一位足智多谋、勇猛异常的军武之将,更是一位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伟大历史人物。

挥公,其精神内涵非常丰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我们所说的“挥公精神”,是博大精深的,并非挥公本人所具备的一切,而是包括挥公及其后裔的思想品德、优良传统、聪明智勇、孝道仁爱、慈善奉献等综合“智勇仁和”的结晶。本文所谈的挥公精神,笔者仅仅涉及到 “创新、尚武和孝贤”等方面的一孔之见,以此抛砖引玉,寄希加深了解并学习“挥公精神”的实质,不断传承和发扬“挥公精神”,以鼓励全体张姓家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才智和力量。

一、敢于创新,是“挥公精神”的精髓。

所谓创新,就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始祖挥公,就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历史人物。他热爱学习,善于思考,不辞劳苦,坐地观天象,从中悟出道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观察的能力,从天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弓箭。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难得的创新,就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活动。当他试验成功后,为解放生产力,赢得了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生活生产方式,坚决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探索新的规律;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大胆质疑;不唯书唯上,独立思考,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喜欢团结合作,追求新颖和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施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事实上,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所有炎黄子孙都具有坚持不懈、韧而不舍、前赴后继的创新精神。在当代,炎黄子孙中有这样7位年轻人,他们拥有世上最聪明的大脑,正在改变未来,正在影响世界,正在为人类造福!他叫裴端卿,是世界顶级的生命科学家,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从尿液里找到了“长生不老”的奥秘;他叫吴甘沙:这位在英特尔工作了16年的科技精英,因为“无人驾驶”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让他野心勃勃,决定做出改变!他叫魏思, 35岁的他领导着一个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将人工智能中的语音智能做成 “全球无敌”,老百姓都可以无交流障碍地走遍全世界!他叫邓自刚,主要从事高温超导磁悬浮应用基础研究。他可以实现360度的自稳定的悬浮,让未来高铁时速达到1000公里!他叫陆朝阳,35岁的博导,操纵光子的巫师!未来十年,他一定会是改变世界的巨人!他叫王坚,领导着一批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要做一件“无中生有”的事,让城市学会思考,变得聪明。中国可以给世界做创新!

在这七个年轻人中,最值得张家人骄傲的是一个:叫张弓,他是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大数据科学家,在空间、气象和农业领域杰出的中国人!他们要让卫星照进中国的农田!两年前,他决定:离开硅谷,回到中国!张弓和他的团队,要利用科学技术做一件改变世界的大事:用大数据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他们要让农民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就能科学管理农田,及时了解农作物的长势,并快速找出解决方案。张弓他们正在用技术革命,用中国的农业大数据,证明“人定胜天”的真理,让中国人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中国进入新时代,在正前所未有地参与创新,享受着创新!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见证 “挥公精神”:创新我的中国,创新我们的世界!

二、勇于尚武,是“挥公精神”的特质。

挥公,是黄帝的后裔,龙的传人。当年,挥公用发明的弓箭击败了对手,平息了战乱,实现了太平世界。正因为挥公始祖是尚武精神的实践者。于是张姓也成为军武之姓。张姓后代继承老祖宗的遗传基因,顶着军武徽记,继承着与生俱来的尚武精神。

什么是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意味着对武力的崇尚,在武装对抗中获得快感,把军事征服和武力强大看成是一种光荣。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并非总是要通过战争解决争端,但总是把战争看成解决问题的积极方式。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并不是不发动战争,而是他们不能从战争和武力对抗中获得快感,也不把战争看成是解决问题的积极方式,只把它当成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会被世界潮流所淹没,一个没有伟大精神贯穿的脊梁必将被外力所折断。

翻开一部世界史,尚武精神无不为这个民族强盛提供了巨大的推力。据说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斯巴达人,他们既不务农、也不做工、更不经商,而是整个国家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从七岁开始进行军事训练,直至六十岁才可以退伍。这场历时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就是一个民族尚武精神的写照。

自古以来,有所作为的帝王绝大多数都具备有尚武精神。正是挥公具有尚武精神,张姓族人中多为尚武、勇敢、直率、刚正之人,才使中国张姓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忠君爱国的武将。如打响反抗暴秦的第一枪则是张良。他广结壮士,先是狙击剌秦,后又加入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自张良后至清末,张姓就出现了张飞、张耳、张角、张宝、张修、张鲁、张昌、张金称、张遇贤、张余、张琏、张献忠、张秀眉、张德成等大批英雄豪杰,成为反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领袖。

现代中国,最具尚武精神的人物则是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主张斗争哲学,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朝鲜战争中,他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彻彻底底领教了这位中国伟人的厉害。当整个国家百废待兴、一穷二白时,他不畏美帝、苏修的强权,照常游刃有余、不慌不乱,研发两弹一星,让敌人胆寒,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奇迹。这就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这才是中国人的尚武精神!

从近代史上看,中华已经成为缺乏尚武精神的民族。我们开始讲究以德服人,以柔克刚,有容乃大。我们祖先有一句话叫“上善若水”。其大意是人的性格修炼到水的境界,就可以克制刚猛的敌人,而再也不会被敌人伤害。谁可以用刀枪伤害水?现代欧美及日本都是有尚武精神的民族,他们与其他民族发生冲突时,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跟任何人讲什么“委曲求全”,更不相信“上善若水”那一套;而他们相信实力,是最能服人的道理。

事实上,传承挥公爱国精神,就是要具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具有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尚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纵横家张仪、丝绸之路创始人张骞、名相张说、书圣张旭、医学家张仲景、文学家张九龄、理学创始人张载、道教大师张三丰、改革家张居正、民族英雄张自忠、洋务领袖张之洞、抗日将领张学良、荆楚伟人张难先等著名张姓先贤,他们在逆境中坚劲挺拔,在顺境中开拓进取,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无私奉献、彰显出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刚强意志,是值得我们张姓后辈学习与效仿。

眼下,中华民族正值赶超世界先进文明的机遇期,真可谓时不我待,我们要把生产力的倍增器——民族精神找回来。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弘扬民族尚武精神并不是把“军事建设列为中心”,主要是让人的意志与智慧凝聚成为最强大、最稳定的生产力。只有意志与智慧的高度结合,才是一个民族图强的法宝;而当今的中国正需要一种民族精神,把整个民族利益牢牢凝聚在关键点上,这就是我们始祖挥公所具备的尚武精神。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应当值得所有张姓后裔牢记深思!

三、乐于孝贤,是“挥公精神”的核心。

张姓始祖挥公,不仅具有创新和尚武精神,而且是孝贤文化的传播者和先行者。因此,在中国张姓历史上,才涌现出了大量的德才兼备、尊老爱幼、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古人曰:“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快乐的志趣,更是人生中最深刻、最完善的美德。挥公之后,第一个载入史籍的先祖就是周朝贤相卿士张仲,他以其孝友著称于世。从此以后,张姓家人纷纷取堂号为“孝友”,孝友传家就成为张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孝则能立其本,惟友则能广其孝”。也就是说,孝本乎人的血缘亲情,它既是做人的起码准则,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友则是孝的推广,又是孝的体现。这些屡屡规定与每每强调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传统美德都已成为张姓的家法,深深印入张姓子孙的脑海,造就了很多张姓孝贤与爱国忠臣。

在中国历史上,张姓曾涌现著名宰相63位和战功赫赫的将帅56位。不仅如此,在继承和发展孝贤文化中,北宋儒学家、横渠先生张载与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东南三贤”之一张栻着力于儒家理论的研钻而成为孔孟之后的儒教大家;僧肇(俗姓张)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奠基者之一;张道陵世家创始1800余年的道教等,这些足以显示张氏家族对主流文化——儒、佛、道三教发展的卓越贡献。

在张氏后裔中,孝贤者举不胜举。脍炙人口的《张良敬老》、《百忍义门》和《六尺巷》故事,就明确诠释了孝贤文化的核心价值。

故事一:张良在圯上居住的时候,经常到民间去体察世情,看一下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一天,张良无事可做,信步走到一座小桥上观风景。没有注意到一头白发,身穿布衣的老者慢慢走上桥来,当他经过张良的身边时,有意无意之间将鞋掉在桥下。然后很不客气的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受到很纳闷,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他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这样做也太没道理了。继而转念一想:他反正这么大年纪了,尊老敬老是读书人的美德,就劳累自己一回吧。张良很快将鞋捡了回来交给老者;老者不接,却坐了下来,把脚抬起来,对张良说:“给我穿上。”鞋都给你捡了,再给你穿上也没什么关系,张良这么想着,就恭敬蹲下身子,把鞋给老者穿上了。老者看到张良这么谦虚,很满意,穿上鞋以后,对张良笑了一下,一个字也没有说,起身走了。由于老者的行为大为异常,张良开始觉得老者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但又不能确定,就远远地在老者身后随行。走了一段路之后,老者转回身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我老人家有心栽培你,五天之后,天明时,你在这里等我”。过了五天,天刚刚亮,张良依照约定出现在桥头上,没有想到,老者已经在那里等他了。老者非常生气的说:“与长者相约,你却来得这么晚,太没有礼貌了!五天后你再来吧。“过了五天,鸡叫头遍,张良就急忙出门,赶到桥头,老者却比上一次到的时间还早,见到张良,他仍生气的说:“你又来晚了,回去吧,过五天再来!”张良暗自惭愧,什么话也不说地答应了。又过了五天,张良根本不敢入睡,在深更半夜就来到桥头等老者。等了好一会,老者姗姗而来,看到张良已到,就高兴地说:“与老者约会,这样子就对了。”老者说完之后,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说罢,转身而去。张良知道碰到了神仙,赶紧向老者行大礼。但转眼间,老者已经不见了。天亮后,张良细翻看这本书,发现竟是《太公兵法》。后来,张良果然成为“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汉代杰出谋圣。

浅谈“挥公精神”


故事二:就是出自于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公艺家族的感人事迹。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张家庄村乡贤张公艺,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千人共爨,竟然和和睦睦,相安无事。麟德2年10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当其听说张公艺家族的事迹后,甚是好奇,欲了解治家方略,于是登门拜访了88岁高龄的张公艺。当时,张公艺一口气写了一百个“忍”字,向皇上道出了“忍”与不忍的利弊,充分展示了“百忍”精神。高宗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随后,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而后,社会上流传《百忍成金》的故事也出自于此;张姓《百忍堂》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时至现代世界伟人毛泽东主席也曾高度赞扬这位张氏先祖的伟大胸怀。

浅谈“挥公精神”


故事三: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权势吴家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难以定夺。于是相府家人遂驰信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撰书回复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后,立即礼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被后人传为佳话。这个故事说明:宽容礼让,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德。只要心胸宽阔,许多干戈都能化为玉帛,就能出现和谐局面。

综上所述的名相武将,或是孝友传家,或是敬老趣闻,或是百忍传唱,还是“让他何妨”。这些都是中华孝贤文化的结晶。她不仅展示了张氏家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好形象,也如实反映了张氏家族精诚团结,上下和睦,得以安定与发展并受到世人赞慕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孝友传家和忍让谦和是孝贤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只有在张氏宗亲中加以传播,才能把握“挥公精神”的实质,以弘扬张氏文化,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挥公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挥公精神,是张姓家风、家教、家训的典藏,是张姓家人为人处世、效国兴家的传家宝;挥公精神,是中华张姓几千年来得以世泽长绵、永盛不衰的人文基础和精神支柱;挥公精神,将会永远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

作者:张志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