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鳥飛絕,人蹤滅。

蘭棹穩,草衣輕。

釣絲細,香餌勻。

孤舟小,去無涯。

一葉隨風萬里身,

只釣魚兒不釣名。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傳 馬遠《寒江獨釣圖》

柳宗元,唐代著名大儒,在文學和哲學上建樹頗多。三十三歲之前,他的仕途一片光明。可就在那一年,一道貶謫,柳宗元跌入了半生放逐的悽苦深淵。謫居永州,現實的仕途不順讓這位滿腹經綸的文人飽受精神壓力,於是他試圖在無憂無慮的詩意詩境中尋覓自我。一舟縹緲,一翁悠然,讓我們一起來破解《江雪》背後的詩意世界。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漫天的白雪


01、《江雪》為什麼要這樣寫?

《江雪》是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的畫面。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

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

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我們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仔細品讀,我們亦會發現,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柳宗元借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抒發其幽棲超脫、自鳴高雅的情懷。詩中隱晦了當時詩人所處的險惡的政治環境,反襯出了其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不同流合汙的倔強性格。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此首詩文的構思是相當考究的。比如,千山萬徑之廣遠襯托出孤舟老翁之渺小;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出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托出人物心緒之湧動。簡單的說,對比、襯托的手法充斥了整首詩。

其次,這首詩的結構安排甚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詩人入筆並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悽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後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尾處,如果倒頭再讀全篇,便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

其實,不難發現,這是一首藏頭詩。將四句第一個字連讀便是"千萬孤獨",形象地描繪出死寂般的安靜氛圍,文人士子的悲劇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

不料,寒窗苦讀的結果卻是屢遭貶謫,在宦海浮沉的官場踽踽獨行,就像在白雪皚皚,天地一色的環境中獨釣的老翁,這是一種孤獨的生命體驗獨釣的老翁不僅僅是詩人的悲劇形象,更是千千萬萬文人士子悲劇形象的化身。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畫中的漁翁

再者,我們可以以點擴面,深切體悟。"孤"與"獨"二字直戳全詩重點。直截了當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以後心有不甘但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讀此詩,我們可以從"孤"與"獨"二字出發,找尋到詩人所描繪的峻潔清冷的藝術境界。詩中描繪有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製造了一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

不難發現詩人有種執意要為漁翁創造出一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氛圍意趣,以此試圖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詩人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就如沈德潛評論為"清峭已絕",顧璘讚賞道"絕唱,雪景如在目前"。無境詩意,如斯絕美1

其實細細品味,可以感悟到詩人柳宗元就是詩中的漁翁形象的原型,兩者是緊密交融的。值得一提的是,釣翁垂釣,意不在魚。像姜太公垂釣於渭水之濱,嚴子陵垂釣於富春江畔,但更像齊白石所說的一樣,"釣得與否,非所計也" 。

也許,詩中漁翁只是單純地想釣得一身孤傲清高和潔身自好。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畫中的漁翁

02、為什麼畫中獨愛描繪"漁翁"?

自古以來,漁夫形象就是一個充滿隱逸意味的文化符號,不僅僅是詩文中存在許多"漁夫",也有許多繪畫鍾情於描繪漁夫生活,故意在畫意中隱含"漁隱"之趣。相比之下,畫中描繪的漁夫顯得更為直觀、更為自然。

縱觀歷代漁隱圖,不難發現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1)第一種是描繪現實中真實的漁夫活動,畫面表現的僅僅是漁夫艱辛勞作的情形,或者是漁父休憩歸舟的樂趣,圍繞主題是田園的苦樂生活。


(2)第二種便是以漁夫的身份隱喻,一般以垂釣泛舟的文人形象出現,表現的自然是一種林泉之間的幽居樂事,以及閒適超曠的文人情懷。

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宋徽宗趙佶所畫的《雪江歸棹圖》,便是一幅頗得《江雪》詩意的畫作。在長卷的畫面中,水遠無波,天長一色,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儼然一種雪後郊野的江山景色。

南宋畫家馬遠也曾經畫過一幅《寒江獨釣圖》,在水氣茫茫的寒江之邊,孤獨垂釣的漁翁立於畫面的中心位置,漫天襲來的蕭索寒寂之感仿若溢出了畫面,大片的畫面留白更是渲染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令人不禁打了個冷顫。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寒江獨釣圖》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雪江歸棹圖》


一葉小舟,一位老翁,獨釣寒江。

天地之間,一塵不染,萬籟無聲,一片蕭瑟清冷。

畫中表現的詩意境界絲毫不亞於詩中所表現的那樣,馬遠沒有對江水進行刻意的描繪,而是

僅用寥寥數筆勾勒出水波盪漾之感,卻讓人感覺得到江水浩渺。同樣,畫面中也沒有蕭瑟的冬景,而用蜷縮的漁翁軀體神態,將那寒意逼人的冷冽直接滲透出來。

其實,在不少朝代的繪畫中都有漁翁主題的繪畫,尤其是以元代居多。著名的"瀟湘八景"傳統話題之一的"江天暮雪",其中的意境便是來源於於柳宗元《江雪》一詩。漫天暮雪,空寂寒江,一派荒寒,相似的意境中卻有不同的人文情懷與感受。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朱端新作《寒江獨釣圖》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袁尚統於崇禎八年(1635年)創作的寒江獨釣圖


"獨釣寒江晚來雪,憑誰畫我作漁翁。"

不禁思考一個比較現實性的問題,即《江雪》詩中的意境為什麼能夠被後世所重視?為什麼畫中獨愛描繪"漁翁"?

"漁翁"的形象可能最早來自於《莊子·漁父》《楚辭·漁父》,也就是出自莊子或屈原之手。在這兩篇文字的記載中,"漁翁"都是作為一種避世隱身、欣然自適的高士形象出現的,就像一位看透世事、孑然一身的仙人一樣,通常都會給人以啟迪。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漁翁"這種孤傲的人物由此以一種十分正面的形象面貌進入到了文人群體的視野中。所以,後世自恃清高的文人和畫家都喜歡借用"漁翁"的形象來抒發感情,甚至藉此隱喻自己的人生境遇。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0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無論是詩文還是畫作,"寒江獨釣""漁翁"這樣的意象都明顯地帶有了某些符號性質的含義。柳宗元筆下的釣魚翁透視了千百年來士大夫自勉式唱和營造"漁隱"意境背後的悲劇感、寂寞感與寒寂氣息,暗含著一種文人自恃清高的決絕。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之間,無需贅言。漁翁以"寒江獨釣"的姿態在寂寥江面堅守,與天地萬物化冥合融為一體。漫天飄飛的白雪,既是指代一種嚴酷的官場環境,同樣也是一種清淨絕俗的精神支撐。在詩畫之外,更是一番類似於"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人生感觸。在古代,又有多少文人自詡為詩畫中的那一位“漁翁”?

最後,我用一首自創小詩作為結尾:

一舟縹緲,一翁悠然。

一葉橫流,一心往之。

撫今追昔,痛感世風之勢利。

我心獨孤,深悟自然之悠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