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鸟飞绝,人踪灭。

兰棹稳,草衣轻。

钓丝细,香饵匀。

孤舟小,去无涯。

一叶随风万里身,

只钓鱼儿不钓名。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传 马远《寒江独钓图》

柳宗元,唐代著名大儒,在文学和哲学上建树颇多。三十三岁之前,他的仕途一片光明。可就在那一年,一道贬谪,柳宗元跌入了半生放逐的凄苦深渊。谪居永州,现实的仕途不顺让这位满腹经纶的文人饱受精神压力,于是他试图在无忧无虑的诗意诗境中寻觅自我。一舟缥缈,一翁悠然,让我们一起来破解《江雪》背后的诗意世界。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漫天的白雪


01、《江雪》为什么要这样写?

《江雪》是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的画面。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仔细品读,我们亦会发现,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柳宗元借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抒发其幽栖超脱、自鸣高雅的情怀。诗中隐晦了当时诗人所处的险恶的政治环境,反衬出了其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此首诗文的构思是相当考究的。比如,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出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出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出人物心绪之涌动。简单的说,对比、衬托的手法充斥了整首诗。

其次,这首诗的结构安排甚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诗人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尾处,如果倒头再读全篇,便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其实,不难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将四句第一个字连读便是"千万孤独",形象地描绘出死寂般的安静氛围,文人士子的悲剧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不料,寒窗苦读的结果却是屡遭贬谪,在宦海浮沉的官场踽踽独行,就像在白雪皑皑,天地一色的环境中独钓的老翁,这是一种孤独的生命体验独钓的老翁不仅仅是诗人的悲剧形象,更是千千万万文人士子悲剧形象的化身。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画中的渔翁

再者,我们可以以点扩面,深切体悟。"孤"与"独"二字直戳全诗重点。直截了当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心有不甘但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读此诗,我们可以从"孤"与"独"二字出发,找寻到诗人所描绘的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诗中描绘有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

不难发现诗人有种执意要为渔翁创造出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氛围意趣,以此试图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诗人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就如沈德潜评论为"清峭已绝",顾璘赞赏道"绝唱,雪景如在目前"。无境诗意,如斯绝美1

其实细细品味,可以感悟到诗人柳宗元就是诗中的渔翁形象的原型,两者是紧密交融的。值得一提的是,钓翁垂钓,意不在鱼。像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严子陵垂钓于富春江畔,但更像齐白石所说的一样,"钓得与否,非所计也" 。

也许,诗中渔翁只是单纯地想钓得一身孤傲清高和洁身自好。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画中的渔翁

02、为什么画中独爱描绘"渔翁"?

自古以来,渔夫形象就是一个充满隐逸意味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诗文中存在许多"渔夫",也有许多绘画钟情于描绘渔夫生活,故意在画意中隐含"渔隐"之趣。相比之下,画中描绘的渔夫显得更为直观、更为自然。

纵观历代渔隐图,不难发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第一种是描绘现实中真实的渔夫活动,画面表现的仅仅是渔夫艰辛劳作的情形,或者是渔父休憩归舟的乐趣,围绕主题是田园的苦乐生活。


(2)第二种便是以渔夫的身份隐喻,一般以垂钓泛舟的文人形象出现,表现的自然是一种林泉之间的幽居乐事,以及闲适超旷的文人情怀。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为宋徽宗赵佶所画的《雪江归棹图》,便是一幅颇得《江雪》诗意的画作。在长卷的画面中,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俨然一种雪后郊野的江山景色。

南宋画家马远也曾经画过一幅《寒江独钓图》,在水气茫茫的寒江之边,孤独垂钓的渔翁立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漫天袭来的萧索寒寂之感仿若溢出了画面,大片的画面留白更是渲染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令人不禁打了个冷颤。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寒江独钓图》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雪江归棹图》


一叶小舟,一位老翁,独钓寒江。

天地之间,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一片萧瑟清冷。

画中表现的诗意境界丝毫不亚于诗中所表现的那样,马远没有对江水进行刻意的描绘,而是

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水波荡漾之感,却让人感觉得到江水浩渺。同样,画面中也没有萧瑟的冬景,而用蜷缩的渔翁躯体神态,将那寒意逼人的冷冽直接渗透出来。

其实,在不少朝代的绘画中都有渔翁主题的绘画,尤其是以元代居多。著名的"潇湘八景"传统话题之一的"江天暮雪",其中的意境便是来源于于柳宗元《江雪》一诗。漫天暮雪,空寂寒江,一派荒寒,相似的意境中却有不同的人文情怀与感受。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朱端新作《寒江独钓图》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袁尚统于崇祯八年(1635年)创作的寒江独钓图


"独钓寒江晚来雪,凭谁画我作渔翁。"

不禁思考一个比较现实性的问题,即《江雪》诗中的意境为什么能够被后世所重视?为什么画中独爱描绘"渔翁"?

"渔翁"的形象可能最早来自于《庄子·渔父》《楚辞·渔父》,也就是出自庄子或屈原之手。在这两篇文字的记载中,"渔翁"都是作为一种避世隐身、欣然自适的高士形象出现的,就像一位看透世事、孑然一身的仙人一样,通常都会给人以启迪。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渔翁"这种孤傲的人物由此以一种十分正面的形象面貌进入到了文人群体的视野中。所以,后世自恃清高的文人和画家都喜欢借用"渔翁"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甚至借此隐喻自己的人生境遇。

一舟缥缈,一翁独钓:少时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0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无论是诗文还是画作,"寒江独钓""渔翁"这样的意象都明显地带有了某些符号性质的含义。柳宗元笔下的钓鱼翁透视了千百年来士大夫自勉式唱和营造"渔隐"意境背后的悲剧感、寂寞感与寒寂气息,暗含着一种文人自恃清高的决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之间,无需赘言。渔翁以"寒江独钓"的姿态在寂寥江面坚守,与天地万物化冥合融为一体。漫天飘飞的白雪,既是指代一种严酷的官场环境,同样也是一种清净绝俗的精神支撑。在诗画之外,更是一番类似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人生感触。在古代,又有多少文人自诩为诗画中的那一位“渔翁”?

最后,我用一首自创小诗作为结尾:

一舟缥缈,一翁悠然。

一叶横流,一心往之。

抚今追昔,痛感世风之势利。

我心独孤,深悟自然之悠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