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源頭被找到,只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前言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我從哪裡來對自己根源的疑問是每個人都曾做過的事。不僅如此,對於千年之前發生的事,也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並作為飯後談資為國人所熱衷。黃河作為我們文明發源的重要瑰寶,國人對她有著強烈的儒慕之情,正是因為她同母親一般,不知倦怠的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古今無數文人墨客,數度揮毫潑墨,創作出一篇篇歌頌她的文章詩句,藉以感謝她的養育之恩。

黃河之源頭被找到,只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婦孺皆知,作為中原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的黃河,不僅僅作為無數華夏兒女的四瀆之宗,更是作為開疆擴土的起源。時至今日,我們對於尋找黃河源頭一事仍格外在意,這也正是因為對這條於文明傳承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的河流,關於它的源頭究竟在何處有著近乎本能的探索。

黃河之水奔騰不息

千古河流成沃野,幾年沙勢自風湍

寥寥數句便勾勒出黃河氣勢雄渾之態,字裡行間猶如親臨黃河之水,波濤洶湧,令人激動不已,亙古長流的滔滔黃河雖然已經在宋代改道,卻給當地留下肥沃的土地,這是大自然慷慨的饋贈是需要世代修行才會降臨的福祉,其中飽含深切的感慨與悠遠的懷古之情。油然而生出許多對黃河的眷戀及敬畏。只是歷代傳頌的詩文中,關於黃河源頭從未有過記錄,古人將所有未解之謎歸於鬼神天象之說,便有唐時李白"

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讚歎。

黃河之源頭被找到,只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黃河源頭

涓涓細流便是源頭

得益於高速發展的科技,比之古人,我們有了更為先進的手段,並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懈努力終於發現了黃河之源,科研表明黃河的發源地分為三處,皆繫於青海一地中的於古宗列曲、卡日曲、扎曲。三處中最負盛名的便是黃河南源,即位於巴顏克拉山脈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

源泉與人們認知中的黃沙滾滾相距甚遠,發源於青海雪山的它清澈見底,更不可思議的,是作為始發地僅有碗口大小,與我們在壺口所見奔湧不息,大浪淘沙之景相去甚遠。

黃河之源頭被找到,只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得知黃河的廬山真面目後,人們無不驚異,根本無法將眼前這條清澈的小溪與雄渾磅礴的黃河與之聯繫。黃河的千姿百態,無不讓人驚歎於大自然鬼斧神工

便有人揣測,黃河之所以從一塵不染成為如今的大浪淘沙,歸咎於人們對中原大地植被的亂砍濫伐,揮霍無度使得生態毀壞嚴重,土壤沙化,途徑黃土高坡、戈壁等地捲走大量砂石,這才導致形成如今所見的渾濁之勢。但也得益於黃河流經途中捲走海量砂石,才造成千裡良田,造福後世

黃河之源頭被找到,只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設為禁地的源頭

中國自古便有葉落歸根之說,出於保護生態,不能葬在養育我們萬載的始源地,但許多人仍希望可以親自前去一看,但無一不被被厲行禁止。雖然有著保護生態的考慮,一旦允許遊覽,人數眾多未免管理不便,加之許多人素質堪憂,亂塗濫扔屢禁不止,出於母親河的安寧與黃河水質的考量,必須禁止。除此之外,便是出於安全考量了,源地還隱藏許多安全隱患。因為周遭土壤含水量極高,造成土質鬆軟,地下也有許多未經發現的水流,常人一旦踏入便會深陷其中。

最後便是對於當地生態的保護,正因為人跡罕至,當地存有許多野生動物。所以,不論出於保護生態還是人身安全,都是黃河源頭都禁止任何人靠近。

黃河之源頭被找到,只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結語

中國作為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如今文明傳承保護最為優秀的國家。在印度恆河早已汙糟不堪,埃及的尼羅河不斷水位持續下降之際,我國的黃河卻仍然千年而不息。

正是因為黃河的滋養,才使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綿延數代。水源作為生命之本,是我們所不可或缺的,在有限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我們更應該保護她,避免浪費,節約使用,不只考慮當下,也要為後世留下希望,文明發源無不在大江大河兩側,且不提黃河長江,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等諸多古國也都是因為水源充足,文明才能加速發展,並流傳後世,千言萬語匯成一句“節約用水”。

引用文獻:

  • 《浪淘沙》
  • 《爾雅·釋水》
  • 《登大伾山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