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夢想總是要有的,但在商業世界,最後還得靠業績和利潤說話。

  文 | 華商韜略 陳石磊

  2020年7月20日,中國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正式登陸科創板,其股價開盤便由每股64.39元的發行價飆升到295元/股,大漲358%。雖然當天收盤股價下跌至212.4元,但21日它又再漲29%,達274元/股,市值超過1000億。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的個人財富也因此突破300億,成為85後的科技新貴。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年輕人的創富傳奇並不少見,但他們大多數都在互聯網應用領域,硬核科技背景的陳天石兄弟算是嶄新的另類傳奇。

  這也反映出中國科技創富的新風向:尖端硬核科技,正在成為新的造富之地。

  【天才的起點】

  2017年9月2日,華為發佈了海思研發的首款手機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為海思提供AI算力芯片的寒武紀,因此名噪一時。

  讓人詫異的是,2017年就與華為合作的寒武紀,居然是一家2016年才成立的公司。

  即便2017-2019年分別虧損3.81億元、4104.65萬元和11.79億元,3年連續虧損超過16億元的寒武紀,依然一路綠燈地上市了。

  從2016年創立到市值突破1000億的上市公司,寒武紀僅用了4年。

  與寒武紀開掛上市的發展相似,其創始人也是一路開掛的人生。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陳雲霽(左)和陳天石(右)

  寒武紀的創始人是來自江西南昌的兩名80後兄弟,而且,他們不是朋友之間兄弟相稱的那種兄弟,而是血濃於水、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哥哥陳雲霽出生於1983年,弟弟陳天石出生於1985年。兩人的父親是電力工程師,母親是歷史老師。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讓兄弟兩人都趕上了好時代,而兄弟二人自小就展現出非凡的天分。其中,陳雲霽9歲就上中學,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歲進中科院計算所碩博連讀;弟弟陳天石的成長路線基本和哥哥一致,與哥哥前後腳進入中科院計算所完成了碩博連讀。

  但陳雲霽並不覺得自己和弟弟是什麼天才。他說,自己3歲多時還連1、2、3都數不清楚,並在接受《文匯報》採訪時,將成績歸功於父母從小嚴格的教育:“小時候父母就教育我們志向要遠大一些,希望我們能做出對人類進步有貢獻的研究。”

  進中科院計算所後,陳雲霽19歲就成了國產芯片“龍芯”團隊的成員,24歲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後,僅用一年時間就正式成為8核龍芯3號的主架構師。

  他的這一經歷,為寒武紀的創辦,打下了最初的芯片設計基礎。

  陳天石進入中科院後,因為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更高,所以一直在做人工智能的研究。而寒武紀的人工智能芯片,正是兄弟兩人的智慧結晶。

  2016年3月,陳雲霽、陳天石合夥創立了寒武紀公司,並在創立之初,就推出了人工智能芯片1A處理器,一舉開創了國內人工智能芯片的技術先河。

  因為有落地產品的支撐,寒武紀天使輪就得到1000萬美元融資和1億美元的估值。此後,隨著後續迭代芯片的推出,寒武紀的估值一路飆升,並吸引了阿里巴巴和科大訊飛等眾多企業入股。

  按陳雲霽的說法,他自己更注重學術界的認可和評價,但公司需要以市場需求為重。所以弟弟陳天石當起了“寒武紀”公司的CEO,而哥哥則以博士生導師的身份,做著自己研究的同時,繼續為中國輸送高質量芯片人才。

  到寒武紀上市前夕,陳雲霽已經退出前十大股東之列。而弟弟陳天石則以33.19%的股份,成為了寒武紀的最大股東。

  《文匯報》的採訪中,陳雲霽甚至還曾坦言,如果不是有血緣紐帶的親兄弟,以他們的爭執頻率和激烈程度,可能早就分道揚鑣了。“我的性格比較大膽,願意去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而陳天石就比較小心謹慎。”但親兄弟關係,讓他們不但至今緊密合作,還逐漸把差異變成互補,變成了優勢。

  寒武紀是幸運的。這不單因為陳雲霽和陳天石兩兄弟的“天才”與互補,更因為踩對了中國崛起的時代脈搏。

  正如雷軍所說的飛豬理論,風口上,豬都能飛。何況是本就有翅膀的寒武紀?

  【時代的碰撞】

  寒武紀的名稱,來自大約6億年前地質學的一個特殊時期。

  當時,大量無脊椎動物在“短時間”內(約5700萬年)以“大爆發”的方式快速出現,所以寒武紀寓意著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大爆發,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大力支持寒武紀的重要理由之一。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如果寒武紀不是中國“人工智能芯片第一股”,可能它今天的估值要大打折扣。

  這其中的邏輯,我們要通過另一名80後的天才少年,去逐一陳述。

  2018年1月24日,曾以“京城IT四少”聞名的茅侃侃,在北京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茅侃侃生於1983年,和陳雲霽同歲,都是踩著時代紅利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但作為時代縮影下另一個故事,茅侃侃走了一條和陳雲霽、陳天石兩兄弟完全不同的路。

  茅侃侃只有初中學歷,年少成名,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天才。

  因為對互聯網的痴迷和鑽研,茅侃侃14歲就開始在《大眾軟件》上發表文章;16歲自行設計軟件,成為史上第一代BBS技術論壇斑竹;17歲通過微軟三項認證,成為亞洲最年輕的獲得者。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基於技術過硬的實力,茅侃侃21歲就開始在互聯網領域創業,並擔任了融資3億的MaJoy總裁。因為少年創業、多金有才,2006年茅侃侃還曾作客央視經濟頻道《對話》節目,與李想、高燃、戴志康同登《中國企業家》雜誌封面,並稱為“京城IT四少”。

  彼時,陳雲霽還在“龍芯”項目歷練,陳天石則在碩博連讀的求學階段。

  2015年,陳雲霽被《MIT科技評論》評為全球35位傑出青年創新者,這一稱謂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陳天石(左)與陳雲霽(右)

  2016年創辦寒武紀時,哥哥陳雲霽和弟弟陳天石都已經成為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員,妥妥的正牌科學家。

  此時,曾經的互聯網天才茅侃侃,卻在人生旅途上走入絕境。

  2015年,茅侃侃和上市公司萬家文化(600576,現已更名為“祥源文化”)成立了合資公司“萬家電競”,並出任CEO。但當時的互聯網和電競市場遇冷,寒冬創業的茅侃侃並沒有在時代大潮下實現逆襲,反而隨著市場的一路下滑藉債維繫。

  據多家媒體報道:截至2017年11月初,萬家電競負債已經超過4000萬元。

  2018年1月25日,逆勢而行導致資金鍊斷裂的互聯網天才茅侃侃,最終以自殺謝幕。

  同年,創業一年多的寒武紀雖然虧損依舊,卻在B輪融資中以25億美元的新估值,站穩了中國AI芯片唯一獨角獸的位置。

  同是天才創業,同是虧損不斷,但寒武紀一騎絕塵和萬家電競資金鍊斷裂破產的命運,可謂天差地別。

  因為,和茅侃侃自學的互聯網才華相比,經歷了系統化教育的陳雲霽和陳天石兩兄弟,在知識的稀缺性和時代的需求度上都要遠高於茅侃侃。

  今年雖然遭遇新冠疫情,股市經歷震盪,但人工智能、芯片、半導體等細分領域卻強勢崛起,顯示資本市場對科技板塊信心十足。

  而在人工智能領域較權威的Nvidia公司預測:到2023年,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場需求將達500億美元。

  市場和資本的雙重認可,使得人工智能芯片面臨巨大的機遇。《中國製造2025》中明確指出,到2025年,中國芯片自給率要達到50%。國家正在期盼本土化的AI芯片企業做大、做強。

  無論是市場空間還是扶持力度,AI芯片在政策面、市場需求面均展現出良好的勢頭。大環境對於寒武紀來講,非常有利。

  任何時候,中國都不缺一家“萬家電競”公司,也不缺一個創業履歷技能點滿的互聯網天才。時代的浪潮之下,也許只有電競行業的媒體人,才會花筆墨去回顧這位80後天才的悲情一生。

  但面對超過石油進口總額的芯片短板,面對即將展開的5G、AI戰爭,中國太需要寒武紀這樣的技術型公司,去支撐起中國芯片市場的一片天。

  而對於中國人工智能芯片行業而言,陳雲霽和陳天石几乎是資本市場的少有選擇。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有時候,亦是英雄與時勢並起使然。

  【成長的煩惱】

  時代的進程歸於時代,資本的進度還要看資本。

  2020年6月,寒武紀通過上市申請時,公司最高估值達到342億。7月20日一上市,市值最高突破1000億。這足以跨入大型芯片公司之列,但無論是成立時間還是技術積澱,寒武紀都只能算一個“孩童”。

  華商韜略整理寒武紀相關產品資料後發現:寒武紀的芯片,主要覆蓋終端智能處理器IP、雲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基礎系統軟件平臺四個方向。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寒武紀非常明確自己在智能芯片領域的定位——通用型智能芯片,並直指高端市場。而從寒武紀發佈的對外信息也不難發現,它正在從一個單純的芯片公司向具備硬件和軟件能力的系統型平臺公司發展。”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寒武紀在招股書中明確指出:通用型智能芯片及其基礎系統軟件的研發,需要全面掌握核心芯片與系統軟件的大量關鍵技術,其中處理器微架構與指令集兩大類技術屬於最底層的核心技術。

  但需要指出的是,智聯網通用芯片作為構建系統型平臺的基本組成部分,寒武紀當下的優勢卻並不明顯。

  智能物聯網作為各大芯片巨頭的必爭之地,競爭最為激烈。僅從佈局而言,海思、聯發科和高通都有自己的智能物聯網布局,其中華為海思與自己的電視、手機、攝像頭和音響等設備直接綁定,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寒武紀在這一市場和小米有合作,但對於小米而言,寒武紀卻並不是唯一的合作者。這讓雙方的聯動也只能停留在商業層面,而不能上升到戰略層面。

  另外,7月7日寒武紀公佈發行股票的戰略配售名單時,OPPO、聯想和美的三家雖然分別戰略投資1.01億元、8040萬元和2億元,為後續的深度合作打下了基礎;但對於沒有手機SOC研製能力的OPPO而言,寒武紀和OPPO深度的技術合作,短期內也很難達到和海思一樣的水準,長期來看仍需磨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芯片產業崛起的當下,OPPO、聯想和美的都曾公佈自己的芯片計劃。當寒武紀的戰略發展和股東規劃產生衝突時,如何合作共贏,仍是一個面臨考驗的未知數。

  除了終端市場受阻,在與智聯網深度綁定的雲端市場上,寒武紀的日子也不好過。

  其中,海思、高通、英特爾、英偉達、賽靈思等眾多巨頭都在積極備戰雲端市場。面對巨人們的轉身,這一領域對於寒武紀而言,無論是技術、人才還是研發費用的投入,都沒有優勢可言。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比如,作為寒武紀的大股東之一,阿里巴巴在阿里雲上就採用了國外的芯片解決方案,並沒有使用寒武紀的思元系列。

  而從阿里2018年成立平頭哥,2019年發佈“最強人工智能芯片”含光800的動作來看,阿里顯然並不打算將自己的命脈,押注在其他公司上。

  在一位芯片從業者看來:“寒武紀當下的問題主要是太過年輕。在阿里、華為和小米這樣的高端市場上,寒武紀與國際大廠相比競爭力不夠;而在一些中小微企業市場上,寒武紀當下的規模,還無法提供具有高度性價比的產品和完整落地的服務建設。”

  面對這樣的困境,2020年3月,陳天石在接受採訪時說:“經過四年發展,雲邊端三條產品線已經完備,接下來會不斷迭代升級。”

  但在華商韜略看來,寒武紀決定走向高端市場的同時,也將迎來最大的挑戰——資金儲備的急劇消耗。

  對於芯片研發而言,越往高端走,資金的消耗速度越快。高端芯片,不僅僅意味著人才開支的增加,還有芯片流片成本的急劇攀升。

  據芯片領域的相關從業者介紹:“芯片的流片成本越小越貴,做高端芯片,相應的製程也必須跟進。比如22納米的芯片只需要1000萬,而上升到7納米,則要在5000萬以上。而芯片行業的一大挑戰是,芯片流片三四次屬於常態,這對寒武紀現有的資金儲備而言,是個巨大的壓力。”

  而寒武紀招股書顯示:從2017-2019年,寒武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0.29億、2.4億和5.4億。這說明,寒武紀一直在按部就班往高端衝刺。

  截止2019年底,寒武紀的其他流動資產(結構性存款及理財)依然高達39.2億元,在大多數人眼中,資金相當充裕。但據華商韜略判斷,如果寒武紀要持續衝刺高端,這些錢遠遠不夠。這也是寒武紀必須上市的主要原因。

  未來幾年,寒武紀能否在資金燒完前,讓高端產品得到市場認可,將是這家年輕公司的核心挑戰。

  而資本市場對寒武紀估值的質疑,也凸顯出在芯片這個本就不理性的燒錢領域,突圍的困難與阻礙。

  但不可忽視的大趨勢是,隨著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的升級,寒武紀的產品彰顯出特殊的時代意義。畢竟,華為的遭遇告訴我們,別人的東西再好,能不能用的話語權終歸不在自己手裡。

  如果拋開與國際競爭者的對比,寒武紀的1M處理器、MLU100智能芯片、MLU100智能處理卡,曾連續斬獲高交會頒發的“優秀創新產品獎”。這家中國新生公司,還不斷登上由美國著名權威半導體雜誌《EE Times》評選的“全球60家最值得關注的半導體公司”榜單。

  對這家成立僅4年的中國芯片公司來說,挑戰在於自我突破,而非事事爭先。

  【夢想與未來】

  “讓機器更好的理解和服務人類。”

  這是寒武紀官網,為企業使命所立下的一個願景。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這一願景和1985年剛剛成立時的高通,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高通“quality communications”的本意,也就是“高質量的通信”。

  和寒武紀類似的是,高通的主創人艾文·雅各布斯在美國也是博士畢業、科班出身,並在年輕時寫下了通信領域的著作《通信工程基礎》一書。

  高通起步時,這家群英薈萃的公司,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和命運風口。為解決發展問題,高通在成立6年後的1991年上市,2年後的1993年,才將CDMA技術推進為全球的移動通信標準。

  伴隨3G網絡的全球普及,1999年高通才確定自己“收專利費”的盈利模式。

  雅各布斯曾告知媒體:“高通創立時,沒有特別詳細的商業計劃,也不知道實際的產品是什麼,但是我們堅持一個信念,那就是數字通信和無線通信技術一定會在未來發揮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寒武紀,儘管對手林立,處境遠沒有高通創辦時順風順水,但兩家公司都踩在了時代大趨勢的節點上。

  前瞻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場規模將從51億美元上漲至726億美元,AI已經成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寒武紀被高估了嗎?

  而從寒武紀招股書來看,雖然2018年和海思分手後盈利一度下滑,近年來營收卻在不斷攀升。2017-2019年,寒武紀營收分別為784.33萬、1.17億和4.43億,3年增長高達50倍。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寒武紀仍未盈利,但產品更新和技術研發、迭代能力上卻遠遠領先於行業,且用股權激勵方式綁定了大量人才,這都說明寒武紀是一個比較有潛力的技術型團隊。

  2019年末數據顯示,寒武紀的研發人員達680人,佔員工總數比例約79.25%,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546人。

  這成為寒武紀快速過審的重要原因。對資本市場來說,寒武紀絕對值得放手一搏。

  7月20日,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正式登陸科創板,發行價格為每股64.39元,開盤後股價飆升到295元/股,大漲358%,雖然當天收盤股價下跌至212.4元,但21日,它的收盤價最終再漲29%,達274元/股。在股市已經開始退潮的當下,這表明了中國投資者對寒武紀這類新興科技公司的認可。

  孟子在《告子下》中曾留下一段名言:“故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放到寒武紀的身上,這或許也是中國芯片產業必須要渡的一個劫吧。

  幸運的是,2020年的中國,已經擁有足以催生、供養新興科技企業的磅礴資本,去綢繆中美科技決裂後可能的“新變局”。

  按照一位芯片從業者的觀點:“寒武紀在全球的芯片領域只能算個嬰孩,但它生在中國,長在亟需芯片的時代關口,所以我們必須支持。就像美國資本對特斯拉早期燒錢的縱容,中國資本也應該給寒武紀這樣的年輕公司征戰未來的機會。”

  但這並不意味著寒武紀會成為中國版“高通”。在這場註定持久的戰爭中,即便與本土的阿里平頭哥、海思和紫光展銳等相比,它充滿朝氣,卻也過於稚嫩;其成長之路,遠不會像其估值和市值一樣,風一吹,就倍數級增長。

  而這也是其相對業績而言高高的市值,是否能持續,不成割菜鐮刀的關鍵。夢想總是要有的,傳奇有助於夢想的生長,但在商業世界,最後還得靠業績和利潤說話。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