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華為將發佈國產編程語言“倉頡”,打破國外編程語言壟斷

傳華為即將發佈國產自主編程語言——“倉頡”,軟件擺脫美國控制。

美國在編程語言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美國能禁止編程語言或編譯器對我國授權嗎?

唯一能約束一種編程語言的就是專利,但C語言等目前並不受任何專利約束。Bell實驗室最早實現了C語言和Unix,但是它們未能通過專利的力量阻止其他平臺上C語言的實現和使用,未能阻止BSD和GNU的出現,未能阻止Unix大戰,使得最後正統意義的Unix不復存在。後來從開源社區誕生的語言比如Python、Ruby、PHP、Go等,原本就不受專利約束,任何人都能自己實現它。

傳華為將發佈國產編程語言“倉頡”,打破國外編程語言壟斷

當然,仍然受專利約束的編程語言是存在的。比如,Java在Oracle的手上,仍受專利約束,所以才有了曠日持久的Oracle訴Google案。如果發生新冷戰,我們到時候可能不能合法地使用Java了,像C#、Delphi、VBA等由商業公司創制的編程語言可能也將不能使用,只要他們隨便在專利或者授權上找一個把柄就可以了。x86、ARM指令集也是受專利保護的,這就使得這些處理器的彙編語言也有可能不能合法使用。

傳華為將發佈國產編程語言“倉頡”,打破國外編程語言壟斷

美國對華為的極限打壓已經進入軟件層面。光刻機是芯片製造的精髓,而EDA軟件是芯片設計的靈魂。海思麒麟芯片的成本包含了研發投入、EDA軟件費用、ARM授權費用、臺積電製造費用、以及一系列專利費用。

美國的技術封鎖逼得華為成為微軟谷歌一樣的角色,既得推出自己的鴻蒙系統,還得擁有自己的編程語言。可喜的是,鴻蒙2.0馬上要來了,HMS Core、方舟編譯器和運行環境已經有APP開始支持。

又一好消息,華為即將發佈國產“倉頡”編程語言,補齊軟件核心短板。華為將自主編程語言命名為“倉頡”是有講究的。

倉頡,世人說他“龍顏四目,生有睿德”。在歷史傳說中,倉頡被認為是中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正是他所創造的文字,在經過幾千年發展之後,最終演化成為現在的漢字。有了“倉頡”,EDA軟件短缺的難題應該也能順勢解決,華為太棒了!要知道,網上的曝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自媒體謠傳。不管怎樣,在官方沒有否認或者沒有公佈之前,這些都無法證實或證偽。

傳華為將發佈國產編程語言“倉頡”,打破國外編程語言壟斷

華為自主的科技知識產權倉頡並非空穴來風,只是目前而言,只是已經註冊佔位,還處於未公開狀態。而分類上,也和大家以為的計算機技術相去甚遠。

目前華為自家的倉頡產品,有三類:一類是網站服務;一類是運輸工具;最後一類是科學儀器。瞧這三款同名的知識產權,怎麼也不像是計算機編程語言。這可能是我們外行的錯覺,其實如果編程語言是真的,那就是屬於科學儀器這個分類的,是真的倉頡編程語言。要知道,華為推出過的ARK OS這些編譯器和操作系統,都是屬於科學儀器分類的。

而現在,就剩下網站服務和運輸工具了,乍一看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如果說網站服務還和計算機技術有點關係的話,那麼運輸工具又是什麼鬼?這就和IT有點相去甚遠了吧。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編程語言用於網站服務方面,可能屬於Web端,也就是可以進行Web開發和後端開發。而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人工智能物聯網時代了,是不是以後構建無人機、無人駕駛、智能交通這些新物種的技術項目,需要用的就是這款新的編程語言呢?

上面這些,是我們目前能獲取的資訊。我們國人一直在奮力發展國產計算機技術。 看好我們國產的科技發展,但同時也保持清醒,對華為和編程語言等技術方面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和疑惑。畢竟一款編程語言如同一款操作系統一樣,需要各種軟硬件生態來適配來豐富完善。即便強大如華為,推出來一款編程語言,依然需要開源給大眾,依然需要商業助推,這樣才會在技術開發者和大眾市場群體的應用中變得更完善,更能加快補齊短板。

傳華為將發佈國產編程語言“倉頡”,打破國外編程語言壟斷

如果現在華為推出一款國產全新編程語言,那麼也要大家接受、學習和開發使用,更重要的是,作為新生事物,它要融入編程語言行列,要用新語言開發出實實在在的產品或內核,就要全球技術領域人群的認可接受,另外就是往大眾群體和學生愛好者群體滲透和普及,這需要一個過程。

現在外界猜測和爆料的這款編程語言,還沒有得到華為官方公佈。圖文采編來自網絡傳播正能量科普之目的引用部分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