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議和期間,李鴻章遭到日本「愛國青年」刺殺,面部中彈

01 殘陽如血

#時間:1894年9月17日#

(上接前文: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中)——秋風寶劍孤臣淚 | 讀史

據說,鄧世昌將軍落水後,其他官兵曾組織救援,但均被抱定必死決心的鄧將軍拒絕。他的愛犬跳入海中,咬住鄧將軍的手臂施救,被鄧將軍幾次甩開。愛犬絲毫不退縮,最終,鄧世昌不得已抱住愛犬一同沉入了海底。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陸毅在《甲午大海戰》中飾演鄧世昌

致遠號和超勇號的沉沒,對北洋水師的士氣打擊不小。但戰場的局勢總是瞬息萬變,很快,北洋水師也取得了重大戰果。

15點30分,鎮遠艦上的305毫米主炮,連續兩次命中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其中一顆炮彈是開花彈。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鎮遠艦

炮彈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將松島號上的120毫米大炮震飛,正好砸落在甲板上的炮彈堆中。下瀨火藥過於敏感的缺陷此時暴露,炮彈遭受撞擊後立刻引爆。連環爆炸的衝擊力在船體上撕開了數個巨大的破洞,艦體失去平衡,海水灌入,士兵傷亡慘重。

眼看大火就要燒到彈藥庫,松島號命懸一線。一旦日本艦隊旗艦沉沒,戰場局面勢必發生轉折。面對甲板下熊熊的烈火和瓦斯毒氣。松島號的防火隊始終沒有勇氣衝入火海搶救。

就在此時,幸運女神再次眷顧了日本一方。據後來的日本海戰史記載,當時海上颳起大風,從破損的舷側吹進一些新鮮空氣,使毒氣變得稀薄,防火隊才得以衝入滅火。

30分鐘後,松島艦的大火被撲滅,但同時也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就在這個可以擴大戰果的時機,中方竟然出現了逃兵。自開戰起就龜縮在後方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竟掛出「我艦重傷」的信號旗,轉舵逃跑。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方伯謙,誰說濃眉大眼的就不能叛變革命?!

濟遠號僚艦廣甲號也一同逃離戰場。北洋水師左翼頓時只剩下孤零零的經遠號。而其他戰艦也因為受傷而相繼離開戰場,到淺水區自救。戰場形勢急劇惡化。

在最後的戰鬥中,只有鎮遠、定遠兩艘鐵甲艦獨自面對日本5艘軍艦的圍攻。

日方的炮彈依然密集地炸向中方艦船,而中方的炮彈即將用盡,主炮也有不同程度的戰損。但就是在這種極度不利的情況下,兩艘鐵甲艦頂住了猛烈的炮火和火災,始終屹立不沉。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定遠艦管帶劉步蟾

另一旁,孤掌難鳴的經遠號在日方第一遊擊艦隊4艘艦船的合擊下沉沒。此時,時間已接近18點,日軍總指揮擔心夜戰會給部隊造成混亂,也擔心中方魚雷艇的偷襲,所以掛出「停止戰鬥」的信號旗,帶領日本艦隊駛離了戰場。

至此,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海戰帶著鮮紅的血色落幕。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殘陽如血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日本天皇聽聞北洋水師戰敗的消息後,滿含熱淚地對內閣大臣們說:朕餓了!

為了打敗中國,天皇以身作則節約開支,每天只吃一頓飯,以支持海軍的發展。所有內閣大臣聞言,均悲喜交加地看著天皇從袖子裡拿出一個飯糰來,大口吞嚥。在場的人,無不深受感動。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日本天皇節衣縮食支持海軍建設,這是國家層面的風險投資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日本天皇聽聞中國北洋水師戰敗的消息頓感欣慰

我最近看到一則材料說,甲午之戰並不是天皇本人的意願,而是日本軍界的擅自主張。日本天皇甚至還說,戰爭已經不在他的控制範圍內了。

對於這種說法,我倒是也不意外。就像後來爆發的「九一八事變」也不是日本政府和天皇的授意,甚至不是日本陸軍部的主意,只是關東軍幾個激進的青年軍官搞出來的衝突事件,但最終開啟了中國「十五年抗戰」。(這是後話了,我們以後再講。)

所以,這是天皇推卸責任的說辭,還是日本軍界的擅自行動,我還需要查閱更多的史料去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儘管在戰前北洋水師在戰力方面已處於劣勢,他們要面對炮彈數量不足,威力遜色,瞄準儀落後等問題,但北洋水師的火炮發射速率卻明顯高於日本艦隊的同型號火炮,這是北洋水師官兵戰鬥素質高於日本海軍的明證。

而且,像鄧世昌、林永生、陳京瑩等水師官兵更是在戰鬥中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頑強的戰鬥意志,可歌可泣。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陳京瑩寫下絕筆家書,慷慨殉國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甲午戰爭博物館內的警示展牆

02 水師末路

#時間:1895年2月11日#

對於很多國人來說,甲午之敗好像僅敗在海戰。黃海之戰結束後,戰爭也就隨之結束了。其實,在這場海戰之後,還有一系列的戰事。

海戰的僥倖勝利,大大刺激了日本的野心。而北洋水師的艦船,沉的沉,傷的傷,已無力爭奪制海權。所以,之後的戰場主要是雙方陸軍的較量。

雖然,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但開戰之前雙方勉強還算勢均力敵,可以一戰。而陸戰方面,在完成現代化改造的日本陸軍面前,依然是老式編制的清軍除了個別將官作戰英勇外,其餘主力基本是兵敗如山倒,一潰千里。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甲午戰爭形勢圖

1894年10月24日,日軍渡過鴨綠江,侵入中國領土。而鴨綠江邊的中國守軍不戰而逃。日軍兵不血刃,連下兩城。

同日,第二軍在聯合艦隊掩護下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隨即殺向金州。中國守軍不堪一擊,日軍迅速攻陷金州。很快,大連灣也被攻佔。在之後的幾天,旅順陷落。日軍在此實施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接連取勝的日軍決定登陸威海,徹底消滅北洋艦隊。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清朝陸軍軍官

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榮成灣登陸,迅速攻佔威海南部所有炮臺。緊接著,佔據了威海衛。當晚,北部炮臺守軍潰散,只留下北洋艦隊困守孤島。

而在此前,主力艦鎮遠號駛入威海港時觸礁擱淺,已經失去航行能力。鎮遠艦管帶林泰曾深感自責,憂憤自殺。

2月5日晚,日軍魚雷艇偷襲威海港,定遠號中彈受傷擱淺。北洋水師的兩大支柱先後崩塌。其餘的艦船也在偷襲和戰鬥中被擊沉。至此,北洋水師已是山窮水盡。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甲午戰爭中,清軍在日軍的進攻下潰散

被包圍的北洋水師一直等待著陸軍的救援,但援軍遲遲不到。在此情況下,提督丁汝昌只好下令將受傷擱淺的定遠、鎮遠兩艦炸燬,以免落入日本手中。

就在定遠號炸燬後,管帶劉步蟾當晚吞鴉片自盡,威海港人心渙散。2月11日晚,萬念俱灰的丁汝昌自殺,護軍張文宣和鎮遠號繼任管帶楊用霖也先後自殺殉國。

清朝好不容易培養的一代海軍英才至此損失殆盡。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丁汝昌塑像

第二天,道臺牛昶昞等人借丁汝昌之名向日方遞交降書。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被譽為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甲午之戰,作為勝利一方的日本,可以說是舉國勝利;而作為失敗一方的中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李鴻章一人的慘敗。在甲午之戰中,李鴻章是「以一人之力敵一國」。前有朝廷猜忌,後有同僚掣肘,舉步維艱。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甲午之時,李鴻章所代表的洋務派被保守派掣肘拆臺;若干年後,洋務派又成了戊戌變法中的保守派。不免讓人感嘆歷史的循環往復,沒有盡頭

但無論如何,北洋水師曾經的威名和恥辱都已在這滾滾浪花的裹挾下,湮沒在歷史的過往中了。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浪花淘盡英雄

03 東夷為師

#時間:1895年4月17日#

甲午戰敗後,清廷派北洋大臣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赴日本議和。雖然日本為了打這場戰爭,國家經濟也已經接近崩潰,但中國畢竟是戰敗國,所以所謂的和談只能是「城下之盟」。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議和談判現場重現

1895年4月17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

按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並賠償白銀2億兩。同時,中國增開重慶、蘇州、杭州、沙市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有關《馬關條約》的一些細節,我想再補充幾點:

關鍵詞:愛國賊

李鴻章在日本議和期間,遭到日方一「愛國青年」的刺殺,面部中彈受傷。

事發後,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等非常緊張。他們害怕李鴻章因此回國,使和約不能達成。再打下去,日本的經濟不僅不能支撐,而且將過早地深陷與中國的鏖戰中而無法自拔。

此外,對外交人員的殺害觸犯了國際外交大忌。這讓奉行「脫亞入歐」政策的日本陷入外交的被動。加之日軍在中國殺戮無辜平民的野蠻行徑,使得日本不被西方列強所接受。

站在日本的角度,那個刺殺李鴻章的青年既是「愛國者」,也是「愛國賊」。天底下有多少事都是打著「愛國」的旗號,幹著下作的勾當。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現代版愛國賊。毆打自己同胞,損壞私人財產,只為滿足自己所謂的「愛國」意淫,說到底不過是佔據道德制高點的以強欺弱。這種人是典型的「御辱無方,擾民有術」,連等閒看客都不如

關鍵詞:干涉還遼

清朝將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的消息,讓其他列強既興奮又嫉妒。興奮的是看到了日本通過軍事冒險獲得了這麼大的利益,紛紛幻想著進一步攫取在華利益;嫉妒的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和東南沿海的利益將由此擴大。

其中,最不滿的是俄國、德意志和法蘭西。幾天後,三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方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

為此,日方深感屈辱,並向清政府再次索要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而且,俄國的干涉為十年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干涉還遼漫畫

關鍵詞:沒有立場的中國人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穿英國僱傭軍軍服的中國僱傭兵

在劉公島的博物館裡,我意外地看到了這張照片。

這是英國租借威海衛(1898年中英簽訂《租威海衛專條》)期間,為中國僱傭兵拍攝的集體照。照片中的軍服是英式模樣,但當兵的人,就是中國普通百姓。在他們看來,僱傭兵只是一份工作,他們沒有「賣國」的概念。

彼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尚未普遍覺醒。所以,在近代的很多有洋人參與的戰鬥中,都能看到如下的情景:

一面,洋人部隊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有時是官軍,有時是太平天國這樣的民眾組織);另一面,普通的老百姓成群結隊,呼朋喚友,佔據有利地形,拿著瓜子、茶水,原地就坐觀戰叫好。

當然,還有觸動魯迅先生的那部紀錄片。日俄戰爭期間,日軍處死為俄國充當間諜的中國人,在一旁還有大量中國人圍觀看熱鬧。魯迅先生受此刺激,棄醫從文,立志以筆為手術刀改造國人的思想。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圍觀」是中國人的娛樂本能

民眾的麻木,除了思想方面的矇昧,還跟當時的國體有很大關係。

帝制時代,國家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是王土,那就與老百姓沒什麼關係。所以,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老百姓不覺得屈辱。反正又不是自家的產業。

哭,也該皇上哭。

《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國內,首先點燃了讀書人的反抗情緒。

康有為借入京趕考的機會,聯合各省舉子1300多人聯名請願,向清廷提出了「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四項主張,史稱「公車上書」。

在上書的建議中,康有為共列陳了富國六法(鈔法、築路、制器、礦務、鑄銀、郵政)和養民四法(務農、勸工、惠商、恤窮)。這些建議基本都是興辦實業與解決民生方面的舉措,是草根改良派第一次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走向共和》設計了一幕孫中山拜謁康有為的橋段,劇中兩人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這份「公車上書」並沒有被送達御前,保守派官僚拒絕代為轉呈。後來,康有為科舉中了進士,被授予工部主事一職,他才有機會以官員的身份向皇帝寫奏摺。

康有為的改良主張十分切合光緒皇帝的政治理想。光緒帝一心想恢復祖先的榮耀,重振國家。在獲取皇帝的信任後,康有為等人開始在幕後組織「戊戌變法」。

日本在甲午之戰中戰勝中國,給了中國精英階層巨大的心理震撼。在此前的一千多年裡,中國一直以日本的老師自居,而沒想到現在師生易位,學生給老師上了一堂生動的「變法強國課」。

在當時的中國精英階層中,並沒有掀起一股仇日反日的浪潮,這種對抗的民族情緒要到日本逼迫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的時候才爆發。更多的知識分子階層對日本是很敬佩的。所以,甲午之後,中國颳起了一股西學東鑑的熱潮。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二十一條》中日簽字代表合影

日本以距離近、學期短、學費少等優勢,成為中國留學生的首選目的地。日後在中國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周恩來、魯迅、蔣介石、李大釗、陳獨秀、汪精衛、郭沫若、王國維、廖仲愷等人都曾赴日本留學。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

大量的留學生把在日本學到的,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帶回國內,兩國的民間交往也空前繁榮。在這一背景下,逐漸出現了日本對中國的「文化反哺」現象。

「文化反哺」最重要的體現是大量的日本漢語進入中國人的日常用語體系和人文學科體系。比如我們熟悉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商業、條件、企業、勞動等詞,都源自日本漢語。如果拋棄這些詞彙,我們今天想溝通,都很難張嘴。

另一邊,因甲午之戰而獲得大量賠款的日本,沒有興建大型的宮室。他們把賠款主要用於教育和興辦實業,使國力和國民素質進一步提升。

而清朝的慈禧太后,要不是後來維新派鬧得不像話,慫恿袁世凱發動兵變,其實是打算著徹底退休,在頤和園裡頤養天年的。挪用水師經費建起來的頤和園,留到今天也只能為旅遊業做點貢獻了。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康有為在御前奏對時不揣冒昧地進言,要殺幾個朝廷重臣來推動變法,引起保守派的強烈不滿

甲午之戰已經過去125年了,現在回過頭重新思考戰爭的過程足可見局部對於全局的作用之大。甲午海戰之敗,不僅是單純的戰術之敗,而是其背後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近代史上與日本的第一次國運對決,敗局其實早已註定。如果仍將戰爭的失敗歸咎於技戰術的失誤和官兵素質的不足,其實還是逃避面對中國已全面落後的事實。

只有直面當時中國的衰敗和沒落,並引以為戒,才能讓我們在今天重新迎來國運的振興。知恥而後勇,這一點,我們不該做的比古人還差。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寫這句話的人是明白人,只可惜現在的時局偏不讓你回顧某些特定時期的歷史

當寫完這個小系列時,我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巧合: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成軍;

1894年0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

1895年0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

2019年06月17日,我登上劉公島。

在歷史面前,我只是個無關痛癢的看客。但對於熱愛海軍並有志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我來說,同為「17日」的巧合,也許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安排:

當見時,自相見

彩蛋:今昔水師

01 定遠艦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復原後的定遠艦

這是停靠在威海碼頭的定遠艦復原船體。當年沉入海底的定遠艦經打撈、復原後,已作為供遊客參觀的艦船,停泊在威海碼頭。

看到這艘巨大的鋼鐵戰艦,彷彿還能聽到當年水師將士浴血奮戰的吶喊聲。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大清黃龍旗

02 501艦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劉公島軍港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放大,再放大

視頻加載中...

▲501號導彈護衛艦——信陽號

我乘坐環島的遊輪時,意外遇見了停靠在劉公島碼頭的中國人民海軍501號導彈護衛艦。

當時,我與軍艦的距離也就二、三十米,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觀察現役海軍軍艦。心情著實激動了一把。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劉公島外圍島礁

劉公島依然安靜地佇立在那裡,只是轉眼已過百年......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1)有▲標誌的圖片或視頻為作者實地拍攝或重新整理,其餘素材均來自網絡。

(2)本文中部分史料取自陳悅先生《甲午海戰》一書,在此鳴謝。

北洋水師的鎮魂歌(下)——落日旌旗大將壇

▲陳悅先生及其著作

本人:liruyue080229,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