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一支中國部隊神祕消失了

歷時近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

志願軍部隊分批次撤回國內

其中,有一支部隊神秘消失了

……

8年後

1966年10月27日

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戈壁灘上

我國成功用東風二號甲中近程導彈

加裝核彈頭進行了“兩彈結合”試驗

成功實現核爆炸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

活著爛在肚子裡,死了帶進棺材裡

歷時近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志願軍部隊分批次撤回國內。1958年元旦剛過,正在朝鮮西海岸駐防的志願軍第20兵團副司令員孫繼先突然接到志願軍總部楊勇司令員的急電,讓他立即回國受領新任務。

圖片

是什麼任務如此緊急?和孫繼先同時受領任務的還有炮兵司令員陳錫聯、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他們的任務是:在寸草不生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搞出中國的導彈試驗靶場。

圖片

1958年3月6日,志願軍第20兵團機關及直屬部隊秘密撤離朝鮮。與此同時,志願軍第19兵團、志願軍工程指揮部、鐵道兵第10師也秘密向中國西北集結。列車穿越了大半個中國,一路向西。

圖片

每個人都得到同樣的指令:不準對任何人講起去哪裡、做什麼,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活著爛在肚子裡,死了帶進棺材裡。

圖片

艱苦的環境、原始的工具

進行最尖端的武器試驗設施建設

內蒙古額濟納旗青山頭地區是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戈壁灘,從朝鮮戰場下來的近十萬大軍征塵未洗,在這裡紮下了營盤,一場前所未有的國防尖端科技工程大會戰就此打響。

圖片

“沙塵颳得昏天黑地,誰都看不到誰,兩個人見面,就是站在一塊兒,也看不著,只有什麼時候張開嘴、露了白牙,才知道是誰。”

“裡面出汗,外面下雪,棉衣溼透,連著三天衣服幹不了,就穿著潮棉衣。”

圖片

他們住帳篷,睡地窩,飲苦水,吃乾菜,頂風冒沙,戰天鬥地,用最原始的工具,進行最尖端的武器試驗設施建設。

圖片

兩年零六個月後,中國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終於在荒涼的戈壁灘上矗立起來。

圖片

“從此以後

我們有了自己的導彈”

1960年9月10日,在原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委副主任張愛萍的主持下,蘇制P-2導彈完成全部測試工作,轉運至發射陣地。7時42分,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蘇制P-2導彈緩緩升空,向著預定目標飛去。

圖片

1960年9月10日,是一個值得共和國永遠銘記的日子。

圖片

這一天,揭開了中國導彈試驗史的第一頁。這一天,中國航天事業的嶄新徵程正式開啟,從此,中國航天人在國防尖端科技事業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50多天後的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02分,我國第一代近程地地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

圖片

主持發射的聶榮臻元帥激動地說:“今天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以後,我們有了自己的導彈。”

70年前抗美援朝戰場上

他們打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半個多世紀以來

他們紮根大漠鑄就中國人的底氣

點贊,致敬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