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村政委的三次談話。陳瑛將軍:銘刻在心

景曉村政委的三次談話。陳瑛將軍:銘刻在心

展陳陳瑛將軍事蹟的紀念館

1994年8月9日,景曉村同志離開了我們,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在革命鬥爭中所表現的膽識才華和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卻永遠地留在了我們這些於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在他領導下浴血奮戰的人們的記憶中。多年來我銘刻在心的,是他與楊國夫司令員在抗日戰爭的最艱難時刻對我的三次談話。

01 “四邊這塊根據地絕不能丟”

1942年2月,八路軍清河軍區決定調我到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縣邊區獨立營任教導員。行前,景政委和楊司令員找我談了一次話。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四邊這塊根據地絕不能丟”,至今猶在耳旁。

這次談話中,景政委和楊司令員首先分析了四邊的形勢。指出:四邊是1938年創立的一塊平原抗日根據地,它位於小清河南、膠濟線北,西至淄河、東跨陽河,是我清河抗日根據地的前哨陣地,又是插向膠濟鐵路兩側敵佔區的一把尖刀,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敵人把我四邊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無時不想把它一口吞掉。四邊的黨政軍民為堅持這塊根據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作出了重大的犧牲。特別是1941年以來,這裡成了清河區甚至全山東敵我之間“蠶食”和“反蠶食”鬥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目前,這塊根據地已被壓縮在東西、南北不足20華里的小圈子裡,情況非常危急。

景政委接著說:“鑑於四邊嚴峻的鬥爭形勢,軍區決定調幾位同志到那裡加強領導。你們這次去的任務,就是下決心堅持四邊的對敵鬥爭,這對於發展整個清河區的抗戰至關重要。如果這塊根據地丟掉了,敵人不僅完全控制了小清河以南地區,而且對我大部隊在小清河以北的行動會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四邊這塊根據地絕不能丟!說到這裡,兩位首長的態度十分堅決。

最後,兩位首長囑咐道:當前,四邊的環境非常惡劣,開展工作困難重重,你們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也要看到,四邊是塊老根據地,那裡的老百姓非常好,這是我們戰勝困難最有利條件。談話後我即趕赴四邊。一到這裡,就感到確實像景政委和楊司令員講的那樣,形勢十分危急,環境非常惡劣。在我們控制的東西、南北不足20華里的地區周圍,除了日偽的據點外,還駐有偽保安部隊,東有張景月、南有徐振中、北有李青山、西有王硯田,形成了對我的層層包圍。我及時向幾位領導同志傳達了軍區首長的指示,認真分析了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了開展對敵鬥爭的辦法和措施。大家都表示,堅決貫徹軍區首長的指示,絕不能把四邊這塊根據地丟掉。之後,我們按照研究的辦法,在敵人的層層包圍中展開了積極頑強的鬥爭。

我到四邊後4個月,鬥爭形勢進一步惡化。7月1日,敵人糾集了幾千人的兵力,採用“拉大網”、“梳篦子”的戰術,對四邊實行“鐵壁合圍”,妄圖把我堅持四邊鬥爭的抗日武裝一網打盡。雖然我們在6月30日夜間得到敵人要進行大“掃蕩”的情報,但為時過晚,部隊已難以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面對這種突然情況,我們當場口決定,部隊包括四邊獨立營兩個連、基幹營一個連和四邊黨政機關幹部共500來人,集中向廣饒方向隱蔽轉移,最後隱蔽在廣饒城東南的一個十多戶人家的小村子裡。我們的決心是:如果不被敵人發現,就利用夜晚將部隊轉移出四邊;如果被敵人發現了,就集中兵力打開缺口向東北方向突圍。幸虧我們隱蔽得好,沒被敵人發現。在敵人的這次合圍中,我部隊和黨政機關雖未受到大的損失,但四邊的鄉親們卻受到敵人的威逼殘害,吃盡了苦頭。

敵人這次合圍還帶了大批民工,所到之處,當天就在預定地點築炮樓、修公路、挖封鎖溝。敵人是想住下不走了,真的要把四邊吃掉了。

我們大部隊按計劃轉移出四邊後,由我帶一個排留了下來。雖然這個排化整為零行動,但仍難以站住腳,最後全排也轉移出去,只有我帶兩名同志繼續留下。這時的情況是非常危急的,各個村莊大都住進了民工,日偽軍又反覆進村搜查,弄得我們三人無法進村,有時化裝在田裡勞動,一天得換幾個地方,吃住都在野外。有時一天吃不上一頓飯,常是靠野菜充飢。這一年老天爺也不賞臉,夏季久旱不雨。我們天天盼著莊稼長起來,卻遲遲長不起來,看到的卻是敵人一座座炮樓築起來了、一條條公路修成了、一條條封鎖溝挖好了,這更增加了我們活動的困難。但是,景政委和楊司令員關於“四邊這塊根據地絕不能丟”的囑咐,一直激勵著我們,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只要我們不離開,四邊這塊根據地就不會丟。7月底,久旱的四邊終於下了一場大雨。不幾天,青紗帳躥起來了,鬥爭環境有所改善。我們度過了難熬的7月,像一顆釘子牢牢地釘在四邊。

02 “群眾是永遠砍不倒的青紗帳”

1942年9月,我接到要我去軍區彙報工作的通知。沿途幾經周折,我趕到小清河北軍區機關所在地,見到了楊司令員、景政委和軍區其他首長。

軍區首長對四邊的形勢非常關心,除分別與我交談外,楊司令員、景政委和劉其人副政委還一起找我談了話。我比較詳細地彙報了幾個月來四邊的鬥爭情況,特別彙報了敵人修據點、挖封鎖溝以加強對四邊的控制的情況,講到了8月份青紗帳起來以後我們鬥爭環境的改善……。

聽完彙報後,首長們問的第一句話是:四邊還能不能堅持?我想,7月份那麼惡劣的環境都堅持下來了,何況現在有了青紗帳,所以立即回答道:能堅持!首長們接著追問一句:你們打算怎樣堅持?青紗帳倒了之後怎麼辦?

談話就從這裡展開。首長們講了在敵“蠶食”後堅持鬥爭的幾個問題,重點是如何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景政委說:青紗帳有利於我們的對敵鬥爭,但青紗帳會倒的,僅僅依靠它堅持四邊的鬥爭是不行的。堅持四邊鬥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四邊地區經過我們多年工作,群眾基礎是很好的。你們不能只在田野裡遊動,必須設法進村,到群眾中去,廣泛發動和周密組織群眾開展鬥爭,這是最根本的,群眾才是永遠砍不倒的青紗帳!

“群眾是永遠砍不倒的青紗帳”,這句話解開了前一段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的一個根本問題,為我們指明瞭堅持四邊鬥爭的方向,堅定了我們開拓四邊鬥爭新局面的信心。只要有廣大群眾的支援,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這是我這次到軍區所接受的最重要的指示。最後,軍區首長指示:為加強四邊地區的對敵鬥爭,決定新組建四邊特務大隊。調軍區特務營營長陳景三同志任大隊長,我任教導員,並從軍區特務營和四邊獨立營抽調部分骨幹組建。

談話之後,我與陳景三同志先後回到四邊,21個人的四邊特務大隊正式成立了。這是四邊對敵鬥爭的一個新起點,我們滿懷信心地投入了新的戰鬥。

這時,以往我們活動所依賴的青紗帳還沒有倒,但我們的鬥爭方向卻有了根本的改變,決心離開青紗帳進村,到群眾中做艱苦細緻的宣傳動員和組織工作。經過一段時間,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建立“基點戶”、“基點衚衕”和“基點村”的經驗。這些“基點戶”、“基點衚衕”、“基點村”成了我們進一步開展群眾工作和對敵鬥爭的立足點。四邊不愧為我們的老根據地,群眾看到我們沒有離開四邊,受到了鼓舞,增強了對敵鬥爭的信心,經常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提供這樣那樣的幫助和支持。我們在群眾中真正紮下了根,在四邊真正站住了腳。

我們把廣泛發動群眾和積極開展對敵鬥爭緊密結合起來。當時敵人橫貫四邊東西挖了一條封鎖溝,把四邊切成了兩半。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特務大隊劃分成六七個組,每組三個,陳景三同志帶幾個組在封鎖溝以南、我帶幾個組在封鎖溝以北活動。各組又劃定區域,獨立鬥爭。我們白天隱蔽入戶,住進基點戶做群眾工作。夜間出村,大張旗鼓地開展攻勢,打擊敵人,一時間,到處是四邊特務大隊的活動,名聲大振,把敵人搞得矇頭轉向,始終也弄不清四邊特務大隊究竟有多少人、多少槍。大滅了敵人的氣焰,大長了邊區人民的志氣,敵人真的膽怯了。1943年春節來臨時,我們以四邊特務大隊的名義,給周圍據點的偽軍送了一封警告信,命他們大年初一到初三不得出炮樓活動,如有違者,嚴懲不貸。果然,敵人三天沒敢出炮樓。四邊的群眾過了一個安穩年,我們特務大隊也集中到“基點村”----劉家集歡度了春節。

這是一個多大的變化啊!這個變化既不是靠天,也不是靠地,靠的就是群眾這一砍不倒的“青紗帳”。

03 團結就是力量,就是勝利

1943年的春節過後不久,我與縣委書記李荊和同志按照上級通知先後到軍區彙報工作。我是3月初的一個晚上出發的。當時天氣還非常寒冷,敵人對小清河沿岸的封鎖非常嚴密。我們一行5人趁著夜暗,以最快的速度,連續越過幾條封鎖線。當我們踩冰涉水渡過小清河之後,才算鬆了一口氣。

這次我在軍區住了六七天,楊司令員、景政委和劉副政委等軍區首長集體找我作了一次較長時間的談話。我著重彙報了兩個方面的情況:一是經過半年來的工作,四邊的鬥爭形勢明顯好轉。二是四邊的災情。上一年四邊先是夏季大旱,後來又遇早霜,秋季基本上是顆粒無收,加上敵人的不斷“掃蕩”搜刮,群眾的生活非常困難,有些群眾包括我們有的戰士因飢餓已開始浮腫。組織群眾和部隊度過春荒是我們面臨的一項嚴重任務。

在我彙報的過程中,首長們神情專注,並不時提問,要我講得再詳細一點。待我彙報後,首長們對我們半年來對敵鬥爭的進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四邊面臨的春荒十分關切,並對以後四邊的工作作了指示,特別是突出強調了加強在黨委一元化領導下的團結的問題。

景政委說:根據黨中央和山東分局關於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的指示,我們陸續調整了部分地委、軍分區的主要領導幹部,多數縣委書記、區委書記,兼任了縣大隊(獨立營)政委、區中隊指導員,各級黨委成為各地區黨政軍民的最高統一領導機關,這是加強對抗日遊擊戰爭的領導的重大措施。無論做什麼工作的,都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以對敵鬥爭為中心,團結奮鬥。

他說:我們長年處在分散的游擊戰爭中,有的同志對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調整各組織間的關係之後不太適應,有的地區的黨政軍領導幹部間出現了不夠團結的苗頭。這是十分有害的,萬萬要不得的。我們所處的環境越艱苦,面臨的鬥爭越殘酷,越需要加強革命隊伍內部的團結,尤其是領導幹部之間的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現在我們在敵後鬥爭、活動可以是分散的,但領導必須是統一的,思想必須是一致的,團結必須是堅強的。

領導幹部必須以身作則,做維護團結的模範。同志之間相互支持,各方面工作密切配合,這樣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再強的敵人也能戰勝。我當時體會,景政委的一番話是在循循誘導我們聯想四邊的情況,去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我們四邊的領導幹部彼此之間相處還是比較融洽的,各項工作配合得也不錯,但離首長們的要求還存在著差距。所以,我立即表示,回去後一定按照首長們的指示和要求去做,以實際行動,維護黨委的統一領導,進一步加強團結,同心同德地組織和領導群眾開展鬥爭。

我和李荊和同志先後返回四邊,即組織領導幹部傳達學習了軍區首長的指示,具體地分析了四邊的情況,各自進行了認真檢查總結,並就下一步的鬥爭作了安排。這之後,大家都在思想上更加重視團結,工作中更加註意配合,縣委領導班子的面貌和領導水平有了新的變化和提高,黨政軍民的關係進一步得到改善,對敵鬥爭也更加活躍了。

同時,我們加快了基層黨組織的恢復和健全,積極爭取各階層人士參加抗日救國運動,開展了瓦解敵偽的工作,並把鬥爭向敵人的控制區展開。也就是半年左右的時間,基層黨組織基本恢復和健全了,村政權基本上掌握在我們手中,群眾發動得更加廣泛了,敵偽的據點裡也大都有人和我們建立了聯繫,在對敵鬥爭中我們逐步取得了主動權。四邊特務大隊在黨的領導和群眾的支援下壯大了,由原來的21人發展到了100多人,各區也都先後建立起了區中隊。這些,為以後的鬥爭,也為奪取四邊抗戰的徹底勝利打下了基礎。

景政委等軍區首長對我的三次談話,是在鬥爭環境極其艱苦,鬥爭任務極其艱鉅的情況下的談話,我銘刻在心,受到的教益也是非常深刻的。這三次談話不僅為我當年堅持四邊的抗日遊擊戰爭樹立了信心,而且在以後的幾十年裡仍然給我以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景政委雖然逝世了,但他的才華,他的樸實作風、善於團結同志等優秀品德留給我無盡的思念。

陳瑛

(1919-2004),山東省章丘市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山東八路軍3支隊團政治處幹事、清河軍區7團、直屬團連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清中軍分區政治處副主任、清河軍區獨立營教導員、特務大隊大隊長。1945年8月任山東渤海軍區特務2團3營營長、團政治處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第7師2團政治處主任、第3野戰軍第28軍83師247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淮海、渡江戰役。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部幹部部長、軍政治委員、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紀委副書記、書記、國防大學副政治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8年7月榮獲獨立功勳榮譽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