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血本無歸還慘的投資是什麼?

銳評:賠光本金,欠下鉅款,讓投資者聞風喪膽的中行“原油寶”何以至此?我們又該從中反思什麼?


比血本無歸還慘的投資是什麼?

有比“血本無歸”還慘的投資嗎?


近日,中國銀行的“原油寶”產品現身說法,上演了投資者不僅將本錢賠光,反而又欠銀行鉅額債務的“傳奇”,給投資者上了一堂慘痛的風險教育課。


發生了什麼


穿倉,這個投資界極難遇到的特殊情況,真實發生在了中國銀行的“原油寶”上。“原油寶”產品是掛鉤美國WTI原油的“紙原油”,即一種個人憑證式原油,投資者按銀行報價在賬面上買賣“虛擬”原油,個人通過把握國際油價走勢進行操作,賺取原油價格的波動差價。


受疫情和價格戰的影響,美油期貨價格日前跌到了比礦泉水還便宜的地步。按照常識,都已經比水都便宜了,怎麼可能還有下跌空間呢?就在大量的投資者認為這已經底價之後,無數預期看漲的多頭蜂擁而上,“抄底”了大量的類似“原油寶”一樣的美油期貨產品。


但今年似乎就是“反常識”的一年。


這些投資了中行“原油寶”產品的投資者,抄底抄在了半山腰。美油期貨價格在4月21日凌晨史無前例的擊穿底價,狂瀉到-40美元/桶。這不僅讓無數投資者買入紙原油的本金灰飛煙滅,就連負油價部分的虧空也需要自己來買單,徹底“穿倉”。昨日,中國銀行的通知已經開始向“原油寶”多頭客戶“討債”了:美國時間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CME官方結算價-37.63美元/桶為有效價格,請多頭持倉客戶根據平倉損益及時補足交割款。這個錢不還,可能被納入徵信。


投資者虧了多少?


比血本無歸還慘的投資是什麼?


我們以網傳的這張交易截圖為例:這位投資者以194.23元(約合27美元)的價格買入了2萬手美油合約,共計花費應為388.46萬元。但4月21日晚間,形勢急轉直下,銀行最終給出的平倉價為-266.12元(即-37.63美元),總計虧損920.7萬元。扣除388.46萬元投入資金,還倒欠中國銀行532.24萬元。


這血腥的一切,都悄無聲息地發生在4月21日晚間到4月22日凌晨的這段時間。難怪網上有人評論:一覺醒來,房子已歸銀行。

誰該負責?

國際期貨市場是最能夠體現資本殘酷的角力場。

首先,期貨市場遠比股票兇險。期貨市場是資本的零和博弈,它自身並不創造財富,有人賺1元必定有人虧1元。股票最難受的也不過是套牢,無論怎麼跌,你當初買了多少股一直還是多少股,只不過代表的價值不同。但期貨到交割時間會強制交割,要麼移倉、結算,要麼直接取回現貨(原油),即便是負油價也必須交割。

其次,國內的散戶都把中行“原油寶”作為一種投資手段,玩的是賬戶上的數字遊戲,畢竟誰也沒真想著開船去美國當地把石油拉回來。他們沒這個能力,拿到石油也無法儲存。因此,他們做不到像現貨大佬一樣,看虧得多了就直接拿石油走人。在“原油寶”的產品說明中明確寫道:中國銀行作為做市商,負責提供報價並進行風險管理。可以這樣理解,中行是個中間人撮合成交,國內散戶買賣的是中行設置的“虛擬產品”原油寶,中行則把錢投在真正的美油期貨市場。


從期貨的角度來說,出現負油價理論上可能的。因為在價格戰下,石油產量過高、消耗又太少,接盤又需要極高的倉儲成本,石油當前的價值嚴重縮水。除非賣方把石油的倉儲成本補貼給買方,才會有人接盤。負油價就是給買方補貼的倉儲管理費。


按理來說,投資人既然接受了這個規則,下場參與和國際資本大鱷的肉搏,也應該認同願賭服輸這個亙古不變的原則,接受投資失敗的現實。可為何如今遭遇鉅虧的投資者卻一致譴責中行,欲集體維權,起訴中行呢?


原因在於,中國銀行也和國際油價一樣,採取了一系列“反常識”的操作,最核心的有三點:


第一,中行沒有按照慣例給客戶辦理提前移倉。


移倉就是向前或向後変更倉位的行為。比如這期“原油寶”5月到期,我可以向後遷到6月的石油期貨合約,並承擔相應的移倉成本。如前文所述,這些散戶是不可能參與現貨交割的投資者,鑑於越臨近交割日價格變動越劇烈的情況,操盤者提前一週進行移倉,是行業慣例、常識。


大多數正常投資者也是這樣做的,例如,行業大佬美國USO基金14號前就完成了移倉,工行建行的類似產品也在相同時間點移倉。


但是!中行“原油寶”21日(北京時間)晚22點為停止交易時間,22日就到期交割。中行居然一直到交割日的最後“大限”都未給投資者移倉,任由投資者虧損,這波反常識的操作讓人直呼看不懂,投資者紛紛譴責其太過不負責任、不為客戶著想。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倒也不是工行建行多明智,他們移倉價格基本在20美元/桶左右,比起27美元的持倉價,這也讓投資者脫了一層皮。但在蠢成活靶子的“原油寶”的襯托下,工行、建行反而成為了“業界良心”。


第二,中行形同虛設的風控制度。


在“原油寶”的產品設計中,有一項風險“兜底”機制:當投資者的保證金低於20%,會自動強制平倉。這也是當初“原油寶”宣傳時給投資者喂下的“定心丸”。可當天中行並沒有按照產品規則幫助客戶強制平倉。


對此,中行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對於“原油寶”產品,市場價格不為負值時,多頭頭寸不會觸發強制平倉。對於已確定進入移倉或到期軋差處理的,將按結算價為客戶完成到期處理,不再盯市、強平。


也就是說,該期原油寶在當晚22:00就已過交易時間,中行將直接按照當日結算價結算,沒有強制平倉的義務。總之,中行的行為都是在照章辦事,市場風險需要投資者承擔。


第三,停止交易時間和結算價格選取時間不一致。


最要命的是,中行規定“原油寶”最後交易時間為當晚22:00,之後賬戶便被鎖定,無法操作。相當於中行把所有投資者關在了籠子裡,令他們眼睜睜看著油價一瀉千里卻束手無策。


油價閃崩就發生在此後的生死20分鐘之內:凌晨2點08分,WTI原油期貨價格跌破0美元,此後一路急劇下挫,在2點28分後下跌至史無前例的最低-40美元附近。當日公佈的結算價為-37.63美元。


最大的分歧由此產生。


投資者認為,既然中行22:00鎖定了我的賬戶,在交割時間前4個半小時就已經凍結了交易權限,結算價就應當以這個時間的原油期貨價格為準。而此時的油價還處於正值,投資者損失會大幅降低,發生在凌晨2點的損失需要中行自己承擔;中行則表示,晚十點停止交易不代表晚十點開始移倉。按照協議約定,結算價參考期貨交易所公佈的官方結算價,而期貨交易所是按照北京時間凌晨2點28分至2點30分的均價計算當日結算價,也就是-37.63美元。


該反思什麼?


如今,中行和投資者陷入了僵持局面。投資者認為,未提前移倉、未按約定規則強平和提前鎖定賬戶這三點,充分暴露出中行在產品設計上的瑕疵和風險管理上的失誤,對巨大的損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中行目前只能以“按合約辦事”來應對。目前,究竟有多少穿倉的投資者尚不可知,單從網絡輿情來看,顯然不在少數。


“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一直是我國金融工作的重點,據媒體報道,中行某分行行長已被約談。中行也通知各分行做好客戶安撫工作,防止影響銀行經營的客訴發生。這件事無論最後如何收場,都將成為中國理財歷史上最具標誌意義的事件。


這次穿倉,是投資者和中行的兩敗俱傷。投資者損失了巨資,中行丟掉了苦心經營的百年大行形象和信譽。最大獲益者,或許是那些在大洋彼岸隨時準備出擊獵殺的原油空頭。


慘痛的教訓之下,我們需要就這件事展開反思。據澎湃報道,鉅額虧損發生之後,居然有投資者控訴中行並未履行告知義務,未說明“原油寶”的本質是期貨。說明不清楚產品底層邏輯就輕易“下注”的投資者大有人在。這次噩夢般的投資經歷能為每個投資者敲響警鐘:不要碰自己認知範圍以外的投資標的,提高風險意識,仔細閱讀產品合約,真正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同時,投資機構也應當完善產品規則,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提高風控能力,不辜負投資人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