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度通俗解读“德者得也”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先搞清儒家的一些思想。

儒家是主张人是要勇于入世,积极生活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很多现在的人理解是不到位的,或说理解错了。是早上明白了大道,晚上就可以死了吗?

浅度通俗解读“德者得也”

显然不是!

老子认为的理想世界是“天下大同、太平”。孔子曾去向老子求过学,无限感慨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由此,我们不难得出:

若听到了人们说天下太平了(享福了),即使现在要我死又有何惧!

这才是他的本意。

大道就是天下太平!这是人类的理想。所以,孔子为圣人。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为什么别人对你不好,也要克制自己还以礼相待,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人哦,这样的人是有“仁德”的哦!

那为什么要如此呢?

浅度通俗解读“德者得也”

孔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入世,才可更顺利地办成一些事。因为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主张在当时以“霸”立世的时代,无人接纳,能得出这样的感慨实乃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是希望后来者深思和践行,所以,孔子是圣人。

圣人不止为己,我们常人就常常从为己出发,于是孔子又说,“德者得也”,什么意思呢?

你我皆凡人,怎能不俗!什么是有“德”,又“得”什么?

浅度通俗解读“德者得也”

这里,有必要先把前面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再讲一下。

人与人相处,不管你在家里还是工作单位里,还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都有“克己复礼”的人,这一点恐怕没人反对吧!克己复礼就是为有所“得”,若不如此,为何还“克己复礼”呢?

曾在四川师范大学从教的周啸天教授,曾参与编写或主编了唐宋、楚辞鉴赏辞典,他说他年轻时为知青(简单理解下乡青年吧),一个屋子里有几个知青,他想学点东西,又怕同屋的人说“闲话”,这点和现在单位里差不多,你上进,就有人打击你,于是,他长期坚持一大清早就起床打扫房屋,并把保暖水瓶里的水打起,这一点,可能很多人做不到,然后他才学习,因为如此,同屋里的其他人大都不讲恶意的闲话了,周教授有“德”,同屋里的人也有“得”,大家都有得,这就是“德者得也”。

所以,古人是说如果你有德,和你在一起的人就有得。

这么说嘛,任何人,若你身边的人没得到什么,你就是无德!这就是“德者得也”的本意。

人和人交往相处,是首先想到自己能得什么来看别人是否有德,这就是人性。

所以,别人要么从你那儿得到了认识的提高,思想的进步,方法的改进,要么从你那儿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金钱,生活更如意顺心,你就是一个有德之人,你们的交往就能继续,否则不能。

如果你是领导,那么你身边的人就有“工作轻松钱又多”的想法,一个都不占,你身边的人会尊重你,会信任你,会帮助你,显然不能,这就是你无德。

作为朋友,同上。

作为亲人,同上。

就是父子母女,父女母子,夫妻兄弟,亦同上。

拿朋友来说,你既没有帮助人家认识提高,没有在路口指出路径,没有在适合的时候讲几句有利于他人的话,也没有提供物质帮助,怎么还是好朋友呢?

这个“得”,或许时间晚点,不然你无德!

如果这样,我们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朋友反目?为什么兄弟反目?为什么父母与子女反目?为什么领导和下属反目?

也许,你处于高压之位,这只是带来“弱者怒于形,强者怒于言”罢了而已。

孔子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无得是无德,这就要想想自己了,于是提出“求人反诸己”。

古人讲“无德之人”,并不说这个人品德低,而是对周围的人没帮助。古人讲“大德如阳”就是能给千千万万的人提供帮助!具有“大德”的人有几何呢?古人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浅度通俗解读“德者得也”的意义何在?

浅度通俗解读“德者得也”

就是一般人不具有大德,也要有小德。试想一下,一个人连身边的人都帮助不了,凭什么还说你具有大德呢?如此,我们就不怪年轻人无限感慨说:

你我同学亲密无间,这点小忙都帮不上,还是什么同学?还走得那么热闹,有意义吗?

当然,返过来看,无德之人,他自己活得并不轻松。中国一直有个古话,三穷三富不到老,意思是不要只看眼前。

孔子告别老子时,老子就临别赠言孔子说:

仁人者送人以言,富贵者赠人以财。

这其实也在讲“德者得也”。

这下,弄明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