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鸠摩罗什寺是太祖吕光为安顿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的身心,下令修建的。建好后直接以鸠摩罗什大师的名字来命名。在鸠摩罗什大师圆寂后,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他的“舌”舍利供奉于寺内,并在供奉“舌”舍利处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罗什寺塔。鸠摩罗什寺从东晋后凉至今香火旺盛,虽然屡次遭遇天灾人祸,但罗什寺塔依旧屹立不倒,寺院名一直沿用至今从未改过,彰显着鸠摩罗什寺的昔日辉煌。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明朝后期,罗什寺被朝廷钦定为陕西凉州大寺院,朝廷为罗什寺颁发《大藏经》,并下了圣谕,圣谕中说:“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允供养。此谕现在仍完整的保存在武威市博物馆。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康熙二十八年,罗什寺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据《重修罗什寺碑记》记载,经过这次重修的罗什寺“前后三院,焕然一新,乃五凉之福地;壮丽改观,诚河西之胜地也。”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民国时期,武威发生了一次七级地震,城内的名胜古迹无一幸免,基本被毁,罗什寺仅残存半截,到1934年,武威国民政府在原址的基础上,进行了重修,才使得这一名胜古迹得以保存下来。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古人曾经盛赞罗什寺是“由来僧宝摇篮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而鸠摩罗什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翻译学鼻祖。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天生慧根

据说,鸠摩罗什的母亲在怀他之后,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倍增,而且还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梵文。鸠摩罗什天资聪颖,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识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时随母亲出家,开始在各国游学。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他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经文,

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鸠摩罗什不仅相貌倜傥,而且字如其人,文笔也是潇洒清秀,堪称一流。曾有三果罗汉言,鸠摩罗什在三十六岁如果没有破戒,他就会成为第二个佛陀,在汉地也有传闻。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译经

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无论是老大妈小沙弥还是达官贵人,其经文几乎家家有一本,从其译本出现,绵延流传历经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圆寂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圆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大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了,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公元413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持佛心法印之明证!大师圆寂时叮嘱弟子,要将火焚之后的舌舍利运往凉州鸠摩罗什寺(今甘肃武威)供奉,舌舍利而今还在,世界上唯一一颗三藏法师舌舍利子,其见证的大师了不世之伟大成就。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三寸不烂之舌

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鸠摩罗什,对众人起誓:“假如我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在我焚身之后,就让这个舌头不要烧坏,不要烂掉!”不久,鸠摩罗什圆寂,在逍遥宫依佛制焚身,火灭身碎后,惟有舌头完好无损。三寸不烂之舌,证显鸠摩罗什之誓。

鸠摩罗什——三寸不烂之舌的背后,鉴证着一代高僧渊渟岳立的风范

鸠摩罗什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却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有众多的弟子,庞大的弟子僧团使佛教义学迅速传播,并使佛教与各地的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结合起来,形成了很多佛教派别。对佛教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