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還要漲,但好日子不會太久了

01

最近深圳房價大漲,很多人說其中漲得最兇的,是學區房。

我後來四處打聽了下,發現不只深圳,也不只一線,也不只二線,也不只三四線,而是全國各大城市的學區房,都非常火爆。

學區房還要漲,但好日子不會太久了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供不應求。

供給端,因為優質教育資源依然匱乏,導致能對口優秀公立學校的小區非常稀缺。

需求端,中國人對子女教育一直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凡有能力拼一拼的,都想給孩子一個更高的起點(要把這句話背後的來龍去脈完全講明白,我可以從地理決定論開始推演幾千字,打住~)

力哥隔三差五會收到這樣的提問:

我老家農村/小鎮,手裡有30萬,如果自己老家蓋房子,這點錢夠了,還能住得舒舒服服,但老家沒啥好學校,要讓孩子上重點學校,就得上縣城買學區房,這30萬隻夠首付,房子也遠沒自家蓋的好,很糾結,怎麼辦?

沒有兩全其美的選擇,就看你的價值取向和自身實力之間如何平衡取捨。

覺得孩子能有個更高的教育起點更重要,就咬咬牙傾家蕩產買學區房;

反之,相比付出的巨大代價,覺得孩子教育起點也沒那麼重要,那就自己老家蓋房,自己先活舒坦了,孩子以後再想辦法唄~

但我告訴你,據我長期觀察,最後糾結的結果,十有八九會拼死吃河豚,為了孩子豁出去了。

而且問我這類問題的,幾乎都是當媽的。如果有當爸的問,也是當媽的天天在耳邊biubiubiu頭大死了。

畢竟大部分家庭還是媽媽主管孩子,女性天生更缺乏安全感,當媽的對教育問題就有更強烈的緊迫感,生怕自己耽誤了孩子,這是全國南北東西的普遍現象。

雖然力哥反覆說,一線保值,二線增值,三四五線燙山芋,碰不得啊碰不得。

但事實上,因為小城鎮優質教育資源更稀缺,往往一個縣城也就那麼一兩所公認的好學校,所以對學區房的爭奪,甚至比一二線還激烈。

02

還有個很大的助推因素,就是“公民同招+私立搖號”政策,全國推開了。

這事去年中央剛提出時,就引起巨大爭議,很多天天雞娃的虎媽大呼不公平不合理,我卻舉雙手雙腳全力贊成。

和全世界一樣,我國的教育系統也分兩個體系:公立和私立(民辦)。

但和資本主義國家很不一樣的是,人家的公立學校是託底性質的,保證你有學上,至少在激素分泌最旺盛的teenage時期,必須乖乖坐在教室裡接受快樂教育,別惹事。

但如果想接受精英教育,以後出人頭地賺大錢,就拼爹+拼本事讀私立。

不僅基礎教育私立的比公立的好,頂尖大學更是私立的天下。

學區房還要漲,但好日子不會太久了

但我們過去一直是計劃經濟,教育全公立,沒私立的份。

直到今天,因為體制內依然網羅了絕大多數最優秀的高等教育人才,導致中國最好的大學清一色公立,民辦大學很難抗衡。

但在基礎教育領域,市場化競爭就激烈得多,很多地方的私立越來越牛,甚至在升學率上,比很多優秀的公立還高。

一是因為私立學費高,也就開得起更高的薪資從公立挖優秀老師過來,教學質量自然水漲船高。

二是私立不承擔社會公共責任,只求盈利,也就是必須讓出大價錢送孩子來讀書的金主爸爸滿意,金主爸爸最大訴求是孩子能考個好高中好大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掐尖”

也就是搞一堆智力測試,要你提供一堆考級證書,以證明孩子天賦高,潛力足,父母也會打雞血全力配合學校教育,這樣的孩子底子厚,家教嚴,本身就是尖子生,自然更容易取得競爭優勢。

把這堆雞娃全放一起圈養,更是1+1>2,結果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出去和其他學校PK,整體上勝率極高。

升學率高,名聲就起來了,反過來會讓更多家長趨之若鶩,自然學費一漲再漲,學校賺得盆滿缽滿,也有足夠財力去挖更多好老師。

“高學費—>好師資—>好生源—>高升學率—>高學費—>好師資”,這就形成了名牌私立學校的良性循環。

一所學校這麼做沒問題,但所有學校都這麼做,社會就有問題了。

教育部整天喊減負減負,但只能管到公立,但無論公立的老師還是家長都知道,你這邊搞餵豬式快樂教育,人家隔壁私立把孩子鍛鍊成一個個虎狼之軀,最後中考高考你們這些豬和虎狼同場PK,不被活吞才見鬼。

所以公立學校就變成一邊老師面上不敢佈置很多作業,私底下卻讓家長拼命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

如果私立管不住,公立的負永遠減不下去。

最後的結果是教育軍備競賽只能層層升級,永無止境,家長累,學生累,學校累,國家也挺累的……

家長和學校只管孩子要成績,其他什麼都不管,孩子壓力山大,心理出大問題了也不知道,每年中國有多少中小學生不堪重負跳樓自殺,你們知道不?

哎,這種敏感負面問題,媒體從來不許報,因為很怕引起示範效應。

國家想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公民同招+私立搖號”。

過去小學招生是先民後公。

這就導致很多家長會先去私立碰碰運氣,考進最好,考不進也還能進對口公立,所以私立熱度一直下不來。

公民同招後,你要麼選私立,要麼選公立。

選好的公立,只要對口,肯定優先錄取;

但如果選私立,沒考進,再回來報對口公立,因為其他人先把坑佔了,你晚來的還想上車,就不一定有位置了,很可能被統籌到其他更差的公立。

很多家長就慌了,本來對口公立還不錯,但沒私立好,所以私立跳一跳,不成功還有公立兜底,但現在私立挑戰失敗,連還不錯的公立也一起打水漂了,賠了夫人又折兵,虧大了。

所以優質公立小學的學區房,又升溫了。

而過去私立還要各種考試啥的,現在規定一律不得進行任何形式選拔,所有報考私立的學生,一律搖號,隨機錄取。

錄取後,也是電腦隨機分班,不許根據成績好壞搞什麼快慢班、重點班,尖子班,一律平行班。

就像姜文在讓子彈飛裡說的,老子來鵝城只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tmd公平!

教育是階級跨越最重要的工具,教育必須公平優先,才能給窮人最後的希望,社會才可能長治久安。

這麼一來,就算你入學前再怎麼雞,也然並卵,要進名牌私立,一律拼RP。

對孩子有更高教育期望值的家長,不敢把孩子的命運寄託在搖號上。

唯一的選擇就是買學區房,上好公立。

這個政策今年全面推廣,學區房更供不應求,不漲才見鬼了……

03

但我覺得,這種學區房拼命漲的趨勢,大概還能維持

2-3年,再往後,不好說。

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藥,你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趕到大城市,就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敢生孩子,他們的生活壓力和生活理念都變了,回不到過去了。

就算現在把計劃生育完全取消,三四五六胎隨便生,生育率也很難再提振上去,除非國家出臺很強力的生育補貼政策,的確會吸引一批低收入人群生孩子,但第一國家現在也不願這麼做,第二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中國出生人口波動,有很明顯的三波高峰:戰後50後嬰兒潮—>80後嬰兒潮—>10後嬰兒潮。

學區房還要漲,但好日子不會太久了

第一波是打了幾十年仗總算和平了,家家戶戶都生好多個,那是真嬰兒潮。後兩撥,是承接第一波嬰兒潮的自然傳承。

而最後那波嬰兒潮,2012年開始起來,2016年已達峰值,1786萬,這一年全面放開二胎,沒用,隨後3年人口持續下降,到2019年只有1465萬。

不出意外的話,中國新生兒數量還會繼續下降。

孩子6週歲入學,推算下,2016年生的孩子,將在2022-2023年入學。

也就是最後一波小學入學峰值,將在2年後到來。

未來2年,學區房依然搶手,是很難改變的趨勢。

因為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一樣,都是典型的高固定資產投入+高運營成本,產出週期非常漫長,不是想開就開,想關就關的。

難道那麼多投入就打水漂了?那麼多教職員工都喝西北風去?

2023年後,適齡入學人口開始逐漸減少,但現有優質教育資源並不會同步減少,原本100人,爭奪20個重點學校名額,逐漸變成90人,80人,70人……爭奪這20個名額,競爭烈度就會逐漸下降。

學區房還要漲,但好日子不會太久了

學區房都那麼貴了,能買得起的家庭本就不多,學生基數下降,能買得起的家庭數也會下降,需求退朝,最終能不能繼續撐得起那麼高的房價,真不好說。

滑頭的人可能會想,我能不能現在入手學區房,到2023年之前拋掉,大賺一票?

上面只是理論推演,學區房本質上是附加教育期權的房產,而房價走勢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沒人敢保證學區房一定會走出“2023年前漲,2023年後跌”的完美走勢,更何況不同城市不同學區實際情況不一樣,不可一概而論。

但如果你孩子正好這兩年要上學,買學區房是剛需,你心裡就要有點數了。

中國基礎教育階段長期競爭慘烈,是因為中國高等教育資源供給的增速,趕不上需求增速,導致上正規大學還是有難度。

但長期看,供給端不斷髮力,需求端不斷萎縮,最終高等教育資源也會由不足走向過剩。

也就是今天台灣地區那種狀態,只要想上大學,人人都能上。

當然,如果你要上最頂級的“臺成清交”,那還是得拼命讀書才行。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民族性格怎麼樣,科技又如何發達,永遠都是聰明又拼命的人,才可能成為精英階層。


學區房還要漲,但好日子不會太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