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一個人的童年若是快樂的,這快樂必定持續很久很久;相反一個人的童年若是痛苦的,這痛苦也會影響很久很久。

有些人的童年治癒了自己一生,而有些人用一生在治癒著童年。


很些父母常常會責怪孩子不努力,卻從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本來想給孩子最好的愛,卻在操之過急的言行下,讓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有些父母總想著為孩子做長遠考慮,但實際上有可能正在"蛀空"孩子的未來,具體有以下3個方面的體現:


1、 總是"哭窮",是孩子自卑的根本


家,是愛和溫暖、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但"百善孝為先"的概念讓我們只看到前者,而否認後者的存在。


最近完結的一部電視劇《安家》前十幾集中,房似錦幾乎沒怎麼笑過,每天都是規規矩矩的上班,找客戶,為客戶策劃最合適的房子。

她拼了命工作、賺錢,就是源於內心的空洞,由於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導致自己沒有安全感,只能用外在的金錢裝飾自己。

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受賄滿滿一冰箱2億人民幣的趙處長說道:"我一分錢都沒有花,我們家祖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究竟是為什麼?

為什麼有很多人家庭條件明明不差,卻還是每天拼了半條命在賺錢?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人不敢表達反倒總是拒絕?

為什麼很多孩子直到成年後還覺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贅,可能不該出生在世界上?


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受父母的影響,被灌輸這樣的觀念:"我家沒什麼錢,因為我上學生活給父母製造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所以我不配擁有好東西,可能我低人一等"

有些家長們會在無形之中把對生活的無力感、對貧窮的恐懼,通過平日的抱怨與嘮叨灌輸給孩子,這就潛移默化造成孩子內心的匱乏與無力。


但這種思想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們會專注自己手中的現有利益,不再謀長遠發展,結果將是一生碌碌無為。

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我有位朋友,她在讀大學時想去一線城市,認為自己可以發展的更好。但是為了一句"離媽媽"近點好就放棄了

後來工作時可以留在本地與大學時的師友學習,又因為家裡公司缺靠譜的人而去往異地。


當初一起讀大學的朋友們,基本都有了存款、固定朋友圈。她卻只是看起來在異地衣食無憂,內心的缺失感每每讓她啞口無言。


很多人一生都找尋滿足金錢表面的慾望,也擁有百萬、千萬家產。可是在他的身體裡面一直由一種"窮人思維"存在,所以他除了為錢奔波,一生都過的不快樂。


可能最初這些父母"哭窮"只是為了讓孩子懂得賺錢堅信,能夠聽話、懂事一些。其實在小小的身體中,也承受著許許多多的無奈。

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每個孩子都無法決定自己生於何時,生於哪裡。所有父母們為了孩子付出一切,也從不是孩子所要求。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到:愛只會導致結果而不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如果父母的打罵只會疼在孩子身上,那麼父母"哭窮"就是永遠烙在孩子心中的傷疤。


2、 喜歡"攀比",讓孩子無法負荷


在2018年熱播的印度電影《起跑線》中,男女主角因為從小沒受到好的教育,於是把他們的心願交由即將上學的孩子完成。經濟上雖然沒問題,可自身學歷太低,所以不論通宵排隊還是賄賂都沒能進入好學校,享受到優質教育的名額。最終無奈從豪宅搬到貧民區又被揭發。

然而這部電影最讓人深刻的就是父母的虛榮心。

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父母用孩子來填充自己內心的焦慮和自卑感,就是他們攀比的根源所在。這樣會容易忽略掉孩子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孩子久而得不到肯定,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喪失信心。


心理學家珍妮弗通過研究認為,孩子若是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就會潛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擁有更多積極的行動力。


家長們可以像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母親鼓勵孩子那樣:"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努努力超過前面那個人就好""再加把勁比之前的自己好一點就行"

最終這位並不具備潛力的孩子,成長為優秀的小足球員。

成功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重的是母親每一次的鼓勵與不攀比。


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3、 自覺"認命",讓孩子的可能性被磨滅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就覺得很可怕!


在同樣的封建社會背景之下,有人覺得讀書還不是為了打工,那為什麼還要讀書?導致孩子10歲才上學,3年後輟學。16歲嫁給自己的表哥。

有人覺得讀書才是出路,即使有3個孩子也還是願意在外打零工多賺錢供孩子上學讀書,後來孩子們全部考上好大學。

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後者就是家長身上"大格局"的體現。


教育它的本質其實就意味著:一棵樹動搖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家長們也要接受新鮮的事物,從而反思口中那個沒出息的孩子,是否受了自己很多耳濡目染的思想。不要讓現實壓垮了信念。


教育孩子,父母也同樣成長


其實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瞬間,也是在看著自己;當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在教育自己,並且同時檢驗著自己的人格。

所謂的長遠考慮,卻“蛀空”了孩子的未來,這3種父母要不得

父母"作畫"在"孩子"這張白紙上,孩子像鏡子照著父母的人生格局和思想境界。


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們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學習能力和成績重要,金錢和觀念也重要。但是如果孩子的心靈已經殘缺,外在條件再好,他們也會用一生的時間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讓孩子成為有血有肉、情感真實的孩子,比當"媽媽口中的乖孩子"更加重要!

希望家長們在愛自己孩子同時,也能夠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