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朝借大禹治水理念治心:冠心病中醫認識與治略

全國名老中醫吳中朝工作室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吳中朝

北京佑春康醫學研究院國醫名師大講堂

吳中朝借大禹治水理念治心:冠心病中醫認識與治略

一、冠心病需要置放支架的畢竟是少數,且為不得已而為之


對於冠心病證治,置放支架治療,只是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進行。而且還要有明確的指標。

對於臨床有明顯症狀者,只要冠狀動脈狹窄大於50%,可以考慮置放支架。但即使是置放了支架,也不是一勞永逸,而是應急治標之法。其術後或需要終身服藥;術後併發症、再栓再塞隨時可以發生。

對於臨床沒有症狀,冠狀動脈即使狹窄大於大於50%而小於70%,仍可以保守治療;

對於冠狀動脈狹窄大於70%,但有多種基礎性疾病的高齡老人,置放支架仍然要慎重。

特別強調的是,冠心病者的胸悶、心痛等症狀,一定是持續不解或多次發作的冠心病心絞痛症狀。

對於一時性、一過性性症狀,不在置放心臟支架的範圍之內。

現在人們隨著保健意識的增強,醫療科技手段的改進,對於絕大多數冠心病者來講,其病往往在早中期階段即能發現與確診。因此,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講,需要心臟血管需要置放支架的畢竟是極少數,是萬不得已而為之。

吳中朝借大禹治水理念治心:冠心病中醫認識與治略

二、大禹治水是疏而不堵


吳中朝教授認為,江河之水系,灌溉萬頃良田;人體心血管,沃澤機體要髒。雖位不同,名不異,但理相近,治相似。

古代大禹治水,是疏而不堵。疏,疏浚水系,分流減壓,協同治水,整體合成。不堵,不作攔堵,以使通暢。

人體心臟血管,也如同一個機體的特殊的血液“水系”,宜疏而不易堵,易通而不易塞,易軟而不易硬,易臟腑協同治心,整體調治固本。


吳中朝借大禹治水理念治心:冠心病中醫認識與治略


從某種意義上講,血管內置放支架,總體還是有異物置放,屬於堵的範疇,且局部血管由軟變硬,舒張能力限制,喪失了血管的擴張及血管壁正常對血流動力學的回彈與調節。局部異物,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使血管內皮受壓及機體排異而血管受傷產生新的血管炎症以外,支架本身還可造成血小板聚集與激發血凝,而加快或引發血栓形成,因此不少病人在支架術後出現更多更快的心臟血管新的堵塞,而又要作更多的支架置放,從而形成一個互為影響的不一定是良性的循環。

故此說來,心臟支架能不放就別放,能少放不少放,即使置放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不要將其作為常法,更不能將其作為預防心血管堵塞之法。

為此,吳中朝教授提出要有大禹治水的科學理念來用於調治心臟血管調治,以在冠心病調治方面掌握正確的主動權。

吳中朝借大禹治水理念治心:冠心病中醫認識與治略


三、中醫對於冠心病一般認識


中醫認為,冠心病之臨床綜合徵,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內膜下粥樣板塊聚積,斑塊體積不斷增大,引起血管血流不暢,心肌供血不足;甚至斑塊破裂引起的血栓,導致慢性或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此症屬於於“胸痺、真心痛、厥心痛”等的範疇。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亦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間胛間痛,兩臂內痛。”《靈樞.厥論》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亡,夕發旦亡。”這種真心痛講的就是胸痺的重症。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病機等分析:

病位:在心,在血管。

病機:主要是瘀血、疾濁、氣滯、寒凝,致使血脈不暢,氣血瘀滯。使心主血脈、心主神志功能失職,且不通則心胸疼痛,神明失主。同時,臟腑功能失調,本虛標實,可兼有心脾不足,心肝氣鬱等。

臨床表現:鑑於心主血脈、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在主之功能,當冠心病變時,則表現為四個方面:

一是心主血的功能失常,如冠狀動脈血流不暢、血流受阻;

二是心主脈的功能失常,如冠狀動脈狹窄,瘀阻、血栓、破裂,脈象結代;

三是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心胸疼痛、神志不寧,神志異常,甚至神志喪失;

四是與心相關臟腑功能失常,出汗,乏力,悶脹,手足青紫等。

吳中朝借大禹治水理念治心:冠心病中醫認識與治略

三、中醫調治冠心病的優勢


中醫早中期調治冠心病的優勢在於可以消除或控制產生冠心病的相關病因因素,減緩冠心病的發展,維持心臟血管與血流供應之間的平衡,改善血管的彈性,疏通與減少心血管的阻塞,特別是從整體層上調整臟腑功能,使心主血脈的功能正能。

因此,要把冠心病保健與治療,更多地定位在早期治療、保守治療、中醫治療的層面上,這才是正確的冠心病調治觀,也是治本之法。


吳中朝借大禹治水理念治心:冠心病中醫認識與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