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為什麼孩子還是教不好?原因在這裡

現在市面上動不動就是教人育兒的書籍、視頻、課程、還有公眾號文章,大行其道。你不知道後面的團隊到底是什麼出身,有什麼水平,用他們的方法教出來的孩子到底會怎麼樣,甚至是引用的哪裡的數據。

但是真正的育兒寶典有麼?肯定有,只不過太少了,鳳毛麟角,有些文章,即使寫的有點道理,但是免不了夾雜很多歪理邪說。

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為什麼孩子還是教不好?原因在這裡

俗話說,關心則亂,因為太關心了,這類文章的受眾,基本上都屬於初為人母、人父,他們的父母也沒有什麼經驗傳授,自己看的書也少,那就只好亂投醫了,但是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試驗的試錯成本太大了,往往跳坑的代價就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來為錯誤買單。

比如我認識的不少父母,當年輕信了快樂教育,結果現在當家長的都要後悔死了,這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個陷阱,也是家長一生中的災難,那麼都有哪些陷阱,又該怎麼去跳出這些陷阱呢?

陷阱一:尊重孩子天性

孩子的天性是純真爛漫,是一張白紙,除了吃飯睡覺,誰得性格和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尊重孩子天性,那就是讓他們繼續做一張白紙,這種理念後來換了種說法叫快樂教育。

曾經有一段時期,快樂教育被奉為來自西方的育兒真理,國人大肆崇拜,並紛紛模仿,造成了相當多的負面教材。造成了一大批的熊孩子、啃老族、玻璃心……

人的一生中,從小到大都在學習,唯有學生階段是基本上沒有任何負擔和憂慮的,這個時期孩子們唯一的工作內容就是學習了,身體發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以現在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只有擔心會不會營養過剩的問題。

腦袋的發育,才是重中之重,不能因為身體的發育就忽略了腦袋的發育,這時候的快樂教育,無疑是一劑毒藥,孩子在學習階段,學什麼呢?課本上的知識當然重要,那是構架孩子人生這本書的一個個漢字,一句句辭藻,而要想讓孩子們把自己這本書寫得精彩,寫得與眾不同,那麼過程一定是充滿汗水的、充滿挫折的、甚至是枯燥的、乏味的。

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為什麼孩子還是教不好?原因在這裡

這個時候,如果奉行快樂教育,是想讓孩子們學到什麼呢?人生本來就是這麼快樂的?壓力是不存在的?隨心所欲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的生活不需要努力就唾手可得?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了毫無責任心、毫無壓力、毫無抗挫折能力的話,這個快樂教育,千萬碰不得。

陷阱二:育兒變成育父母

市場上有著大量的育兒寶典,開口閉口父母應該如何如何做:父母應該這樣做,父母應該那樣做,父母不應該這樣做,父母不應該那樣做。這四句話,基本上涵蓋了十之八九的育兒寶典和育兒經驗。

似乎很少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畢竟嘛,育兒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這個毋庸置疑,於是父母們為了孩子,又重新創造了一門學業——學習怎麼育兒。但是育兒,最重要的主體不應該是孩子嘛?家長不是應該讓孩子成為最重要的主角麼?

在育兒這件事上,孩子是活的,是會呼吸的人,是會成長的人,是會跟父母互動並且有思想、有意識、甚至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一定自主思考並作出決定能力的人,而不是一棵樹苗、一棚蔬菜、這就註定了,父母不是在學習一門種植或者養殖技巧。這就關乎下一個陷阱了,就是一味付出的父母。

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為什麼孩子還是教不好?原因在這裡

陷阱三:育兒=養孩子

有人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什麼都給孩子最好的,在我能力範圍內,我總是竭盡全力付出,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最優越的生活條件、最舒適的家庭氛圍,可是孩子到最後還是感覺不滿足,不開心,甚至還是對我抱怨,直到最後,他們都成了啃老族了,我們當父母的還要落得一身抱怨。

其根本原因就是,把育兒等價於養孩子,只給成長所需的外部條件,卻忽視了孩子的智力需求,就好像做一臺電腦,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怎麼樣製造一個好看優質的外殼,卻忽視了它的軟件操作系統才是最重要的一樣。

作為一個正常人,多讀書,其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以後多賺錢,能生活,而是有個正常的腦袋,能夠思考、能夠分辨是非、能夠明白存在的價值、能夠控制自己不斷進取、能夠讓自己更好得繁衍後代,並與外部進行信息交流,從而帶領自己的種族走下去,把種族更好得繁衍下去。

如果不跟育兒的主角溝通交流這些事情,他們怎麼會知道?指望他們突然有天明白了?或者從教科書裡看到這些?他們有一天長大了,生兒育女了,必然又要一遍遍從頭開始去學習怎麼育兒。

怎樣跳出這些陷阱呢?

瞭解了都有哪些陷阱之後,那就很好解決了,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只會一味得索取,那麼父母就不要一味地付出。孩子們作為一個正常的人,能夠從孩子變成獨當一面的大人,並且成為能夠帶領族人走下去的成人,那麼不僅僅要是會索取,還要會奉獻,還要負責任,還要有擔當,還要耐挫折,還要懂自制,還要知廉恥,還要明是非,還要辨善惡,還要懂得交流……

要讓孩子學會奉獻,那麼父母就必須向他們索取;要讓孩子會負責,那麼父母就必須讓他們承擔責任;要想孩子有擔當,那麼父母必須要放權;要想孩子耐挫折,那麼父母就必須給他們機會接受風雨;要想孩子懂自制,那麼就要教他們怎樣控制自己;要想孩子明是非、知廉恥、辨善惡,那就多讀書、多交流……

總之,要明白,育兒的重點在兒,而不在家長。家長就像一個家庭裡的君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君主不在了,天就塌了,就亂了,孩子要遭殃,但是君主要是把國家所有的事情都幹了,下面的臣子,那就終日無所事事,最終累死君主,家國大亂。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上面提到的每一點,在這裡只是說了個大方向,而每一個大方向裡,都有無數種操作方法,比如培養懂得自制的孩子,要教會孩子怎樣給自己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如果出現問題怎樣應對。最重要的是,每個家長都能清楚的瞭解到,我們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上面來,有了目標,方法也就簡單明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