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2——從模型中看世界

隨筆2——從模型中看世界

主題:模型化思維認知世界

關鍵字:“打標籤”“模型化”

字數:666

建議用時:11 分鐘


筆者認為,人們在認知事物的時候,總是會總結一套模型以簡化思考過程。曾經筆者一度分不清分時租賃和共享到底有什麼區別。直到今天,早上上電梯的時候,筆者突然有了一個思考,其實電梯運行尤其是直梯,特別能說明這兩個概念。

首先,我們先將電梯這個產品進行簡化,我們只討論直梯,然後給直梯進行抽象,只討論兩個關鍵元素:

允乘人數N,取值為自然數,表示還能再上多少人

上下行狀態S,取值為“上行”或“下行”

我們設計以下場景,具體討論下,

1、當允乘人數N=0時,無論電梯上行還是下行,這部電梯都是分時租賃,因為電梯正在被一個人佔用,其他人必須等這個人下了電梯才能使用。

2、當允乘人數>=1時,就需要考慮上下行的情況了,道電梯外的用戶需求與當前電梯運行方形相反的時候,他就是分時租賃,電梯外用戶必須等待電梯換向後才能使用。當電梯外用戶需求與電梯方向一致的時候,就為共享,電梯外用戶可以和電梯內用戶一起下樓。

讀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問為什麼要分清這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本身就有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強行分開會導致概念本身的撕裂,不完整。

筆者認為,模型恰恰解決了這個認知世界困難的問題。

人們在認知世界中的每一個事物時,都在嘗試用兩種方式認知,一種叫做“打標籤”,上文中提到的分時租賃和共享就是標籤,還有我們的名字也是一種標籤,我們的職位也是標籤……另外一種就是“模型”,他是

一套理解這些標籤背後意義的系統能力

每個人對同一個概念可能會建立不同末模型,於是就產生了在同一個標籤上的分歧。一些人對同一個標籤需要認同,於是就產生了教育。於是進化和社會就這樣產生交織在了一起。

希望今天的分享會對你有啟發,我們明天見!

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試著舉例說一說自己的模型,可以是你在上班路上看到的,可以是你在工作中應用的,可以是你解決某些問題使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