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我問你,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一句話是什麼?

我愛你。

不,不是我愛你,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

我再問你,一個人上午被確診為癌症,中午會幹嘛呢?當然是吃飯。

這是央視網系列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裡,明星講述人寇振海的開場獨白。“洞察人間凡事,體味人生百態。”這部紀錄片通過蹲守拍攝,觀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

《相守》是《人生第一次》的第九集,主要講述普通百姓對家中不幸患癌病人的陪伴、照顧,不知道親人何時會被病魔奪去性命,每天在對癌症的擔憂和好轉的期盼中熬著,守護著。這樣的相守落到細節上,就是做一頓好飯、吃一頓好飯的滿足。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人生第一次:相守》海報

抗癌,不只是一個病人的抗爭,更是踐行與子偕老的誓言、報得三春暉的願望

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佈最新癌症統計數據:

中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約392.9萬例,死亡約233.8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確診癌症,每分鐘就有7.5個人被確診。

看到這組數字,愈發理解開頭寇振海的提問。的確,去過腫瘤醫院的人,都有同感,等待腫瘤定性的日子很是煎熬。當得知腫瘤是良性的,皆大歡喜。而不幸被確診為惡性腫瘤的人,考驗的不只是他自己的承受力,更牽動著一個家庭所有人的心。

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的弄堂裡,有個專門為癌症病人和家屬能自己動手做飯開設的小餐館,已經開了13年了,大家管這個地方叫“抗癌食堂”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人生第一次:相守》中的“抗癌食堂”

紀錄片裡的老夏,照顧患有宮頸癌並腦轉移的老伴兒有六年了。這六年裡,妻子只能臥床,話也說不出一句,只有眼神的交流。跟拍節目的這一天,老夏照常去抗癌食堂做飯,他說,他只會做鱸魚豆腐湯這一道拿手菜,而妻子以前是燒菜的高手。

老夏有時會抱怨,說在醫院裡就像坐牢一樣,只有出來炒菜做飯時會寬心一點。等回到醫院裡,他又樂觀地給老伴兒餵飯,還唱歌逗她開心。老伴兒這時卻掉了眼淚,不忍老夏熬白了頭髮,為她跑前跑後,日夜照料。

氣氛有些黯然,老夏和老伴兒都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熬多久,可是,老伴兒能活著,自己就不孤單。見慣了無常,越發覺得幸福其實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頓飯。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老夏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老夏的妻子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清·林覺民《與妻書》

患有癌症的老範,天性樂觀,也正是他的樂觀,沒有被癌症擊倒。肝部惡性腫瘤被切除後,需要來做化療。每次,都是老伴兒來陪他。少年夫妻老來伴,說的就是他們這樣的老夫老妻吧。

這一天,老伴兒要給他煎條魚。魚被煎碎了,老伴兒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他依然笑呵呵地在旁邊說,這魚煎得不錯。

老伴兒說,年輕的時候,都是老範照顧她,給她做飯,打掃家裡衛生。老範還給大家講了婚姻之道,“夫妻之間志同道合,家裡的一點小毛病、小問題協商來解決,這是最大的幸福感。”

對抗癌症,就像一場長跑,它損耗著一個家庭的精力。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老範的妻子在做飯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妻子怕老範淋雨再發燒,趕緊脫下外套給他披上,老範又跑上前和妻子一起披著外套躲雨

《相守》中,多數是夫妻互相陪伴來抗癌,也有女兒陪媽媽來的。這個女兒說,“我媽帶大我們三個很不容易,所以才有我們這樣照顧我媽。”還有自己一個人來的,他說,“不怕,老天給我們這個任務,你也推脫不了,自己去完成。”有賣房子、賣車來看病的,一無所有了,但是,他說,“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多陪陪家人,開心一天是一天。”

紀錄片中,呈現的都是病人和家屬原生態的表現,沒有劇本,沒有預設的臺詞,每個人真實的生活被鏡頭記錄下。

年輕時,我們的夢想可能是多賺錢買大房子、給家人更優渥的生活,或者是希望在某個領域事業有成。為此,我們拼啊搏啊,熬最長的夜,睡最少的覺,時間都用來做自己覺得無比值得的事情上。唯獨忽略了那最深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父母來電話,只問有什麼事情,說完了匆忙掛斷;孩子學校的活動,沒時間參加,甚至連孩子上幾年級了都想不起來;愛人的身體出了問題,囑咐她去醫院看病,卻沒想過她也需要有人陪伴,幫忙掛個號或是聽完醫生的診斷安慰一下。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女兒本不會做飯,為了照顧媽媽,學著做飯

相守,筆畫簡單的兩個字,是不是很難做到?和榮華富貴、物質豐盛比起來,平淡的陪伴和關懷不是更重要嗎?

凡人英雄,疫情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詮釋大愛的“相守”

有著血緣關係的人,有時也難以做到的“相守”,卻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被一個快遞員汪勇詮釋出別樣深刻的意義。

學習強國中載有一篇文章《致敬戰“疫”英雄:微光成炬照征程》,報道中說,“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疫情發生前,汪勇是武漢一名普通的80後快遞員。除夕夜,汪勇奔波了一年,終於可以休息了。但是,臨睡前,他偶然看到金銀潭醫院一位護士在微信群求助,問有沒有人能接送她們。這讓汪勇睡不著了,想著為大家連性命都不顧的醫生護士此時卻被最簡單的生活問題難住了,他心裡很難過。最終,他瞞著家人,大年初一早上六點就到醫院門口接護士回家。

武漢當時正處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汪勇也害怕被感染,不敢多想,想多了腿也發抖。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3月2日,快遞員汪勇莊嚴宣誓,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

他開始“免費接送,協調防護物資,採購生活用品,解決他們的吃飯以及修眼鏡、修手機等各種棘手瑣事……”在如此困難的時候,汪勇和他招募的志願者一起,與數千名醫護人員相守,冒險奔波在大街小巷,保護著這群保護武漢的人。

生命在他眼中,早已不是一個人的,也不是一個小家的。家裡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直到採訪他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家人和親友才知道他的大愛相守。“從小我就不是個省心的小孩,還好,這次沒給父母丟臉。”他說。

守望相助,正是這樣一個個平凡英雄,在國家和民眾艱難的時刻貢獻力量,無私守護,才有我們安心靜待曙光的到來。相守,對於他們,是陽光照亮了黑暗,是盾牌抵禦了侵襲。

認知生命的意義,領悟愛與被愛,饋贈智慧與美好,方是相守之道

前不久,剛被釋放出獄的青年郭某思打死72歲老人的事件被廣泛關注。起因是在超市排隊結賬時,郭某思把口罩摘下,後面的大爺好心提醒他把口罩戴上。郭某思不僅不聽勸,還動手把大爺摔倒在地,並對大爺頭部進行擊打。隨即,郭某思逃離現場,大爺最終被診斷顱內損傷,不治身亡。

郭某思在16年前就因與女友發生爭吵而將女友殺害,據媒體報道,當時郭某思的父親為求得被害人父母的諒解,向被害人父母下跪。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郭某思、被害女友

本以為郭某思經過15年的懲罰和教育,能認識到錯誤,改過自新,也不枉老父親為了孩子能早日回家團聚而苦苦跪求被害人家屬。然而,這個22歲殺死女友、出獄後38歲再度殺人的郭某思,終究還是沒有活明白,不懂家人相守之道,從未領悟過愛與被愛的真諦。

那麼,淡而有味的相守,要怎麼去做到呢?

105歲的智者日野原先生,是日本提倡預防醫學的第一人,在即將離世前,他寫了《活好》一書。有對死亡、生命、家庭、孤獨的思考,這份臨終告白,給了我們如何認知生命意義、守護家人使命的答案。

  • Keep on going,保持心態年輕。像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之相守》裡的老夏和老範一樣,生活雖然有時不盡如人意,但是要注重飲食和生活習慣,活出好心態。日野原先生也是如此,一百多歲時,還嘗試祛斑治療,很重視容貌,他覺得重視容貌會讓自己變得更積極,是一個人想活出嶄新自我的美好期許。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 能幽默時別忘了“幽上一默”。怎麼能讓自己和親人、朋友聚在一起時更親近呢?日野原先生首推幽默。他說,幽默能讓人一起笑,一起笑,相守的目的就達到了,消除隔閡,緊密聯結。
  • 面對突發的喪親之痛,耐心等待美好的再次到來。《人生第一次之相守》中,不論是老夏,還是老夏的妻子,大家都逃離不掉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死亡。至痛,不過喪親之痛。遇到這樣的變故,我們都會陷入深深的悲傷中,無法自拔。但是,日野原先生說,“沉痛之時,不要灰心,請相信花兒還會綻放,耐心等待美好的再次到來。”人類有一種特殊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終會淡化悲痛。
《人生第一次之相守》“抗癌食堂”煙火氣背後,是與子偕老的誓言

如紀錄片中的歌曲所唱,“左眼的悲傷,右眼的倔強,看起來都一樣,原來你就是我自負的膽量。”無常的世界裡,相攜相依,幸福只是簡單的相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