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登上王硇村前的紅楓山,俯瞰王硇村,沉靜的石頭村處天圓地方,規則整齊。一處處石樓佈局合理,層次分明。村落之外處處農田交錯,不在江南,勝似江南,魚米之鄉的幸福地農家的裊裊炊煙中讓人留戀。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看王硇,不僅僅讓我們看到了明清民居建築的實用性,同時更加體會到我們這個民族祈求和諧、幸福、團結的願望無處不在其中完美體現。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聽王硇,一個個美好的傳說都在宣揚真善美,摒棄假惡醜。

這個村從建始時就有“禁牧碑”,在今天來看是何等的超前。王氏家風代表著華夏民族的正能量,代表著中國人民弘揚傳統文化與教義的大愛情懷。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王硇村沒有江南水鄉的沉靜秀麗,也沒有山西大院的古老厚重,也沒有北京皇家建築的恢弘與繁華。但這裡從建築可以看到這個村反映出來的豐厚的中華民族文明之內涵。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王硇,一個像人名字的古村寨。

在太行深處,河北省邢臺沙河市柴關鄉的一個古村落。

從太行山上看這個小村莊,非常隱蔽。在太行山的盆地之間,過去交通不便,要進這個村莊是非常艱難。在今天進出這個這個村莊依然要走彎彎繞繞的山路,得見這個村莊的安全之處,也可以想像到這個村莊得以保護的其中一種原因。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走進村莊,最大的特點是整潔,處處小街小巷沒有垃圾,沒有堆佔;這具村莊最多的是石頭,房子是石頭蓋的,道路是石頭鋪的,房頂也是蓋的石片。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王硇村有一條弧形巷子,人稱“和諧巷”,也有“伸曲巷”的美稱。與清代大學士張英六尺巷的故事同出一轍。

據介紹,王硇村除了外來的媳婦,全村皆姓王。這個小小的古村落王姓家族已傳至24代,自明永樂年間始建村,已有600多年曆史。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今天,這個小村還有固定住房240多戶,800口人。

走進王硇村,各種保存下來的建築有130座,2000多間。從房屋的保存境況來看,石頭排列切割不是特別完整,石頭面不夠平滑的多是清代建築,而砌的特別整齊的多是清代建築,十分好區別。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這個融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於一體的小村莊,2011年被評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通過河北省住建廳驗收,掛牌河北省風景名勝區,2013年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鄉村,2014年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據有史可查,王硇村建於朝永樂年間。其始神是祖籍四川成都府兩崗村的王氏先祖鎮京總兵王得才。因當年王總兵護衛皇綱在黃粱夢一帶被劫,按明律當滅滿門,王得才不敢返家,就逃至沙河縣,先到正招村落腳,因“正招”與“正找”諧音犯忌,後選擇深山中的王硇安家,在這裡繁衍生息。

從建築學的格局來看王硇,村裡的石樓一律是紅石砌牆,青瓦布頂,既有北方建築的雄渾,更不失南方建築的秀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在北方農村多有這種的習俗,先建房子的房主為寓“玉帶纏腰”之意,多把院落建的像環形,從外面看屋牆不成直角而成弧形。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而與其相鄰要後建房子的房主如果依此效仿,則小巷就會越擠越窄小。鄰居為了鄰里和睦,又不影響通路,主動向裡收縮了宅地,形成了弧形的向內彎曲的巷子,人稱“伸曲巷”,意在讚揚能主人能屈能伸,和睦為上的品質,在鄰里間傳為佳話。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在王硇村重溫“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詩句自然相得益彰。

王硇村在建築上遵循“有錢難買東南缺”的習俗。得以見到該村創始人的和諧禮義之家風門風。

所說的東南缺,就是指臨街臨巷的院落,外牆東南角方位缺一牆角,含義有三:一是來自“八卦”“巽”爻。古人認為八卦中“巽”表東南方位,同時也表“風”,為順,為入,為平安。建築東南缺角,意為留下平安與招財進寶處。二是滿招損,即所謂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所以在牆角留下缺憾,表示對幸福美滿永遠的嚮往。另有一意為不圓滿,激勵後人勵精圖治,積極上進,向最好努力。當地有“有錢難買東南缺”之說。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像這種反映孝道、激勵、自勉等“王氏家教”多體現在建築的格局當中。大如樓,小似石雕、木雕、磚雕,這種寓意無處不在,如蝙蝠、石榴、桃子,寓福壽雙全多子多福之意。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村中的大街門,上有“戶對”,下有“門當”。 “戶對”, 即置於門楣上或門楣雙側的磚雕、木雕;“門當”是砌在大門腳下兩側的石雕。門當和戶對即是裝飾,同時在舊時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普通百姓家的門當為方柱形,富商或者武將家的門當多為鼓形; 戶對大小與官品大小成正比。有戶對的宅院,必須有門當,因此,門當、戶對常常同呼並稱。這種建築學上講求的和諧匹配,後被演繹成了男女婚嫁衡量條件的常用語。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走進這些石樓的內室,可以看到樓梯內設、木製,一律 9階。富庶人家的樓梯兩側扶手雕有蝙蝠石榴等裝飾,在大門外牆上,雕有雙桃狀帶鼻栓馬凹槽,牆外的栓馬槽是客用的,數量多少與主人的地位或財富相匹配。

在王硇村的建築中多見“逃跑文化”的設計理念,建築風格上多見逃避追捕的設計格局。這與王得才丟失黃綱逃避追責的傳說有些吻合。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村中院院相連,戶戶相通,家家有樓,地處三叉路口的石樓必有耳房,整個村莊像一座極具防禦功能的城堡。

王硇村的建築不僅涵蘊了文化、宗教等功能,也體現了科技的成分在其中。該村最高的石樓,樓高18米,共三層,其中地下一層。該樓始建於民國8年(1919年),民國20年(1932年)建成,歷時12年,完全依靠人工搭建而成。蓋樓的紅石採自紅楓山,因為當地土質不好,燒製不出上好的瓦,所以瓦一律從武安、雞澤燒製並運送過來。牆角有一段石條間沒有用白灰勾縫,使石條間留有一定的間隙,一是防止熱脹冷縮導致石頭擠壓,二是起抗震作用。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四合院是王硇古石樓典型的建築形式,通常為“五裹三”或“七裹三”、“七裹五”。“五裹三”即五間正房,左右兩箱房為三間,一般與正房相對的配房為平房,為的是方便涼曬糧食。“七裹三”,“七裹五”依次類推。

比較典型的四合院就是王樹棠的故居。這是一處典型的五裹三的四合院,坐南朝北,東北開門。門側有護院房、犬房,院內有一口水井,堂屋仍保存有當時村民自發贈送的伴朝鑾駕和學堂弟王樹楠發明的紡線機。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王樹棠家的街門很有特點,共有6道門鎖,並設有暗閂,要依照次序才能打開,據說當時為了抵禦土匪的入侵,家家戶戶門最少有五重鎖。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王硇還是紅色的根據地。在抗日戰爭時期,沙河抗日縣政府及其附屬機關曾設在王硇,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生活戰鬥在這裡。抗日縣政府、抗日高級小學、抗日獨立營、抗日交通站、抗日縣政府下屬機關舊址等依然存在。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景點介紹:

王硇

王硇村地處沙河市西部山區柴關鄉,東距市區45公里,北、西、南三面環山,全村地域總面積3萬餘畝,耕地853畝,245戶,817口人,除嫁進來的媳婦外,全部王姓。相傳,明朝永樂年間,祖籍四川成都府兩崗村的王氏先祖鎮京總兵王得才,護衛皇綱在黃粱夢一帶被劫,按律當滅門,不敢返家,逃至沙河縣,先到正招村落腳,因“正招”與“正找”諧音犯忌,後選擇深山中的王硇安家,在這裡繁衍生息,至已傳至24代,自明永樂年間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抗日戰爭時期,沙河抗日縣政府及其附屬機關曾設在王硇,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生活戰鬥在這裡。2011年被評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通過河北省住建廳驗收,掛牌河北省風景名勝區,2013年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鄉村,2014年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石樓是村中的典型建築,現存石樓130座,2000多間,建築面積72000多平方米,佔全村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石樓一律紅石砌牆,青瓦布頂,既有北方建築的雄渾,更不失南方建築的秀麗。建築上遵循“有錢難買東南缺”的習俗,院院相連,戶戶相通,家家有樓,地處三叉路口的石樓必有耳房,整個村莊像一座極具防禦功能的城堡,是河北乃至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落之一。主要看點有:最高石樓、四合院、東南缺、伸曲巷、耳房、門當戶對、天狗望月、拐彎抹角、王樹棠故居、王忠信故居、抗日縣政府、抗日高級小學、抗日獨立營、抗日交通站、抗日縣政府下屬機關、紅楓山、官印山、筆架山、白雲洞、無底洞、金牛洞。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最高石樓

王硇村最高石樓,樓高18米,共三層,其中地下一層。該樓始建於民國8年(1919年),民國20年(1932年)建成,歷時12年,完全依靠人工搭建而成。蓋樓的紅石採自紅楓山,因為當地土質不好,燒製不出上好的瓦,所以瓦一律從武安、雞澤燒製並運送過來。牆角有一段石條間沒有用白灰勾縫,使石條間留有一定的間隙,一是防止熱脹冷縮導致石頭擠壓,二是起抗震作用。抗日戰爭期時,抗日獨立營一連連部駐紮這裡。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四合院 是王硇古石樓典型建築形式,通常為“五裹三”或“七裹三”、“七裹五”。“五裹三”即五間正房,左右兩箱房為三間,一般與正房相對的配房為平房,為的是方便涼曬糧食。“七裹三”,“七裹五”依次類推。

樓梯內設、木製,一律 9階。富庶人家的樓梯兩側扶手雕有蝙蝠石榴等裝飾,在大門外牆上,雕有雙桃狀帶鼻栓馬凹槽,牆外的栓馬槽是客用的,數量多少與主人的地位或財富相匹配。蝙蝠、石榴、桃子,寓福壽雙全多子多福之意。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東南缺 王硇村古石樓建築群的特色之一。在王硇村臨街臨巷的院落,外牆東南角方位缺一牆角,含義有三:一是來自“八卦”“巽”爻。古人認為八卦中“巽”表東南方位,同時也表“風”,為順,為入,為平安。建築東南缺角,意為留下平安與招財進寶處。二是滿招損,即所謂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所以在牆角留下缺憾,表示對幸福美滿永遠的嚮往。另有一意為不圓滿,激勵後人勵精圖治,積極上進,向最好努力。當地有“有錢難買東南缺”之說。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和諧巷、不和諧巷 在王硇村有一條弧形巷子,人稱“和諧巷”,也有“伸曲巷”的美稱。說得是鄰居多佔宅地,把房子鼓出一大塊,從外面看屋牆不成直紅而成弧形。而與之相對的鄰居為了鄰里和睦,又不影響通路,主動向裡收縮了宅地,隨形成了現在弧形巷子,人稱“伸曲巷”,意在讚揚能主人能屈能伸,和睦為上的品質,在鄰里間傳為佳話。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與和諧巷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有一條巷子叫“不和諧巷”。說得是鄰居間為了一尺多寬三尺長的一塊宅地相爭不下的事,一個說:只要你把這塊地方讓給我,我就給你能鋪滿這塊地的銀元。另一個卻說:你給我再多的錢我也不讓給你。最後僵持不下,只好把本來可以利用的一塊地方白白置下來。不知當年賭氣的老街坊後悔過沒有,面對後輩的疑問,他們又該作何解答呢?。

耳房 地處三叉路口的院落,必有耳房。耳房建在與上房相對的平房之上,一間大小,圓孤型屋脊,脊上有獸,紅石藍瓦,雕窗畫門,像小小閨房,精緻漂亮,但當地多用做儲藏室。耳房方屋圓頂,寓 “天圓地方”,之意,可謂小天地見大學問。耳房上留有暸望孔,一旦發現敵人來襲,他們會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安全轉移。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門當、戶對 大街門,上有“戶對”,下有“門當”。 “戶對”, 即置於門楣上或門楣雙側的磚雕、木雕;“門當”是砌在大門腳下兩側的石雕。門當和戶對即是裝飾,同時在舊時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普通百姓家的門當為方柱形,富商或者武將家的門當多為鼓形; 戶對大小與官品大小成正比。有戶對的宅院,必須有門當,因此,門當、戶對常常同呼並稱。這種建築學上講求的和諧匹配,後被演繹成了男女婚嫁衡量條件的常用語。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王樹棠故居 王樹棠()晚清秀才,王硇王氏家族傑出人物的代表,早年和堂弟王樹楠自費日本留學,光緒末年畢業於日本警監學校,回國後歷任吉林綏芬、榆樹等縣警務長、直隸成安縣警察所長、沙河縣警察所長。在沙河任警察所長期間,多次平匪,使當地治安明顯好轉,深受百姓擁戴。1923年,受人陷害被誣販毒,不久被誘捕入獄,受刑死於大名法院,年僅39歲。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王樹棠的故居是一處典型的五裹三的四合院,坐南朝北,東北開門。門側有護院房、犬房,院內有一口水井,堂屋仍保存有當時村民自發贈送的伴朝鑾駕和學堂弟王樹楠發明的紡線機,王樹楠在日本留學時學機械製造,回國後製造了可紡織5根、20根、36根的紡線機,5根、36根的紡織機因為年久沒有保存下來,被破壞。現存的織布機可以一次紡出20根線,這臺紡織機曾為抗日支前立過功,紡織機上留存的棉線,是70年代本村的一位男子為支援抗日織布所留下的。王樹棠家的街門很有特點,共有6道門鎖,並設有暗閂,要依照次序才能打開,據說當時為了抵禦土匪的入侵,家家戶戶門最少有五重鎖。

太行山深處有一個融古建築和紅色史實的古村落叫王硇勝似江南

王忠信故居 (王忠信簡介)王忠信家的門樓,是王硇村唯一保存完好的門樓。至今保存完好。王忠信的親弟弟居住於此。

乘車路線:自駕車:沙河市區沿南石公路至邢峰線向南10公里至廟王路口,向西10公里太行川寨景區。公交車:沙河市汽車站乘12路公交車終點站下車即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