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登上王硇村前的红枫山,俯瞰王硇村,沉静的石头村处天圆地方,规则整齐。一处处石楼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村落之外处处农田交错,不在江南,胜似江南,鱼米之乡的幸福地农家的袅袅炊烟中让人留恋。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看王硇,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明清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同时更加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祈求和谐、幸福、团结的愿望无处不在其中完美体现。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听王硇,一个个美好的传说都在宣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这个村从建始时就有“禁牧碑”,在今天来看是何等的超前。王氏家风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正能量,代表着中国人民弘扬传统文化与教义的大爱情怀。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王硇村没有江南水乡的沉静秀丽,也没有山西大院的古老厚重,也没有北京皇家建筑的恢弘与繁华。但这里从建筑可以看到这个村反映出来的丰厚的中华民族文明之内涵。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王硇,一个像人名字的古村寨。

在太行深处,河北省邢台沙河市柴关乡的一个古村落。

从太行山上看这个小村庄,非常隐蔽。在太行山的盆地之间,过去交通不便,要进这个村庄是非常艰难。在今天进出这个这个村庄依然要走弯弯绕绕的山路,得见这个村庄的安全之处,也可以想像到这个村庄得以保护的其中一种原因。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走进村庄,最大的特点是整洁,处处小街小巷没有垃圾,没有堆占;这具村庄最多的是石头,房子是石头盖的,道路是石头铺的,房顶也是盖的石片。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王硇村有一条弧形巷子,人称“和谐巷”,也有“伸曲巷”的美称。与清代大学士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同出一辙。

据介绍,王硇村除了外来的媳妇,全村皆姓王。这个小小的古村落王姓家族已传至24代,自明永乐年间始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今天,这个小村还有固定住房240多户,800口人。

走进王硇村,各种保存下来的建筑有130座,2000多间。从房屋的保存境况来看,石头排列切割不是特别完整,石头面不够平滑的多是清代建筑,而砌的特别整齐的多是清代建筑,十分好区别。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这个融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小村庄,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通过河北省住建厅验收,挂牌河北省风景名胜区,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乡村,2014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据有史可查,王硇村建于朝永乐年间。其始神是祖籍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的王氏先祖镇京总兵王得才。因当年王总兵护卫皇纲在黄粱梦一带被劫,按明律当灭满门,王得才不敢返家,就逃至沙河县,先到正招村落脚,因“正招”与“正找”谐音犯忌,后选择深山中的王硇安家,在这里繁衍生息。

从建筑学的格局来看王硇,村里的石楼一律是红石砌墙,青瓦布顶,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更不失南方建筑的秀丽。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在北方农村多有这种的习俗,先建房子的房主为寓“玉带缠腰”之意,多把院落建的像环形,从外面看屋墙不成直角而成弧形。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而与其相邻要后建房子的房主如果依此效仿,则小巷就会越挤越窄小。邻居为了邻里和睦,又不影响通路,主动向里收缩了宅地,形成了弧形的向内弯曲的巷子,人称“伸曲巷”,意在赞扬能主人能屈能伸,和睦为上的品质,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在王硇村重温“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自然相得益彰。

王硇村在建筑上遵循“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得以见到该村创始人的和谐礼义之家风门风。

所说的东南缺,就是指临街临巷的院落,外墙东南角方位缺一墙角,含义有三:一是来自“八卦”“巽”爻。古人认为八卦中“巽”表东南方位,同时也表“风”,为顺,为入,为平安。建筑东南缺角,意为留下平安与招财进宝处。二是满招损,即所谓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所以在墙角留下缺憾,表示对幸福美满永远的向往。另有一意为不圆满,激励后人励精图治,积极上进,向最好努力。当地有“有钱难买东南缺”之说。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像这种反映孝道、激励、自勉等“王氏家教”多体现在建筑的格局当中。大如楼,小似石雕、木雕、砖雕,这种寓意无处不在,如蝙蝠、石榴、桃子,寓福寿双全多子多福之意。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村中的大街门,上有“户对”,下有“门当”。 “户对”, 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门当”是砌在大门脚下两侧的石雕。门当和户对即是装饰,同时在旧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家的门当为方柱形,富商或者武将家的门当多为鼓形; 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这种建筑学上讲求的和谐匹配,后被演绎成了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走进这些石楼的内室,可以看到楼梯内设、木制,一律 9阶。富庶人家的楼梯两侧扶手雕有蝙蝠石榴等装饰,在大门外墙上,雕有双桃状带鼻栓马凹槽,墙外的栓马槽是客用的,数量多少与主人的地位或财富相匹配。

在王硇村的建筑中多见“逃跑文化”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上多见逃避追捕的设计格局。这与王得才丢失黄纲逃避追责的传说有些吻合。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村中院院相连,户户相通,家家有楼,地处三叉路口的石楼必有耳房,整个村庄像一座极具防御功能的城堡。

王硇村的建筑不仅涵蕴了文化、宗教等功能,也体现了科技的成分在其中。该村最高的石楼,楼高18米,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该楼始建于民国8年(1919年),民国20年(1932年)建成,历时12年,完全依靠人工搭建而成。盖楼的红石采自红枫山,因为当地土质不好,烧制不出上好的瓦,所以瓦一律从武安、鸡泽烧制并运送过来。墙角有一段石条间没有用白灰勾缝,使石条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一是防止热胀冷缩导致石头挤压,二是起抗震作用。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四合院是王硇古石楼典型的建筑形式,通常为“五裹三”或“七裹三”、“七裹五”。“五裹三”即五间正房,左右两箱房为三间,一般与正房相对的配房为平房,为的是方便凉晒粮食。“七裹三”,“七裹五”依次类推。

比较典型的四合院就是王树棠的故居。这是一处典型的五裹三的四合院,坐南朝北,东北开门。门侧有护院房、犬房,院内有一口水井,堂屋仍保存有当时村民自发赠送的伴朝銮驾和学堂弟王树楠发明的纺线机。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王树棠家的街门很有特点,共有6道门锁,并设有暗闩,要依照次序才能打开,据说当时为了抵御土匪的入侵,家家户户门最少有五重锁。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王硇还是红色的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沙河抗日县政府及其附属机关曾设在王硇,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生活战斗在这里。抗日县政府、抗日高级小学、抗日独立营、抗日交通站、抗日县政府下属机关旧址等依然存在。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景点介绍:

王硇

王硇村地处沙河市西部山区柴关乡,东距市区45公里,北、西、南三面环山,全村地域总面积3万余亩,耕地853亩,245户,817口人,除嫁进来的媳妇外,全部王姓。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祖籍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的王氏先祖镇京总兵王得才,护卫皇纲在黄粱梦一带被劫,按律当灭门,不敢返家,逃至沙河县,先到正招村落脚,因“正招”与“正找”谐音犯忌,后选择深山中的王硇安家,在这里繁衍生息,至已传至24代,自明永乐年间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抗日战争时期,沙河抗日县政府及其附属机关曾设在王硇,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生活战斗在这里。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通过河北省住建厅验收,挂牌河北省风景名胜区,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乡村,2014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石楼是村中的典型建筑,现存石楼130座,2000多间,建筑面积72000多平方米,占全村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石楼一律红石砌墙,青瓦布顶,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更不失南方建筑的秀丽。建筑上遵循“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院院相连,户户相通,家家有楼,地处三叉路口的石楼必有耳房,整个村庄像一座极具防御功能的城堡,是河北乃至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之一。主要看点有:最高石楼、四合院、东南缺、伸曲巷、耳房、门当户对、天狗望月、拐弯抹角、王树棠故居、王忠信故居、抗日县政府、抗日高级小学、抗日独立营、抗日交通站、抗日县政府下属机关、红枫山、官印山、笔架山、白云洞、无底洞、金牛洞。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最高石楼

王硇村最高石楼,楼高18米,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该楼始建于民国8年(1919年),民国20年(1932年)建成,历时12年,完全依靠人工搭建而成。盖楼的红石采自红枫山,因为当地土质不好,烧制不出上好的瓦,所以瓦一律从武安、鸡泽烧制并运送过来。墙角有一段石条间没有用白灰勾缝,使石条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一是防止热胀冷缩导致石头挤压,二是起抗震作用。抗日战争期时,抗日独立营一连连部驻扎这里。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四合院 是王硇古石楼典型建筑形式,通常为“五裹三”或“七裹三”、“七裹五”。“五裹三”即五间正房,左右两箱房为三间,一般与正房相对的配房为平房,为的是方便凉晒粮食。“七裹三”,“七裹五”依次类推。

楼梯内设、木制,一律 9阶。富庶人家的楼梯两侧扶手雕有蝙蝠石榴等装饰,在大门外墙上,雕有双桃状带鼻栓马凹槽,墙外的栓马槽是客用的,数量多少与主人的地位或财富相匹配。蝙蝠、石榴、桃子,寓福寿双全多子多福之意。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东南缺 王硇村古石楼建筑群的特色之一。在王硇村临街临巷的院落,外墙东南角方位缺一墙角,含义有三:一是来自“八卦”“巽”爻。古人认为八卦中“巽”表东南方位,同时也表“风”,为顺,为入,为平安。建筑东南缺角,意为留下平安与招财进宝处。二是满招损,即所谓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所以在墙角留下缺憾,表示对幸福美满永远的向往。另有一意为不圆满,激励后人励精图治,积极上进,向最好努力。当地有“有钱难买东南缺”之说。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和谐巷、不和谐巷 在王硇村有一条弧形巷子,人称“和谐巷”,也有“伸曲巷”的美称。说得是邻居多占宅地,把房子鼓出一大块,从外面看屋墙不成直红而成弧形。而与之相对的邻居为了邻里和睦,又不影响通路,主动向里收缩了宅地,随形成了现在弧形巷子,人称“伸曲巷”,意在赞扬能主人能屈能伸,和睦为上的品质,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与和谐巷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一条巷子叫“不和谐巷”。说得是邻居间为了一尺多宽三尺长的一块宅地相争不下的事,一个说:只要你把这块地方让给我,我就给你能铺满这块地的银元。另一个却说:你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让给你。最后僵持不下,只好把本来可以利用的一块地方白白置下来。不知当年赌气的老街坊后悔过没有,面对后辈的疑问,他们又该作何解答呢?。

耳房 地处三叉路口的院落,必有耳房。耳房建在与上房相对的平房之上,一间大小,圆孤型屋脊,脊上有兽,红石蓝瓦,雕窗画门,像小小闺房,精致漂亮,但当地多用做储藏室。耳房方屋圆顶,寓 “天圆地方”,之意,可谓小天地见大学问。耳房上留有暸望孔,一旦发现敌人来袭,他们会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安全转移。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门当、户对 大街门,上有“户对”,下有“门当”。 “户对”, 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门当”是砌在大门脚下两侧的石雕。门当和户对即是装饰,同时在旧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家的门当为方柱形,富商或者武将家的门当多为鼓形; 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这种建筑学上讲求的和谐匹配,后被演绎成了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王树棠故居 王树棠()晚清秀才,王硇王氏家族杰出人物的代表,早年和堂弟王树楠自费日本留学,光绪末年毕业于日本警监学校,回国后历任吉林绥芬、榆树等县警务长、直隶成安县警察所长、沙河县警察所长。在沙河任警察所长期间,多次平匪,使当地治安明显好转,深受百姓拥戴。1923年,受人陷害被诬贩毒,不久被诱捕入狱,受刑死于大名法院,年仅39岁。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王树棠的故居是一处典型的五裹三的四合院,坐南朝北,东北开门。门侧有护院房、犬房,院内有一口水井,堂屋仍保存有当时村民自发赠送的伴朝銮驾和学堂弟王树楠发明的纺线机,王树楠在日本留学时学机械制造,回国后制造了可纺织5根、20根、36根的纺线机,5根、36根的纺织机因为年久没有保存下来,被破坏。现存的织布机可以一次纺出20根线,这台纺织机曾为抗日支前立过功,纺织机上留存的棉线,是70年代本村的一位男子为支援抗日织布所留下的。王树棠家的街门很有特点,共有6道门锁,并设有暗闩,要依照次序才能打开,据说当时为了抵御土匪的入侵,家家户户门最少有五重锁。

太行山深处有一个融古建筑和红色史实的古村落叫王硇胜似江南

王忠信故居 (王忠信简介)王忠信家的门楼,是王硇村唯一保存完好的门楼。至今保存完好。王忠信的亲弟弟居住于此。

乘车路线:自驾车:沙河市区沿南石公路至邢峰线向南10公里至庙王路口,向西10公里太行川寨景区。公交车:沙河市汽车站乘12路公交车终点站下车即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