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康碼”註冊人數達677萬,展現宜居洛陽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17日,在洛陽市牡丹橋南側的中國國花園,海黃、八千代椿、花王等牡丹品種迎春怒放。公園入口處,遊客王雅莉和家人出示“洛康碼”測量體溫後,有序入園觀賞。“這個‘洛康碼’像個隨身衛士,便捷又貼心。”她說。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洛陽市主動作為、積極求變,將數字技術應用於社會公共治理,於3月初在全省率先啟用“洛康碼”。廣大居民“不見面”申領、“零接觸”使用,實行“亮碼+測體溫”通行原則。一個多月來,“洛康碼”在社區管理、企業復工、公共交通、智慧校園等方面都展現了強大的服務能力,大量返崗復工人員“一碼”走全市,便捷了一線防控、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社會管理成本。通過推廣使用“洛康碼”,洛陽實現了精準防控,跑出了復工復產的“洛陽速度”。

  “截至4月21日,‘洛康碼’註冊和使用人數已達到677萬,基本覆蓋全市15歲至65歲人群,其平臺已完成數據信息的有效整合與共享,實現全省通用及跨省互認,提升了城市治理精細化智慧化水平。”洛陽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除疫情防控的功能之外,依託“洛康碼”的實時更新特性,有關部門還能及時掌握重點人群動態,對利用大數據開展社會綜合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洛康碼’是洛陽以數字化技術重塑城市治理思維和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效能的一次成功實踐。通過洛康碼,重新看洛陽,我們能夠感受到洛陽在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步伐中的勃勃生機與活力。”洛陽市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採訪時都表達出同樣的觀點。

洛陽市統計局發佈的有關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截至2019年年末,洛陽市區常住人口比2018年增加6.02萬人,連續10年呈現人口淨流入狀態,淨流入人口達到26.8萬左右,創歷史新高。

  深入推動“四河同治、三渠聯動”等工程,不斷修復生態系統格局;推動遊園、幸福“樂道”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加快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打造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基礎支撐力、輻射帶動力;開展大遺址活化利用,延續文脈,凸顯城市文化特色;創新出臺“1+4”一攬子人才工作政策,優化人才發展和創新創業環境,積極延攬各類英才……近年,洛陽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具有洛陽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打造近悅遠來的宜居之城,涵養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氣質。

“數字化正成為繼工業化、信息化之後,國際與城際競爭的又一突破口。誰的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快,誰在未來的‘城市賽跑’中就更具競爭力。”洛陽市“十三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席昇陽說,賦能城市發展,激發活力,改善營商環境,使經濟社會更具競爭力和成長性——推進數字化可謂一舉多得。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洛康碼”,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有望促使洛陽的數字化治理能力提質升級。

  對此,洛陽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洛康碼”系統正在逐步擴展功能,推動“一碼共享”,覆蓋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升城市治理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洛康碼”,也從側面印證洛陽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生機與活動,展現宜居洛陽對人才的吸附力與吸引力。


  洛報融媒記者 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