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殘忍的真相!

生活中有哪些殘忍的真相!

1、如果你八歲,十八歲,二十八歲都沒有漂亮起來,那這輩子大概率就沒法好看了(男生同理)

解:變有錢,變有內涵,變豁達,提升好看概率,實在不行,提升自己看得開的能力。

2、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不能擁有及格的原生家庭,及格的校園生活,及格的職場發展,以及及格的婚姻和後代

解:降低及格線,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庸人不自擾。

3、迷茫是人生80%的狀態,剩下的百分之二十,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目標,比如考大學,比如找工作,比如談對象,比如買房買車生孩子,恰恰是這些俗不可耐的目標才能暫時將你從迷茫的狀態裡拯救出來。

解:做好當下一件事,接受迷茫的狀態但不沉淪,或者試試把共產主義作為新的理想?

4、算計,衡量,比較,得失利弊分析將貫穿大部分人的一生,灑脫,率性而為是很多人嚮往的狀態,卻很難做到。

解:算計過程,衡量結果,但是不算計人心,不衡量感情。灑脫有時候真的意味著卸下很多責任,但凡人在世,豈能沒有責任?

5、攢錢,省吃儉用其實才是大部分人的生存之道,不然你以為拼多多是怎麼火起來的,我聽過投資需謹慎,理財有風險的,可從沒聽說過攢錢有風險,儲蓄需謹慎的。

解:沒人知道十年後房價暴漲,與其遺憾,不如適當積蓄,給自己一個底氣。

6、有時候感情雙方都是彼此的Plan B,卻還要在婚禮上宣誓此生唯一。

解:Plan B也是Plan,因為A計劃失敗,不得不啟動B計劃,還記得第一個發明可樂的人嗎,他的A計劃是止咳藥來著,但是B計劃更盈利不是嗎?

7、孩子比較愛父母的時候一般是自己無助的時候,父母比較愛孩子的時候一般是自己比較得意的時候。所以事業生活不順的家長大多會打罵孩子,而混的風生水起的孩子容易忽略父母。(是的,就是這麼扎心,父母子女之間的愛也有愛得可以為對方死,非常愛,比較愛,一般愛,不愛,討厭,恨,恨不得對方去死等不同等級)。

解:這是唯一一個無解的真相,只能參考第一題最後一句,提升自己看得開的能力。

8、養個不如意的孩子會嚴重影響夫妻感情,家庭關係,聲稱孩子是寶貝天使的父母,心裡都在給自己孩子悄悄打分,這個分數一直能打到兒女退休那天,退休金高低也會成為最後一項得分。

解:養孩子之前,對自己進行充分評審和考核,確定孩子無論什麼樣,都不後悔做一遭父母,再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如果只是把孩子當做自己人生的一個加分項,那說到底還是不配為人父母。

9、鄙視鏈真實存在於各行各業,各種階層,而且處於鄙視鏈高層的人經常表態的一句話是:我並不覺得XXX的人會有這樣的缺點,也不會看不起他們,只是閱歷見識不同,三觀不同,沒法聊得來。潛臺詞就是:我鄙視你,我不要跟你玩!處於底層的人則經常說這樣的話:他們不過是XXXX,其實不也是XXX,誰稀罕他們!潛臺詞就是:你們那邊好像很好玩,為啥不喊我一起玩?!

解:努力成為鄙視鏈的上端,不然永遠逃不脫鄙視鏈。

10、大多數人理智上知道嫉賢妒能是錯誤的,但感情上已經紅了眼,會在各種打擦邊球的地方做小動作,讓如日中天的人稍微落下西山,然後還會自我安慰:這事情並不能怨我,我能做什麼啊,根本不會影響到的。

解:得意時謹言慎行,失意時不落井下石,已經是很厲害的人了。

11、生活中也許會發生,但只要電視劇裡作為主題來演的,那一定是小概率事件:比如窮人家女孩嫁給富二代;比如家徒四壁的窮孩子考上了清北;比如後爸後媽對孩子視如己出,辛苦養育,感人淚下;比如抱錯孩子剛好其中一家是很有錢而由此引發的十八年後的二十集劇情;比如你愛的人剛好也愛你。。。。

因為不常發生,所以有演繹的價值,可惜蠢人總喜歡拿小概率事件當自家劇本,窮還不思進取,坐等孩子考清華,家庭矛盾都四分五裂了,還不快刀斬亂麻,就在那坐等突發事件發生,人設逆轉然後闔家團圓(是的,點名批評最近熱門劇“都挺好”的走向,這種劇情會麻痺多少病態的家庭,讓他們誤以為一切家庭亂象都會有這樣的美好結尾)。

解:看清楚什麼是小概率事件,才能在大多數不如意事情發生的時候泰然處之,而又能在小概率事情發生時珍惜美好的那一刻。

12、殘忍的真相就是人人都知道真相,但還要合起來粉飾太平。

解:生活的本質是鐘擺運動,兩端是繁花似錦,中間是漫長的平平無奇,粉飾太平也許是在擺動至下一個美好節點期間能做的最大的努力。

羅曼羅蘭那句耳熟能詳的話作為結尾: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我寫的這個答案的確很扎心,但是這並不是本意,扎心只是一瞬的感觸,剩下的時間裡依然過好每一天,才是大部分人的選擇,我想看過我答案的人,並不會因為這些答案扎心就放棄繼續生活了吧。

我寫的解其實也都是大多數人知道的道理,只是知道和做到,不是一回事,像我自己,扎心的真相都是我親身經歷,但是我也在努力踐行我自己的英雄主義,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