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熊貓貝貝專欄內容:地產話題第一百四十二期(NO.142)


專欄內容:盤點中國古典建築工具的精妙和背後的故事

資深地產人,憑良心寫作,講人話,結善緣,有態度。

客觀行文,理性看事。還請各位讀者朋友多多支持。

拒絕標題黨,堅持耕耘深度專業內容。

(獨家內容,侵權摘抄必究,首發頭條號)

@熊貓貝貝小可愛 我是熊貓貝貝,地產行業策略研究者,歡迎關注。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木作工具(圖片來源:網絡)

導讀:

(全文約5400字,閱讀約需要9分鐘)

時代的進步,帶給人類最顯著的變化,有兩個,一個是材料的更迭和升級,一個是工具的進化和提升。

可以說,工具的發明和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社會進步的見證歷程。

而工具的最先出現,是和人類的“衣食住行”伴隨的需求而產生的,特別是和住相關的建築工具,更是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進步符號。

中國自古就有“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說法。而中國的建築工具,自古就是凝聚不同時代工匠智慧的結晶和成就代表。

中國的古典建築,與西方的“磚石文明”完全不同,是以“木作框架”為核心的木結構建築,所以中國古代的建築工具,都是以木作工藝需求為出發點,中國古代的木匠,細分多個領域,大到亭臺樓閣,小到傢俱飾品,為華夏建築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日益稀少的木結構建築(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變遷,鋼筋水泥,磚砌體和鋼結構成為了現代建築的主要構成結構。

木匠工藝正在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很多集智慧凝聚和方便實用於一身的傳統建築工具也即將消逝於時代之中。

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各位朋友一起盤點一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中國古代建築工具。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純木結構建築(圖片來源:網絡)

PS:中國的木結構建築,雖然已經不是當下時代主流人居空間建築的發展方向和主體構成,但是“木作文化”是深刻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建築文化瑰寶,也成為了中國建築在世界上的一個“代表符號”,撰寫此文的核心理念,是弘揚中國傳統建築智慧精華,通過對中國傳統和古典建築工具的介紹和記錄,以期能夠為各位讀者詮釋中國人居文化中的智慧與傳統。

時代變遷不可阻擋,文化瑰寶不可相忘。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木作工具(圖片來源:網絡)


溫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廣告和引導,請放心閱讀,如有幫助,歡迎收藏、分享和點贊。

-本文除標明引用部分,均為本人原創,謝絕斷章取義無腦摘抄和偽原創搬運,轉載複製請註明原文出處,本文首發頭條號。

PS:寫不出來要搬運我也攔不住,至少帶個我的ID我就不計較。

-本文引用圖片和部分文字,會規範使用“引用標註”並註明出處,如有版權爭議,第一時間處理。

尊重原創版權,從自己做起。

-熊貓貝貝原創文章,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不構成實際投資指導或其他建議。

分享讓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帶給大家幫助!

假如本文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本人會及時加以改正。一個小小的點贊動作就是最大的動力。


魯班尺和丁蘭尺


規和矩發明於中國,是古人用來測量、畫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規”就是畫圓的圓規;“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古人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意思。

魯班尺,就是中國古代“矩”的典型代表。


1、魯班尺,全稱“魯班營造尺”,亦作“魯班尺”,“門光尺”,“八字尺”,“門尺”,“門公尺”

為建造房宅時所用的測量工具,類今工匠所用的曲尺。

魯班尺是陽宅測量專用,也用於神及活人居家、廟、佛俱尺寸。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魯班尺(圖片來源:網絡)


魯班尺長約46.08釐米,相傳為春秋魯國公輸班所作,後經風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並呼之為“門公尺”。又稱“角尺”,主要用來校驗刨削後的板、枋材以及結構之間是否垂直和邊稜成直角的木工工具。1市尺=0.8魯班尺。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魯班尺產生不久即融合了丁蘭尺,後又融入寸、釐米。是度量、矯正的重要工具。由於其特殊的功能,在風水文化、建築文化中表現最為廣泛。

魯班尺從工具角度上來說,是中國建築規範化和標準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發明。

古代魯班尺長46.08釐米

現代兩種魯班尺長度分別為42.9釐米和50.4釐米

古代堪輿學非常重視魯班尺的運用,在風水、建築界廣為流行。通過魯班尺的測量,就能提前把握不同尺寸蘊含的吉與兇的暗示,趨吉避凶。這已為海內外建築科學界有關人士實驗所證明,且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北美華人社會以及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廣為採納。

當然迷信是要堅決反對的,魯班尺也不是依賴虛無縹緲的迷信能得到傳承和重視的,所謂實踐出真知,魯班尺上的“趨利避害”的刻度說法,是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的: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進行論證:美國建築科學家曾經在80年代末期,使用科學檢測方法,全面深入調查了許多鬧鬼和不正常的(也就是中國常說風水不好的)的住宅和建築,經過現代儀器的測量和對比分析,得出一個用科學視角來解釋的結論:這類房子的共同特點是次聲波強度遠遠高於其他建築,證明了建築尺寸於住宅舒適度和宜居空間(其實就是中國常說的風水)有直接的關聯。因此,風水的吉凶除與形勢和理氣相關外,建築的尺寸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次聲波是頻率等於和低於20赫茲,人耳不能直接聽到的聲音。達到一定強度時,對人的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會有損害,可使人產生恐怖的幻覺,誘發心臟病的發作,是一種無形的殺手。

頻率小於20Hz(赫茲)的聲波叫做次聲波。次聲波不容易衰減,不易被水和空氣吸收。而次聲波的波長往往很長,因此能繞開某些大型障礙物發生衍射。某些次聲波能繞地球2至3周。某些頻率的次聲波由於和人體器官的振動頻率相近甚至相同,容易和人體器官產生共振,對人體有很強的傷害性,危險時可致人死亡。


詞條解釋:百度百科

封建迷信不可取!科學才是真理!


魯班尺屬於中國傳統的建築用尺,用於控制傢俱、宅居的尺寸。

通過魯班尺的控制的結果,正好避開了次聲波的共振頻段。

我們不能不為中華民族的古老先民的洞察力和創造力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至於如何使用魯班尺,留待各位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去更為深入的學習和了解,本文不做贅述。


2、丁蘭尺:

風水工具的一種。度量陰宅之尺寸,長一尺二寸八分,一尺約合38.78公分,分十格,上面刻有「財、失、興、死、官、義、苦、旺、害、丁」十字,使用時以吉字為宜。

丁蘭尺用於死人墳墓建築、祠堂家廟、公媽桌上及祖先用祭拜用具。特別常見於祖龕丈量。

某些地區木匠所使用的,也是建築吉祥用具。

丁蘭為漢代孝子,相傳少年喪母,及長,刻木像之如生。

曹植《靈芝篇》曰:“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煢,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所謂“丁蘭尺”,即用於制神龕、刻木像、做神主牌位的特殊用尺,它後來也用於建築尺度的大量。

這種尺在刻度分“丁”、“害”、“旺”、“苦”、“義”、“官”、“興”、“失”、“死”、“財”、“兩儀”等大格,每大格下又各有數小格,如:“死”下有“失財”、“退子”、“死別”、“離鄉”四格,“財”下有“寶庫”、“六合”、“進祿”四格。建築尺度中要避開“死”、“苦”、“失”、“害”數格,而取“丁”、“旺”、“義”、“官”、“興”、“財”等格,以此討吉避兇。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人分男女,畜分公母,尺亦分陰陽:魯班尺為陽,丁蘭尺為陰。

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延伸與體現:陰陽學說。


墨斗:


墨斗由墨倉、線輪、墨線(包括線錐)、墨籤四部分構成,是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墨斗通常被用於測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墨斗是木工用以彈線的工具,傳為魯班發明。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貯墨,線繩由一端穿過墨穴染色,已染色繩線末端為一個小木鉤,稱為“班母”,傳為魯班之母親發明。班母通常離地面約一吋。固定之後,將已染色線繩向地面彈動,工地以此為地平直線標準。又可以班母固定於高處,墨斗懸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墬力,將已染色線繩向壁面彈動,以此為立面直線標準。後石匠師父以鬥線定採集下來的岩石形狀,再用其它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長石等形狀的石料。

可以說,只要接觸過木工的人,一定對墨斗這個工具非常熟悉。

時至今日,墨斗及其工具原理仍然是木作工藝中重要的“留記”的工具,沒有之一。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古代墨斗(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墨斗,這個木工常見的工具背後,其實有一箇中華孝道的故事:魯班為母改墨斗

墨線端部有個線墜兒,木匠師博卻稱它為“替母”,也有叫“班母”的,是一個意思,都是為了紀念魯班母親的。

古話說:木尺雖短,能墊千丈。僅憑木尺在彎木頭上是畫不出一條直線的。魯班師傅動腦子造出墨斗盆子,前頭小洞裡拽根細線出來,用人拉到頂頭,把墨線一彈,一根筆直筆直的墨線就出現了。


當初,魯班師傅還沒有娶師孃,收徒弟,平時幹木工活,總是叫老孃給他拽著線頭彈墨線。老孃年歲漸漸大了,七十多歲了。俗話說:人過七十古來稀。魯班正年輕力壯,做活又好又快,老孃每天替魯班拽線,一會東,一會西,忙得氣喘吁吁的。魯班不僅對人好,為人又孝順。他有意不想請老孃拽線,可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有天,魯班到河邊去洗菜,看見人家蹲在蘆葦叢中釣魚。沒一會提魚竿了,一拎,線頭上的魚鉤,釣了一條大螂魚,活蹦鮮跳,怎麼蹦,怎麼跳,也溜不掉。魯班望後動了心,忙不迭跑回家,照魚鉤樣子,做了一個“r”形小鐵鉤,木工師傅卻稱為線墜兒。線墜兒扣在線頭上,要彈線了,把它往頂頭一鉤,一戳,線拉過來輕輕一彈,行了。從此,魯班彈線再也不要麻煩老孃了。


過了不久,老孃過世了。魯班下起木工活,一彈線拿起墨斗上的線墜兒,就想起自己苦了一輩子的老孃,他便把這墨斗上線墜兒起名叫“替母”,也有叫“班母”的,主要是不忘勞碌一世的母親。“替母”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孝”的體現。

墨斗,隨著科技進步,時代更迭,這個相對有些落後的傳統工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會喜歡傳統文化,喜歡木匠這個行業,同樣,也喜歡傳統的木工工具,即使它們已經成了落後的代名詞,即使有更多更先進的東西能完全取代它們,但那份情懷,始終跟兒時的回憶和對中國傳統的堅守,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小工具,大孝心。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時代可以變遷,但傳統精神美德,不可相忘相輕。


鋸子:


鋸子是用來把木料或者其他需要加工的物品鋸斷或鋸割開的工具。由不規則排列的鋸齒構成的鋸條和鋸身組成。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或許大家要問,這個鋸子可謂是最常見不過了,現在都已經發展到電鋸的時代了,這個鋸子還有什麼特別需要拿出來說明的嗎?

其實鋸子雖常見常用,但這個工具背後,其實“大有故事”:

1、鋸子其實不是魯班發明的。

過去的史書和傳說都以為是魯班(戰國初年的發明家)發明了鋸子,但是,考古發現:早在夏朝(公元前2205—前1766,據柏楊說斷代)聰明的中國人就已經發明瞭鋸子,和古埃及人同時。說魯班發明鋸子實在是太晚了。

但是鋸子的鋸齒設計,來源於樹木野草等植物葉片的邊緣具有鋒利的切割效果,是符合工具雛形的推論。

2、鋸齒並不規則:

首先從水平上來看:是方向和大小的鋸齒排布的不規則。

如果方向一致,很容易被切割的木頭卡住,這樣的鋸齒設計完全是大量的經驗積累得出的寶貴規律。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然後是側面上來看:鋸齒並不是在一個水平面上的,而是左右交錯的。

這樣的設計,是能從不同的角度將切割過程中的木屑通過反覆的鋸齒運動,從不同的方向帶出來,配合切割人的動作,極大的提高切割效率。就算

今天電動鋸子所用的鋸齒鋸片,還是依然要遵從這個規律。

不得不讚嘆古代手藝人的細節經驗。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鋸子雖常見,門道卻不簡單,到今天成熟便利的電鋸,核心的鋸片鋸條的設計,還是離不開中國古人用時間和經驗沉澱下來的智慧傳承。這個毋庸置疑。

而以“木作”為基礎的中國建築,鋸子作為“定料分割”的必需工具,其重要意義,可見一斑。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刨子


這個詞,很多人都會念錯:刨子,拼音是bào zi,是用來刨直、削薄、出光、作平物面的一種木工工具。從發掘的文物來看,中國至遲在宋元時期就有了刨子。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用來刨平、刨光、刨直、削薄木材的一種木工工具。一般由刨身(刨堂、槽口)、刨刀片(也叫刨刃)、楔木等部分組成。按刨身長短、形狀、使用功能可分長刨、中刨、短刨、光刨(細刨)、彎刨、線刨,槽口刨、座刨、橫刨等。

平推刨子在羅馬時期就已經廣泛使用,在山東菏澤發現的元代沉船中發現與現代樣式差不多的平推刨子。

刨子的發明有很多種說法,但因缺乏具體的歷史依據考究,無法證明刨子是國外傳入還是元朝以前我國先民就發明了刨子。但古代平木工具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存在。

而真正在中國被匠人廣泛使用,是從明朝開始。所以有個說法:刨出來的明朝。

明朝繁華年間,大量的明式硬木傢俱成為那個時代最好的寫照:

所謂硬木顧名思義就是材質很硬的木材,包括黃花梨、紫檀等,而要把這麼硬的材料處理得平滑光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這瓷器活!硬木傢俱加工的“金剛鑽”就是刨子。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明清傢俱(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刨子是一個具有“國際化”歷史背景的通用建築工具,但是還是因為地域和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

歐刨的尺寸大,刀寬,角度並不太適合亞洲人,日本是軟木文化,也是拉刨的類型,也不是那麼適合中國人的硬木文化和推刨習慣。中式刨子的出刀量的調節,完全是憑經驗和技巧。眾所周知傳統的中式傢俱一般以紅木為主,而紅木是硬木,需要的力氣大,所以木匠在操作上多數是用出力大的推刨。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筆者特地找了一些有特色的各國刨子工具供大家欣賞,風格迥異又各有特色的木藝工具所獨有的藝術美感: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細數中國那些即將消逝於歷史長河中的建築工具(NO.142)

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現在已經有大型車床和電動刨子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刨子,但是傳統刨子是木工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傳統技藝,應當將之繼續發揚。


時至今日,傳統木工手藝已經漸漸地遠離了人們的視野,然而,祖先的智慧和傳統的美德我們不應忘記。


記載中國傳統工藝工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各位讀者朋友,共勉。


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和意見,歡迎在下面留言區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個人拙作,原創辛苦,還請各位看官支持(小小點贊動力大,轉發關注真有愛)~

歡迎留言文明交流,有問必答,拒絕地域黑,拒絕無腦鍵盤俠。

本人不做標題黨,不譁眾取寵求流量,寫作分享,自我修煉,與君分享。

網絡不是無法之地,倡議客觀冷靜,就事論事,尊重事實,文明表達。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本文和關注本人。

地產領域12年從業經驗,願為所有對房地產相關知識有需要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