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暖心小夥”事件背後的城市真相

近日“鞍山暖心小夥事件”刷屏網絡,鞍山小夥蘇萬朋的善舉像是這個冬日裡的一股暖流,流向每個國人的心,引來無數人點贊。據報導,這位大媽的兒子在畢業後去了南方工作,因為種種原因,媽媽沒能跟兒子一起生活;而鞍山小夥也曾獨自在外工作,後因想念家人,回到家鄉生活。我想,正是這份分離之苦讓蘇萬朋感同身受,在冬日裡給國人上演了一出暖心戲。

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發展,離開父母去更繁華的大城市工作,已經是當下中國社會的常態;放在近年來東北人口流出的大背景下,更是見怪不怪。而隱藏在這背後,是諸如鞍山等資源型城市的一段興衰史。

“鞍山暖心小夥”事件背後的城市真相

鞍山小夥為慶生大媽買單

資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採、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並且城市的生產和發展與其資源開發具有密切的關係。而根據資源開採與城市形成的先後順序,資源型城市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先礦後城式”,城市的誕生完全是因為資源的開發需要,如大慶、攀枝花、克拉瑪依等。所以,如果大慶油田、攀枝花鐵礦和克拉瑪依油田沒有被發現,這幾座城市或許不會出現在今天中國的版圖上。另一種為“先城後礦式”,即城市本身已經存在,而資源的開發加快了城市的發展,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鞍山、大同等。作為資源型城市,最普遍的特點就是資源行業興,則城市興;衰,則城市衰。

“鞍山暖心小夥”事件背後的城市真相

中國資源型城市礦產分佈圖

中國資源型的城市的形成起步於晚清時期,這是因為此時全球正經歷工業大革命,蒸汽機出現並被應用於採礦行業,極大地提高了採礦效率。而新中國成立後,現代意義上的資源型城市才形成。在效仿蘇聯實行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和遭國際貿易封鎖的雙重背景下,新中國在神州大地上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資源勘探與開發。王進喜發現大慶油田的事蹟至今膾炙人口,隨後在國家的引導下,大批與石油開採煉製相關行業的人員來到大慶,伴之而來還有各類生產和消費行業,基礎設施也開始建成,一座新城便在東北平原上拔地而起。其他資源型城市的誕生和建設,大都遵循類似的軌跡。

“鞍山暖心小夥”事件背後的城市真相

大慶油田

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資源型城市的“春天”。中國相繼建成了的克拉瑪依、大慶、盤錦等石油基地,大同、平頂山、淮南等煤炭基地和鞍山、攀枝花、馬鞍山等鋼鐵基地都源源不斷地為共和國的現代化建設輸送血液,搭建筋骨。同時,這些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人口的湧入也加快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此外,因為城市多建立在原本偏遠的地區,這也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以鞍山市為例,她的城市名片——鞍鋼,作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曾是中國最大的成品鋼來源地。鞍鋼的發展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無限生機,人口的增長和城市規模的擴大,使之成為東北重要的工業城市。在經濟成就方面,1999年,全國礦業城市(鎮)的GDP總量之後佔全國的37.3%,而人均GDP更是全國人均GDP的1.5倍。可謂風光無限。

“鞍山暖心小夥”事件背後的城市真相

小編參觀鞍鋼集團博物館所攝

然而,資源型城市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資源的枯竭和產業的單一化,使得城市的發展難以轉型。而改革開放的到來,又加劇同類資源產業的競爭。國家相繼出臺的關於環境治理和供給側改革等政策也擠縮了這些資源行業的生存空間。以鞍鋼為例,從2012到2016的五年間,出現了連續虧損的局面。同時,資源型城市作為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更多是服務於國家資源開發和生產力佈局,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往往忽略瞭如環境、人口負擔等問題。作為一座城市興衰陰晴表的房地產,同樣能說明一些問題。前段時間刷屏的鶴崗市和玉門市白菜房價的新聞,除了讓中國人“蠢蠢欲動”外,更是引起人們的擔憂。作為曾經重要的煤礦產地鶴崗和石油產地玉門,怎麼就成為成為“鬼城”了呢。

“鞍山暖心小夥”事件背後的城市真相

鶴崗白菜價房子

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是世界性的難題。前有德國的魯爾工業地區和法國的洛林工業地區,後有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都在尋求轉型之策。在中國,為了推動資源型城市克服困難、轉型升級,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2007年,中國正式提出資源型城市這個概念,併為界定的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提供財政轉移。而後2013年,國務院正式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首次明確界定了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並將其劃分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種類型,確立統籌協調,分類指導的政策框架。我們相信,在國家政府的鼓勵引導下和資源型城市自身的探索實踐下,大多數的城市會煥發新生的一面。更多人也可以不用再背井離鄉,享受家人團聚之樂。

“鞍山暖心小夥”事件背後的城市真相

中國資源型城市分類(2013)

【作者】:舒波莫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