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震為什麼這麼頻繁?其實不一定是件壞事

據中國地震臺網發佈,4月13日13時17分在河北任丘市發生了里氏3.2級的地震,震源深度為8千米,震中位於北緯38.77度,東經116.18度。一般6級以上的地震被認為是破壞性強的地震,對於3.2級的地震來說,可以說是毫無危害的,雖然位於100公里外的北京和天津均有震感,但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我國地震為什麼這麼頻繁?其實不一定是件壞事

據統計,自20世紀以來,我國發生6級以上的破壞性大地震的次數有800餘次。死於這些地震的人數高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這些地震分佈在除了貴州、浙江、香港三個省和特別行政區外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我國地震為什麼這麼頻繁?其實不一定是件壞事

我們經常聽到地震發生的新聞,不經想問,為什麼我們國家地震發生這麼頻繁?之所以如此頻繁,是因為我國國土面積大,覆蓋面積廣,因此分佈的地震帶數量也就相對較多。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這兩大地震帶就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我們的寶島臺灣和鄰國日本就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這些地方的地震更加頻繁。

我國地震為什麼這麼頻繁?其實不一定是件壞事

對這世界兩大地震帶進行進一步細分的話,我國的地震區域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大的地震帶,這些地震帶包括東南部和臺灣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邊緣的四川雲南西部;西北新疆、甘肅和寧夏一帶。這些地方發生了哪些重大的地震災害想必大家也比較清楚,08年的汶川地震、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均可以對號入座。此次的任丘地震就在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發生在京津唐地震帶上。

我國地震為什麼這麼頻繁?其實不一定是件壞事

如果將我國的地震帶進行進一步精確劃分,還可以劃分為23條地震帶,但對於我們非科研人員,瞭解大致的地震帶分佈即可,地震頻發地區的人日常做好防震措施,提高意識,防患於未然即可。


我國地震為什麼這麼頻繁?其實不一定是件壞事

其實小的地震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知道,地殼運動過程中,板塊的擠壓會積累能量,達到一定的壓力時,岩石層斷裂就會發生地震。而在能量積累的過程中,如果岩石層不夠堅固,在積累了較小的能量時就會斷裂,而這樣的斷裂造成的地震往往等級比較低,不具有毀滅性。因此,如果板塊擠壓積累的能量能一點點的不斷釋放,也就不會發生大的地震了。

同時,小的地震具有警示作用,提醒人們要時刻警惕地質災害的發生。相反,那些在地震帶上,而又很久沒有發生地震的地方,更需要高度警惕,因為這些地方肯能岩石層較厚、較硬,能量積累比較多,如果岩石層斷裂,造成的地震威力會比較大。因此“小震不斷,大震不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像今天這種小的地震,對於我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我國地震為什麼這麼頻繁?其實不一定是件壞事

地震是我們目前無法克服的,並且很難預測,所以我們只能防患於未然,培養安全意識,在關鍵時刻才能免於受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