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教育前線】

文|逾林

播音|楊傑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mp320:10

來自i境界

投稿及奉獻支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大連理工大學碩士10月13日自殺,遺書中反覆出現“廢物”,“我消失好了,一掛解千愁”。追求高分就是一種癮,我們需要一份及格宣言讓自己倖存下來。我以為自己的心態還算健康,直到兒子“長大以後想種菜、想開小賣店、想賣手機”的理想讓我悵然若失。

為避免失聯造成資源丟失,現推出第七輯電子書兩本,《尋找性癮的解藥》《你所不知道的同性戀》,請根據文末提示免費下載,提取碼 kjG7

“這二十幾年家裡人給你這麼多關懷,結果養了一個廢物……”“你這樣下去肯定延畢(延期畢業)了,真丟人。幾百萬研究生,不缺你這麼一個廢物,去死吧……”“以前我們組還沒有出現過無法按時畢業的,為了不打破這個優良傳統,那我消失好了。”

10月13日凌晨兩點,網名“紅燒土豆葉”的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研三學生在微博發了一封“遺書”後在實驗室自縊身亡。人們從文字裡似乎看不出悲觀的氣息,他將自己的自殺說成“一掛解千愁”,又將今年折騰不斷的世界局勢比作“鬧肚子”?他吐槽老師的課就像“酸奶沒吃完放垃圾桶裡一週”,實驗室設備像“祖宗”一樣,每次做實驗之前都要先“祈禱一下它可千萬要一直正常工作”。一閃一閃的幽默好像掛在深淵旁邊的小燈泡,格外顯出裡面黑洞洞的絕望。

做自己也可以被接納

事情發生後,一位同在科研領域求學的同齡人難過了三天後寫道:“我經歷過類似感受,……自己就是學不下去了。我遇到的問題都是我不夠好,我接受不了這個不夠好的自己。說好聽了,這叫做自驅力強;實際常常是對自己的逼迫,壓得自己走不下去。”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他反省說,這種所謂的“自驅力”其實是外部標準的內化:“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單向度的評價體系中,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學。……給人的最大壓力是一步慢、步步慢,差這一步,你就跟不上大部隊了。這種思維模式已經內化於多數參加過高考的人。有了好學歷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經濟條件、更美滿的家庭。作為這一軌道上的勝利者,我們很少去想,如果我不達到這一目標會怎樣?比如,假使我不去讀大學呢?我不從事那些能掙錢的工作呢?不按照軌道,會讓父母傷心,會讓朋友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會對自己失望。總之,會面對更大的個體難以承受的輿論壓力。”

如果你也曾感受這種讓你透不過氣的壓力,希望下面這兩句話會讓你好過一點——“如果你花了很大力氣才讓你的朋友’看得起‘你,那麼你應該換一批更好、更真誠的朋友。”“如果你生活中重要的人沒有一個認為你還留有餘力,那麼你需要反省一下,減小火力。”

西雅圖的一名醫學博士雷·本內特(Ray Bennett)寫了一本小書叫做《及格家宣言》,上個月剛剛推出中文版,封面上赫然印著“讓一事無成的你也能心安理得快樂生活的指南”。作者在書中提醒人們,疫情肆虐之下,我們理應領悟並接受,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只是一個幻想。

“‘作最好的自己’,我們的世界中到處充斥著這種無情的信息,你甚至從沒想過可以不必做那麼多。”作者認為追逐滿分是一種可怕的癮癖,往往會導致人際關係紊亂、身體健康受損、思想崩潰等;在這個追求高分高成就的社會里,需要一點得過且過的及格主義來撥亂反正,感受幸福。

正如《及格家宣言》所說的,“雖然‘最好’到底是什麼意思並無公論,但不管它是什麼我們實際上都做不到。”很多人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做到最好,比如在中國成為高考狀元、瀟灑地走進北大。

王梓晗當年就是一個走進北大的高考狀元,2018年畢業後卻開始全職講脫口秀,她覺得能在舞臺上吐槽自己的成長經歷太爽了。在採訪中她對記者說:“我媽一直說尊重我的選擇,你願意上北大,還是清華,都可以,媽媽尊重你的選擇。這不是尊重我的選擇,這是我的選擇太值得尊重了吧?!我跟我媽說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我應該有在小事兒上保持不完美的權利,她說不對,正因為人不可能完美,所以我們才要不斷追求完美。我當時聽完覺得特別窒息。

小時候,我還會控制自己在外人面前哭的次數,這學期哭了幾次,好,那下學期就一定要比它少,直到這個數字變成0。在我的印象裡,我媽從小對我哭只有兩種回應,一種是嚴厲的,“我委屈你了嗎?你還有臉哭”,一種是調侃的,“就這點事,至於嗎”,她可能是想安慰我,但我覺得自己被嘲諷了。後來我就不會哭了,即便偷偷哭也會有極強的負罪感。情緒被壓抑得太久,就壞掉了……我生活在一個扭曲的場域,在那個場域裡要把別人的要求都滿足,而且還要偽裝成我自己的意願。”得了重度抑鬱的她,這兩年靠脫口秀病情得到緩解,因為感覺做自己也可以被接納。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另一個今年在脫口秀舞臺上爆火的北大女孩李雪琴,同樣有身患抑鬱症的經歷,面對大家對她“不務正業”的指責,她直接懟回去:“北大怎麼了,唸了北大就不能當一個廢物了嗎?我只是恰好高考考得好,擅長考試而已。”

今年高考發榜後,一個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676 分報考了北大考古專業,即使她考上的是北大,已經完成了這個階段的“成功”,卻仍然遭受許多非議,原因很簡單:考古專業既不能賺大錢,又不能當大官。

全社會都在不停教我們如何成功,卻沒人教我們如何倖存,如何不抑鬱。“平庸”似乎已經被列為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禁用詞,每個人都被驅趕著追逐成功與完美,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標準去評估他人。


想要去種菜的兒子

自殺的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在遺書中說,希望自己下輩子變成貓咖裡的一隻貓,聽著實在讓人既心酸又心疼。魯迅先生曾在中國歷史的背後看出滿滿都是“吃人”二字,如果他活到現在,或許會在每個被捲入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之中找到這兩個字。

看完遺書,我忍不住對妻子說:“我們的兒子有成為廢物的權力!”其實這句話不是說給妻子聽的,而是說給我自己的。因為在我們家,對孩子期待和標準更高的是爸爸。當孩子拿著九十分的試卷回家,第一反應是“為什麼丟了十分”的也是我這個爸爸。幸虧我們家除了我這個高壓鍋,還有妻子這個減壓閥。

坦率講,自從兒子上了學,我發現面對孩子“詭異”的成績,爸媽的“無為而治”往往會在老師憂心忡忡的眼神面前繳械投降。我最緊張的是收到班主任的信息,“某某爸爸,今天下午來一趟學校吧……”幸虧到目前為止,兒子在學校還沒有太出格的舉動,但當老師說,“開學以後,你兒子是全班唯一一個沒有進步的學生”時,我仍然感到有點無地自容。

回家以後,我告訴兒子,老師說他在學校表現有這個那個不好,話沒說完,兒子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問我,“老師沒有說我表現好的地方嗎?”我猛然醒悟,我已經開始將從老師那裡得到的壓力,轉移給兒子了。那些我還沒消化好的壓力,我從這個世界接過來的難擔的擔子,我竟然希望兒子為我消化和承擔。我在這個優勝劣汰的世界裡惴惴不安,想要將兒子拉進以成績、成功和完美為標準的評價系統。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我喜歡問兒子以後想做什麼,他的答案經常變,但很少讓我滿意。“我以後想種菜”,因為他不喜歡吃肉;“我以後想開小賣部”,因為他想玩玩具;“我想在手機店賣手機”,因為平時不許他玩電子遊戲,每次逛商場時才偶爾讓他在iPhone店裡試一下……

這些職業在我看來一點也不高端,我心想,“老爹小時候的理想不是當科學家,就是開火箭、當總統,雖然最後一個也沒實現……可你小子的最高理想竟然就是賣手機?”當我準備一盆冷水澆過去,或者想用誘導性的問題讓他說出我心中期待的答案,比如“賣手機有什麼厲害,發明手機才厲害呢”,卻發現妻子總是站在兒子旁邊做後援團、啦啦隊——“兒子的理想很有創意啊,來告訴媽媽,你想種什麼菜啊?”然後,他們就去暢想一番未來的菜地,留下我一個人悵然若失,好像當下正站在一塊菜地裡。

所有“廢柴”的福音

在世界標準的壓力面前,我常常忘記了質疑標準本身,它真的可以定義我的孩子的價值嗎?我不知道大連研究生的遺書震醒了多少人,他們震驚過後是否依然回到籠子裡繼續作那隻無法停下腳步的小倉鼠?

在一個號稱治癒百萬女性的英國短片中,幾位年逾不惑的英國女士對著鏡頭談到,“有著這麼多機會、技術,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可以給人快樂的世界,但我擔心這個世界只是充滿壓力——壓力來自於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完美的妻子、完美的朋友,來自於要成功,要做老闆……” 片中提到有70%的英國女性感受到“成為完美女性的壓力”,如果時光可以重來,她們語重心長地說,“相信我,我會花更多時間於所是,而非忙碌於所做。”

可是,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所是?不忙於所做,就意味著找到了我們的所是嗎?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視野裡,人和猴子的區別只是:更優秀的那一個站在籠子外面,失敗的落後者即使再不情願也只能呆在籠子裡面。在他們的眼中,如果一個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那一定是個失敗者;站在十字架下看熱鬧的人才是人生的贏家。在聖經中,耶穌就是這個經歷了最徹底失敗的人,因此祂才能夠接納每個人,對貧窮的人和飢餓的人說你們有福了。祂祝福這個世界上的失敗者有福了。

耶穌自己也曾被誘惑要去迎合這套標準——如果你可以將石頭變作麵包,你就成功證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價值;如果你可以從高處跳下來卻摔不死,你就成功證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價值;如果擁有萬國的榮華,你就成功證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價值;如果能走下十字架,你就成功證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價值。人們一次又一次對耶穌說,“如果你,如果你”,似乎決定耶穌是誰的標準就在我們的手中,連上帝也要在我們的天平上稱一稱幾斤幾兩。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耶穌無視這些“如果”,他生在貧窮之家,以木匠手藝為生,與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同席——麻風病人、妓女、貪官汙吏,觸摸他們,改變他們,告訴他們上帝已經廢掉人手所立的標準,和企圖靠達到標準而稱義的企圖,上帝不視任何人為廢物。祂給他們活著的意義,只有創造者能決定被造物的所是。最終,耶穌用自己的生命換回每個人,祂所付上的贖價,就是我們在神眼中的價值。祂的應許就是所有“廢柴”的福音。這個世界的評分標準不是要被修補或調整,而是已經被十字架徹底顛覆。

“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當擁有完美履歷的保羅竟然在自己身上發現一根無論如何都搞不定的“刺”,在某種程度上他體驗到人生的挫敗。他希望上帝幫他將這根“刺”拿走,得到的回應卻是“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

今天,耶穌基督的福音邀請我們擁抱自己所有的軟弱,視之為依靠上帝的機會。美國牧師約翰·派博說,“基督的目的並不是讓我們攻克所有軟弱,永不失敗,而是讓我們相信祂在我們軟弱上的恩典,當我們不能做到我們想做的事時,相信祂的恩典。我們或許渴望得到一個A,賺更多錢,跑得更快,更漂亮……但祂希望我們不在軟弱中不安,相反要表明基督所賜給我們的平安是充充足足的。”

每個抑鬱的李雪琴和王梓晗,都有機會依靠耶穌發出喜樂;每個軟弱的、做不出實驗可能延期畢業、想要消失的“廢物”,都有機會依靠耶穌成為剛強。

片尾曲:L·O·V·E 敬拜團《永不丟棄你》


【電子書下載】

《境界》創刊8年來積累了數百萬字的優質原創內容,為避免失聯造成資源丟失,特根據不同專題製成電子書,現推出第七輯電子書兩本。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每本十餘萬字,PDF格式,供讀者家人免費下載。使用閱讀器,體驗更流暢。請訪問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9q2FxJb0Ui4TOywJiLxLzg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輸入提取碼: kjG7 ,即可下載獲得。歡迎讀者家人自由奉獻,支持電子書項目。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徵 召 奉 獻 家 人

為支持原創採編、音頻、繪畫設計、視頻團隊的成長,《境界》繼續徵召每月固定支持境界的奉獻家人(金額不限),請將你的電子郵件,發至[email protected],註明“奉獻家人”,在這個世代,參與拓展神的國度。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ijingjie

及格家宣言:上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