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耳熟能詳的音樂背後,藏著深沉的父愛和人性的美好

《音樂之聲》是一部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音樂之聲》:耳熟能詳的音樂背後,藏著深沉的父愛和人性的美好

01、結合瑪利亞和上校家庭相處的經歷,分析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令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裡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嬤嬤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名叫特拉普(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飾)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

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後回到了已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並不想為納粹辦事,一家人準備逃跑。

《音樂之聲》:耳熟能詳的音樂背後,藏著深沉的父愛和人性的美好


在電影裡,瑪麗婭是一個極不合格的見習修女,在修道院裡,在修女們的眼裡,她愛惹麻煩;愛爬樹;愛吹口哨;頭巾下的頭髮裡還愛帶髮夾,大逆不道。她讓人疼讓人惱,是一個謎一樣的可愛女孩,她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悔過出於真心,她能讓修道院裡嚴肅的修女忍不住發笑,她是天使,是搗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別的修女們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音樂,熱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看到了瑪麗婭的那顆心,她明白那顆心要與大自然同在,要擁有屬於她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而不能呆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裡。於是,院長介紹瑪麗婭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範崔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可惜揹著光,看不清上校臉上的表情。)

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

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鐘的片斷裡,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

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音樂之聲》:耳熟能詳的音樂背後,藏著深沉的父愛和人性的美好

02、以電影快樂場景作為落腳點,分析上校真摯的父愛和瑪麗的善良,人性的閃光點打動人心

電影裡最快樂的情節要數瑪麗婭與範崔普上校家7個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了。

開始雖然孩子們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裡放癩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鬆果,讓她難堪。但她理解孩子們成長中的各種苦惱,她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很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那期間,瑪麗婭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回到家裡,發現被他當“水兵”訓練的孩子們已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合唱團了,而以前家裡冰冷的氣氛也變的活潑有生氣了,孩子們的歌唱聲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瑪麗婭和孩子們的期待下,這位因喪妻而變得抑鬱寡歡的冷漠上校終於拿起吉他,彈起了他最喜歡的那首奧地利民歌《雪絨花》。

與父親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終於又找回了慈祥的父親,範崔普上校也終於感覺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種久違的幸福感覺湧上心頭……

其實在我看來,在這部劇中,男主人公才是真正的靈魂人物。瑪利亞樂觀開朗,充滿愛心,固然讓人印象深刻;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當然在瑪利亞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愛,但更讓我難忘的是那愛國情懷,在上校身上得到了更為突出的表現。

《音樂之聲》:耳熟能詳的音樂背後,藏著深沉的父愛和人性的美好

03、基於電影《音樂之聲》的劇情和細節,結合我個人觀點,分析其優缺點

影片有很多場景值得深思,比如:

  • 納粹分子質問到:“我注意到門口還掛著奧地利國旗”“只有他家不掛德國旗”;
  • 上校度完蜜月回家,發現家門口掛上了帶著納粹標記的旗子,一把扯下撕掉;
  • 當上校的好友麥克斯說“與德國和平地合併也很好”時,上校立馬翻臉,怒斥中帶著失望:“很好?!麥克斯,有時候我真不瞭解你”……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

經典遲觀,竟也分次完成。除三個小時確實太長,很重要的一點:這是一部優缺點非常突出的電影。優的部分如此之優。哆來咪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密集在60到90分鐘時段。只要回想史上經典歌舞片留下過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雨中曲第二首名曲叫什麼?音樂之聲僅用30分鐘就奉獻了足以同競三甲的作品,足見偉大。

可另方面,用以產生名曲的故事進程老實說有些乏味。反納粹題材框束了某些情緒抒發是一方面。另外在角色層面上,上校的性格太硬太矜,普盧默高富帥卻不夠引人;瑪利亞也只在與孩子相處歌唱時才顯魅力(安德魯斯的愛戲普通),倆人吸引動情的火花不夠,加之競爭對手女侯爵被刻意處處下風,即使情路曲折,也無法讓觀眾更多移情與期待。

在笑與淚中,再次看完了這部影片。馮.特拉普上校那顆正直、誠摯、博愛的心靈,再加上他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舉止,無疑是我心目中最最完美的男主角。以至於瑪利亞在聽到上校對她表白時感嘆到:“這樣的好事也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只能羨慕的感嘆,這樣的好事恐怕永遠不會被我撞上了。

結語:

電影《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在本文我結合主人公的經歷以及電影展示的美好道德,分析了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結束了。七小孩倒是展現了差異之趣,卻侷限在年齡和形態,性格或情感好惡上還是偏於單調。所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