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唐王朝由盛轉衰,李世民:太宗的錯誤決策,唐朝埋下了禍根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由盛轉衰,從這個事件之後,李唐王室不論怎樣的掙扎都離不開最終被取代的命運,其實李唐王朝的衰落並不是楊貴妃一個人的過錯,而是在很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才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而楊貴妃只能說是一個導火索,剛好在這個時候,楊貴妃的出現,剛好讓安史之亂的爆發。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一個很小的事情的發生,在時間的長河中弊端漸漸的產生,導致了後來事件已經達到飽和無法發展時,其中的弊端就會一觸即發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其實在唐朝前期,安史之亂的禍根就已經深深的埋下。而這個禍根的產生就是源於忠義之臣魏徵。魏徵這個人輔佐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那麼又是怎麼諫言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呢?

讓李唐王朝由盛轉衰,李世民:太宗的錯誤決策,唐朝埋下了禍根

我們先從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說起。安祿山在發動“安史之亂”的時候,領著十五萬的大軍,在范陽起兵,以清君側為由,開啟了戰爭的序幕。安祿山當時身兼平盧、范陽、河東的節度使,所以有這麼多的軍隊也不足為奇,那麼安祿山這個人到底使用了什麼手段,讓唐玄宗放心的將軍隊交給他的呢?

安祿山這個人十分狡猾,野心勃勃而且還心狠手辣,最重要的是智謀過人,安祿山在得到玄宗注意之前就一直在暗中集結自己的勢力,為後來的叛亂做著準備,另一方面,安祿山對玄宗身邊的紅人進行了拉攏,首先就是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私下裡將楊玉環認作自己的母親,然後先斬後奏,直接成為了玄宗的義子,這樣的方式讓安祿山的身價突然提高,玄宗根本不用思考,並且,安祿山這個人巧言善辯更是把玄宗糊的一愣一愣的,安祿山藉助楊玉環的嘴為自己多多美言,根本不需要多說什麼,玄宗自然對安祿山十分器重。

讓李唐王朝由盛轉衰,李世民:太宗的錯誤決策,唐朝埋下了禍根

安祿山還搞定了李林甫,要知道,李林甫當時也是玄宗身邊的紅人,玄宗在很多的決策上面都會詢問李林甫的意見。所以,安祿山拉攏李林甫就相當於把控了半個朝政,而李林甫也為安祿山多多美言,甚至勸諫玄宗強烈建議用胡人掌握兵權,安祿山自然而然成為了邊防節度使,擁兵數萬也就不是夢了。安祿山的節度使之位極大的幫助了安祿山的反叛,那麼節度使這個職位究竟是怎麼來的呢?這要從唐太宗李世民說起,

唐朝建立之初,大唐邊境就一直飽受突厥的頻繁侵擾,征伐戰場多年的李世民自然不會將邊境問題置之不理,於是,李世民剛登基,就對突厥發起了全面的攻擊。貞觀四年,李靖在陰山之戰中大獲全勝,並活捉頡利可汗,徹底滅掉了東突厥,唐朝的疆域擴大。東突厥的滅亡,意味著唐朝就多了很多的突厥人,那麼,也就是說,唐朝不再是隻有漢人,並且還多了一個突厥人,那麼面對多種族共存的問題,李世民也很難辦,於是便召集各位官員一同商討這個問題。

一個問題的出現必定會出現很多的觀點,在這個問題上就出現了兩個觀點,一個就是魏徵主張的對突厥不做任何處理,還是在原來的地盤上生活,另一個就是中書令溫彥博提出的將突厥人全部遷到黃河以南地區,方便管理。兩人對於自己的觀點都是振振有詞。

對於溫彥博提出的建議,魏徵表示強烈的抗議,魏徵提出,因為胡人生性好鬥,歷朝歷代都是將胡人遠遠擱置。可是如果將這群野蠻之人遷入中原,那就無異於養虎為患,情勢更是不可控制;可是溫彥博也說就是因為胡人的生性好鬥,才要將他們約束在中原地區牢牢監視,如果任由他們在自己的土地生活,勢必會糾集勢力,東山再起,這才是放虎歸山。更何況,天朝上國,應以大度為懷,遷入中原,同沐聖恩,共享繁榮,更能體現泱泱大國的氣勢。

其實,溫彥博的主張是十分有遠見的,從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時候,就有將六國君主全部遷入咸陽的先例,這樣的做法,從根本上就預防了屬國的捲土重來。而且,溫彥博這個人實際上資歷比魏徵要老,是李氏王朝的開國老臣了,魏徵這個人也只是當初李建成旗下的一個謀臣,實際上,魏徵跟錯了人,這就足以見得魏徵這個人沒有什麼遠見。

讓李唐王朝由盛轉衰,李世民:太宗的錯誤決策,唐朝埋下了禍根

李世民也確實聽信了溫彥博的建議,將突厥人全部嵌入了中原,可是在公元639年,李世民臨幸九成宮的時候被突厥人偷襲,刺殺李世民的人當即被抓,立即問斬。這件事也讓李世民很後悔沒有聽魏徵的話,於是後來,將溫彥博的民族政策廢棄,改用了魏徵的建議,也就有了節度使這個職位。節度使本就遠離朝政,到了後期更是不好控制,成為了威脅朝政最大的隱患。唐太宗之後的皇帝都為了節度使的政策大傷腦筋,後來更是將經歷集中在了削藩的問題上。

這也就導致了後來安祿山身兼三地節度使一職,權力過重,相當於大唐為安祿山的叛變提供了充足的兵源。而且安史之亂,一亂就亂了八年,讓曾經興盛的李唐王朝逐漸的衰落了。唐太宗只因一次突厥的刺殺便改變了民族政策,可是太宗也沒有想到,節度使政策的執行,同樣為唐朝埋下了衰亡的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