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灣島相依,蒼翠繁茂,海鳥翔集。

或許現在,跳出“小橋流水人家”,一個嶄新的、屬於中國北方的精緻城市樣板正崛起於北緯37°的黃金海岸線上。

當“威海要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一句話為城市建設錨定航向,這座齊魯極東之處的宜居海濱城市從此被賦予了劃時代的發展內涵。

以精緻命題,在城市發展的答卷上,千里海岸線串聯成一條充滿活力的創新鏈,一幅山水畫的盛景,則由成千上萬的創業夢構築。當時代的新風吹來,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更嚴要求,一個更加宜居、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精緻城市、幸福威海正逐漸活躍在大眾的視線中。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作為世界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先後成功舉辦兩屆,成為中國向世界開放本國市場載體的同時,更成為中國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開放合作平臺。以合作的初衷帶動威海的經濟、人文和城市建設,11月4日,沿千里海岸線向南航行,借力進博,威海取經大上海,以“精緻”發出邀請函,在長三角探索“雙海聯動”的開放引力。

在“進博”這一特殊時刻,威海與上海之間開放合作的大門正緩緩拉開。

以匠心

做一往無前的精緻城市開拓者

精緻城市理念是對新時代城市發展導向的高度概括,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特色發展的集中體現。

不管是南京西路的車水馬龍,外灘一字排開的奢華樓宇,又或是里弄小巷和民國風情十足的老洋房,我們可以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精緻感和多元化。

精緻,某種程度上來說,讓威海和上海在城市規劃建設上有了微妙的聯結,更是上海在綜合實力、資源集聚和戰略發展上成為威海學習對象的起因。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剖析威海的特質,這座氣候宜居、環境優美的城市面積較小,經濟體總量相較於國際大都市而言並不大,而其人文風情濃厚,產業資源存量充足,是一座人均GDP較高的宜居宜業城市,更是領先於全省乃至全國的,幸福感指數較高的城市。

威海的建設,因此更需要精雕細琢。

2018,從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威海視察,到12月19日市委十五屆六次全會第一次提出“努力開創‘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的要求,威海落子“精緻城市”建設規劃,足足用了半年。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威海顯然經過了深思熟慮和縝密統籌。

始於精緻,以幸福為終點,“打造精緻城市的威海樣板”,成為了她的使命。在威海之前,從未有一箇中國的城市真正將“精緻”提上城市戰略,而在威海之後,“精緻”的意義被放大、被賦能,勢必將帶來一場城市革新。

精緻城市建設,是一次沒有先例可循的“征程”。從這一角度來說,威海不僅僅是“精緻城市”的踐行者,更是“精緻城市”的詮釋者。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2019年4月,威海正式出臺了《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385個精緻城市建設項目和68個年度重點示範項目形成了全市東拓、西展、南延的精緻發展格局。

到了今年,歷經兩年的打磨,威海對於精緻城市建設的“打開方式”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從寬口徑和窄口徑兩個維度,威海系統謀劃和推動精緻城市建設。

寬口徑統領全局。威海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按照“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思路來提升城市品質,用精緻的理念統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關鍵是處理好精緻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生態環境、經略海洋、對外開放“五個關係”;

窄口徑精雕細刻。威海注重精當規劃、精美設計、精心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精明增長。

不僅“高顏值”,更有深內涵

沿著千里海岸線,山、海、灣、灘、島、泉交相輝映,不僅構建了威海的旅遊格局,更成就了這座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威海的高顏值,是威海構建精緻城市的底氣。走進威海市區,口袋公園的出現讓街景充滿了生機。在今年,威海計劃打造131處口袋公園,截至目前,開工在建已達129處,已建成63處,開工率高達98.5%。如今,口袋公園建設作為一個個“小工程”,作為威海環境精緻建設不斷提質的縮影,正在逐步細化編織出一幅城市的山水畫。

城區內,一大批“新地標”散落在城市每個角落,老舊歷史街區因為精緻“微建設”不斷煥新,越來越多的市民享受到精緻城市建設帶來的便利和舒適;鄉鎮裡,集中建設80個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和田園綜合體,“三生三美”加快融合,精緻的畫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全面鋪展,遍佈威海、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十里洋場,璀璨魔都。把目光移向上海,這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在兼具繁華市景的同時,仍舊可以說“精緻”二字是刻在她的骨子裡的。老上海的優雅,新上海的前衛,兩者碰撞,其化學反應構成了如今的一個多元化、包容的魔力之城。

上海的精緻,從來不單薄,也從來不“小家子氣”。上海的精緻,在風花雪月裡充滿著堅毅和野心,更以文化為自信,以包容的姿態承載著時代的使命。

而威海,這座“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有藍天白雲,有山海相依,更有文化之韻。

在精緻城市的建設上,唯有把握好自身的文化底蘊,才能構築真正的精緻文明。“上海文化”作為上海的“四大品牌”之一,是上海發展的“精神支柱”。而威海與上海在文化支撐精緻城市建設上註定有著共鳴:威海認為,要以歷史文化作積澱,全市致力於做好 “紅”“綠”兩篇文章,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綠色發展。

精緻從來不是當下的美好工程。威海特有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是威海精緻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精神補給。此番借力上海,威海一定會對於如何凝練城市特色上有更深刻的認知。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這也是威海所認為的,要像打造“景區”一樣建設城市,也要像裝修自家一樣建設城市;精緻城市的建設,不僅要做足城市的“面子”,還要扮靚城市的“裡子”,進而留住城市的“記憶”。

讀你、懂你、愛你

解開國際化城市的精緻“密碼”

上海,作為曾經的遠東第一大市,更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的龍頭,其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都是威海最值得學習的。

值得注意的是,生態優勢在經濟上作為厚植新產業、新業態、新生活的孕育土壤,更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聚焦上海的歷史街區改造,一棟棟老建築在進行保護修繕後,不僅最大限度保持了建築原貌,更在留住文化風情的同時融入了嶄新的空間氛圍和商業業態。

以歷史街區為例,產業引入,尤其是創新型產業,這也一定是威海此次學習上海的板塊之一。

更重要的是,開放的新風已經吹來。

面向國際,憑藉東北亞地區和歐亞大陸的海上戰略支點定位,威海正在搶抓“一帶一路”和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開啟的歷史機遇;面向省內,乘膠東一體化東風,威海秉承研、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正積極地融入膠東經濟圈。

種種機遇、戰略疊加,威海正成為山東高質量、開放、創新發展的排頭兵。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11所高等院校,308家省級以上創新研發平臺,威海有足夠的底氣創建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構建“1+4+N”協同創新格局;297家高新技術企業,21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威海搶抓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有針對性地發力十大產業;

此外,在對標國際標準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和政策支撐下,經政策引領,威海對於“雙招雙引”這一經濟主戰場已經形成全鏈條、閉環式的優質服務……

10月24日,威海市政府正式印發《威海市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方案》,旨在突出對韓日的合作優勢和威海的產業優勢,將全面深化試點與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國家試點建設有機結合。

威海對於自身城市國際化和開放型經濟建設有了更高的追求。

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不斷湧現。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新經濟風口之下,想要將“雙招雙引”的成效發揮最大化,帶動產業的集聚、升級,以精緻為特質真正握住經濟增長的脈搏,威海認為,要學習最好的開放型城市。

這也是威海借力進博,期待與上海攜手,打造開放合作新高地最真誠的原因。

當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重新建立,無疑對沿海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上海,已經崛起了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科創中心等“五大中心”。

而作為沿海城市的威海,在重點發展區域、高端產業園區、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進行學習,並借力長三角的先進力量實現申威的聯動合作,是大勢所趨,更是時代交給威海的職責所在。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讀你,千里海岸線,一幅山水畫;懂你,千里海岸線,一條創新鏈;愛你,千里海岸線,一個創業夢。”走向更大舞臺的威海,更願意以一種朋友的姿態拉近與大眾的距離,而千里海岸線作為一條創新鏈,正橫向鋪成巨大的創業創新創富、創未來的空間。

國際化城市的精緻“密碼”正漸漸浮出水面。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當浦江潮湧黃海濱,申威的深情互動將因為精緻,而更具浪漫色彩。

監製:段曉明

統籌:張曉冬編輯:韓 瀟審讀:周冠華來源:澎湃新聞

威海相逢上海,擁抱開放的“八面來風”

【刷爆威海人朋友圈的文章】

重磅!萊榮高鐵正式開工!

這場對接會火了……

這份省級名單公佈!威海這幾處上榜

鄉村振興金秋巡禮|“十里古鄉”拴住遊客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