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嗚歷史菌
攀枝花
攀枝花市,四川省省轄市,是全國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地級市,位於中國西南川、滇交界部,北距成都749km,南至昆明351km,西連麗江,東接昭通。是四川通往華南、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最近點,為“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
悠久的歷史文化
考古發現證明,攀枝花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除鄰近地區已發現的“元謀人”、“蝴蝶人”遺蹟外,在攀枝花市內發現了距今約1.8萬年~1.2萬年前的回龍洞寺古人類遺址。
攀西裂谷一帶地方是人類最早活動的一個區域,也是原始人群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走廊。這裡的人類活動,最早見於文字的有:《山海經·海內經》關於黃帝長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後的一段河道),並生帝顓頊的神話;《尚書·周書·牧誓》關於居住在這一帶地方的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的傳說。 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析鹽源境置鹽邊廳。
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
攀枝花位於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處,在橫斷山區,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佈,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脈走向近於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可分為平壩、臺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類,以低中山 和中山為主,佔全市面積的88.38%。
攀枝花屬長江水系,河流多,境內有大小河流95條,分屬金沙江水系、雅礱江水系,兩江在此匯合。年過境徑流量達1102億立方米,流域控制面積較大的有安寧河、三源河、大河三大支流,其中流域面積大於500平方千米以上的6條,100~500平方千米的26條,50~100平方千米的18條,5平方~5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直接匯入金沙江、雅礱江的共45條。
豐富的礦產資源
攀枝花市已探明鐵礦(主要是釩鈦磁鐵礦)73.8億噸,佔四川省鐵礦探明資源儲量的72.3%,是中國四大鐵礦之一 。2007年末,全市釩鈦磁鐵礦保有儲量66.94億噸,其中:伴生鈦保有儲量4.25億噸,佔中國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釩保有儲量1038萬噸,佔全國的63%,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鈷保有儲量7.46億噸,此外還有鉻、鎵、鈧、鎳、銅、鉛、鋅、錳、鉑等多種稀貴金屬,多個項目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世界之最。非金屬礦產中,煤炭保有儲量7.08億噸,晶質石墨保有儲量1540萬噸,苴卻硯保有儲量2098萬噸,溶劑石灰岩保有儲量2.95億噸,冶金白雲岩保有儲量3.63億噸,水泥砂岩保有儲量1194萬噸,耐火粘土保有儲量1032萬噸,硅藻土保有儲量1650萬噸,花崗石保有儲量8375萬立方米,大理石保有儲量5399萬立方米。
快速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
攀枝花市轄三區兩縣,是西南地區年輕的新興工業城市,同時也是中國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城市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0.1%,是川渝地區城市化率僅次於成都的城市,也是雲貴川渝地區唯一城市人口多於農村人口的地級市。攀枝花人均GDP常年雄居西南地區第一位,是西南地區最富裕的城市,同時也是川西南,滇西北的區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
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攀枝花已發展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和新興工業城市;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釩鈦之都”、“中國塊菌之鄉”、“中國苴卻硯之鄉”、“國家創業城市”、“國家首批新型工業產業化基地”等稱號。
攀枝花悠久歷史之回龍洞故事
回龍洞遺址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民政鄉巴關河村一無名溪溝旁的半山腰上。1987年5月,民政鄉小學的兩位老師在洞穴中揀到礫石打製而成的石片石器、穿孔器,並收集到一批哺乳動物牙齒化石。
洞穴坐東向西偏南15度。洞口形如桃狀,高11.9米、寬4.6米,由洞口向內逐漸變窄,宛如牛角,洞深12米,面積約35平方米。通過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主要包括礫石打製石器、細石器和哺乳動物牙齒、角和碎骨化石等。不見磨製石器和陶器,但有少量穿孔石器。它是石器製作技術進步的客觀標誌。石器數量最多,主要用礫石、脈石英、燧石和瑪瑙等石料製成,另有少量玉石、玉髓、水晶等細小石器。器物造型有各種各樣的砍砸器、刮削器和石核。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細石器的出現。
學術界一般認為細石器文化是北方草原地帶的典型代表文化之一,它是舊石器時代石器打製工藝技術發展到相當高度而產生的間接打擊技術的結果。細石器單獨難以使用,通常用來製作複合工具。這些都說明回龍洞遺址處於智人時期發展階段,並與北方四川富林文化有文化聯繫。出土的骨器有骨針、骨鏃、骨錐,數量雖少但都是磨製而成,工藝精良,其中一枚骨針長5.4釐米,直徑0.3釐米,它基本代表了當時回龍灣洞穴居民骨器製作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
回龍洞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經鑑定有象、熊、豹、犀牛、野牛、巨羊、岩羊、猴、鹿、獐等二十多個動物種類。其中如巨羊等少數動物在地質學上的更新世(距今兩百萬年至一萬年)以後逐步趨於滅絕。
關於攀枝花攀西大裂谷的故事
南絲綢古道上,相傳古時從四川邛崍販運毛鐵的毛幫背夫經過攀西一帶的群山時,不時感覺背馱的東西沉重了許多,邁步艱難,走出這個區域忽然又輕鬆了起來,他們哪裡知道,他們經過的是一座座磁鐵山。大約在6億多年前,中國大陸還是因古海洋的存在而分離成幾大古陸板塊,其中的揚子古陸從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板塊分離向北漂移,緩慢與北半球的古陸合攏。在隨後數億年間幾大古陸板塊拼合對接過程中,位於揚子古陸西緣的部分逐漸與悄然隆起的古特斯洋板塊(即後來的青藏古陸)拼接,並伴隨著地球深部地幔熾熱岩漿的上湧,同時與古陸基底岩層產生強烈的熱結晶作用。一個地球上罕見的成礦地質帶——攀西大裂谷就這樣誕生了。
如果我們從長300餘公里,寬100多公里,走向為南北的攀(枝花)西(昌)大裂谷以東西方向橫切幾個剖面,展示出來的是“兩塹夾一壘”的地質形態,也就是說,攀西大裂谷由基本沿安寧河西岸一直向南到攀枝花為軸線,構建成為基底隆起帶和東西兩側斷陷裂谷盆地帶的成礦模型。
奇趣講史
1、 攀枝花為什麼叫攀枝花
攀枝花市建立較晚,只有50多年曆史。1954年6月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許克勤帶著師生在金沙江畔進行暑期找礦實習,他們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蘭家火山一帶,偶然發現了儲量達數億噸的釩鈦磁鐵巨型礦藏。
後來此事驚動了地質部部長李四光,1956年初,他將此事彙報給毛澤東。毛澤東聽了彙報,問:“那裡叫什麼名字?”眾人都回答不上來,只知道那裡有7戶人家和一棵大樹,樹的名字叫攀枝花。毛澤東說:“那就把那裡命名為攀枝花吧!”
為開發攀枝花鐵礦資源,著手組建城市,初名為攀枝花特區。1965年5月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1987年,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花命名的城市。
2、炳草崗的來歷連草都不生長的山岡
1993年攀枝花市中心廣場
攀枝花市的炳草崗,是攀枝花市一個政府、文化、教育、商業和休閒的綜合城區,在1964年建市以前這裡人煙稀少。由於缺乏水源、沒有樹林和成形的植被,所以被當地的人叫為“炳草崗”,意為連草都不生長的山岡。
裂谷群山中的小山坳,北向金沙江流水,背靠南方紅火日照,地勢高低不平有坡有坎,有山有水,山是攀枝花公園的山,水是竹湖園的水——這便是簡單概念的炳草崗。
3、米易為什麼叫米易因“霧”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米易一帶為中國西南夷的邛都部落。漢武帝時期在今漢源東南置沈黎郡,轄邛嶣地區,今之米易地區即正式劃入西漢王室版圖。
至明永樂年間,行都司飭回族部領在今撤連籌建分縣治,因此地處安寧河下游,冬季多霧,日出迷濛,其分縣治因名迷易(陽)縣,後又相繼改為迷陽守禦千戶所(巡檢所)。隆27年迷易守禦千戶所改為迷易巡檢所。
1950年3月25日,米易地區解放,米易安寧河東岸屬會理縣,安寧河西岸是德昌縣的迷易區。1951年5月從會理縣劃出平谷、河高、蓮溪、昔寧等鄉,從德昌縣劃出迷易區、麻隴區和龍窩區的南壩等地,於1951年10月正式組建成迷易縣。
1952年西康省西昌專員公署正式行文“迷易縣更名為米易縣”, 其名沿襲迄今。1978年由西昌地區劃歸攀枝花市轄。
4、鹽邊又為什麼叫鹽邊以“位置”得名
鹽邊縣古稱"大笮",東漢時改名三縫縣,後到唐武德年間又為昆明縣,元十七年改為鹽州。到雍正六年又改置鹽源縣,嘉慶二十一年在鹽邊阿所拉地(原健康鎮)設巡檢司,隸屬鹽源縣,由此鹽邊開始作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劃單位。民國二年袁世凱發佈《統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將省下屬府、州、廳名稱一律改為縣。遂改鹽邊廳為鹽邊縣,隸屬四川建昌道。鹽邊因地處鹽源邊緣而得名,解放後鹽邊曾隸屬四川省西藏自治區昌專區,直到1978年鹽邊才正式劃歸為渡口為市轄縣。
5、西區因位置得名
1972年中共渡口市委、市革委決定“將金沙江兩岸集中的工礦區,劃為東、西兩個行政區”,而“西區以煤炭、電力為主”。1973年3月1日,籌備處正式辦公,標誌西區的成立。西區位於攀枝花市西部,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雲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公山,與仁和區同德、佈德鎮相鄰。
6、 仁和“仁義道德 和衷共濟”
仁和區位於攀枝花市南部,東臨會理縣,南接雲南省永仁縣,西靠華坪縣,北連鹽邊縣。仁和區境域,秦漢時已由中央政權所設郡縣管轄。1972金江、玉泉、大河、大田四個農業區合併為郊區,成為攀枝花市下轄區,1981年8月7日更名為仁和區,寓意為“仁義道德,和衷共濟”。
7、清香坪因植物得名
清香坪是攀枝花市西區政府所在地,她的名字由來是因為當地生長著許多帶有清香氣味的芸香科植物——清香木,故取名清香坪,意為生長著清香木的小平壩。
8、 五十四因距離得名
當時進攀枝花的唯一道路就是由成都—西昌—會理—平地—攀枝花,其中平地到攀枝花渡口大橋為58公里,到現在的彎腰樹一帶是51公里,華山一帶是54公里,所以也有了四十九、五十四這些地名。
迷茫的職場小菜鳥
攀枝花市是由最早的攀枝花村演變而來,1987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3月4日,毛澤東主席在冶金部部長呂東、攀枝花特區總指揮徐馳呈送的《加強攀枝花工業區建設的報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將這一天定為“攀枝花開發建設紀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紀念日。
1958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向毛澤東報告,在四川金沙江畔發現了一個大鐵礦。毛澤東詢問那個地方叫什麼名字。李四光說,那裡過去荒無人煙,因為長著幾棵大攀枝花樹,地質勘查隊就把那裡標註為“攀枝花”。毛澤東當即表示贊成,認為這個名字很好,並指示要組織力量儘早開發。
小帥溜達
攀枝花位於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壩村,形成於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後,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遂稱“攀枝花村”。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4月22日,為了便於保密,國務院下發《關於攀枝花特區更名問題的批覆》,同意將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
3月4日,毛澤東主席在冶金部部長呂東、攀枝花特區總指揮徐馳呈送的《加強攀枝花工業區建設的報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將這一天定為“攀枝花開發建設紀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紀念日。
攀枝花的歷史沿革(圖1)
擴展資料:
特產小吃
攀枝花小吃類主要以四川味道為主,在該地人氣最高的當屬羊肉米線,純羊肉熬製的高湯煮出的米線,再加上豆瓣、花椒、小米辣等佐料,味道獨特極具代表性。
攀枝花還出產芒果、蓮霧、火龍果、鳳梨釋迦等熱帶珍稀水果。“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大田石榴”、“紅格臍橙”等登記註冊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旅遊景點
米易顓頊龍洞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米易縣白馬鎮,G5京昆高速公路掛榜出口以東約5公里,距離市區約90公里,前臨安寧河,後靠龍肘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因顓頊故里而得名。
用戶回答2:
隋朝之前 考古發現證明,攀枝花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除鄰近地區已發現的“元謀人”、“蝴蝶人”遺蹟外,在攀枝花市內發現了距今約1.8萬年~1.2萬年前的回龍洞寺古人類遺址。
攀西裂谷一帶地方是人類最早活動的一個區域,也是原始人群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走廊。這裡的人類活動,最早見於文字的有:《山海經·海內經》關於黃帝長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後的一段河道),並生帝顓頊的神話;《尚書·周書·牧誓》關於居住在這一帶地方的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的傳說。
按《禹貢》分區,市境古屬梁州。周代,地隨梁州併入雍州。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史記正義》說:“蠶叢(蜀)國破,子孫居姚嶲間(包括市境一帶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張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這裡設置過郡、縣,“至漢興而罷”。
漢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劉徹派司馬相如招撫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橋孫水(安寧河),以通邛、笮”。西夷歸附後,漢朝又曾在這裡“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秦代和漢元光年間兩次於此設置的政區,轄有市境。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攀西至雲南楚雄境內,設置了越嶲郡及下屬的15縣。
三國蜀漢,將大笮併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復縣、蜻蛉縣入益州下新置的雲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屬定笮縣外,餘仍舊制。遂由原一郡七縣之地,變為兩郡七縣之境。
至西晉,三絳併入會無,姑復併入遂久。又以益州過大,分其原轄的南中四郡,另立寧州,雲南郡轉隸於寧州。之後,寧州廢而復置,並劃越嶲郡由其管轄。市境江北東部地改屬會無縣,江北西部地轉隸遂久縣,由益州兩郡六縣屬地改為寧州兩郡五縣轄境。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在南方建立劉宋王朝。其版圖包括益、寧兩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會無徙還邛都。撤銷了平樂郡及其屬縣,又分姑復縣為東姑復、西姑復兩縣。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屬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隸於東姑復縣外,其餘未變;為益、寧兩州,越嶲、雲南、興寧3郡,邛都、會無、定笮、蜻蛉、東姑復5縣的轄地。
劉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內“蠻僚恃險,乍服乍叛”(《太平寰宇記》引《十道志》),屬縣均廢;寧州各地,以爨氏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遠擅命”,“自王蠻方”(《南齊書·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齊統治時(479年),僅設越嵩僚郡,下無屬縣。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國於天監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寧兩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紀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開寧州、越嶲”(《資治通鑑·梁紀》),置嶲州,又於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瀘縣,到梁簡文帝大寶(550—551年)後復為爨氏所據。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後,西魏王國乘南梁內戰,肖紀東下爭帝之機,於承聖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寧及嶲州部分地方,雖有“西南夷感懷允洽”(《彰德尉遲迥廟碑》)的說法,但並未能實際控制爨氏佔據的今市境一帶區域。北周建朝後,經過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兩次軍事征討,才佔領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鎮,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歸其節制,河西地曾先後為其所設的嚴州平樂郡、宣化郡可泉縣轄境。除此,河東地、江北東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所據。 隋朝至元 隋初,仍置嚴州,旋改稱西寧州、嶲州,復為越嶲郡。廢北周所設嚴州五郡,另置五縣為越嶲郡屬縣。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歸定笮鎮節制,河西地屬可泉縣,河東地及江北東部地為新置的會川縣轄區。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控制。
唐朝大力經略西南,改越嶲郡為嶲州,置都督府,再改州為郡,依舊都督府。越嶲郡共領九縣,市境河西地為西瀘縣境,河東地為會川縣轄區,江北東部地隸於和集縣,大坪、江北中、西部地在一度為牢州及松外、尋聲縣境域後,改屬於昌明縣。唐以越嶲為基地,政治招撫和軍事征伐並用,恢復寧州,改稱為郎州、戎州,又設姚州於弄棟川,並皆置都督府。市境江南地,初屬西濮州的蜻蛉縣轄地,後為西利(微)州十部縣境域,並轉隸於姚州。
唐天寶九年(750年),南詔地方割據政權佔領姚州,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年),又進據嶲州,今米易,當時名諾賧,隸於會川都督府清寧郡。鹽邊縣境內有松外城,是劍川節度香城郡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劍川節度善巨郡的境域。江南地則屬弄棟節度控制區。之後,繼南詔統治這裡的大長和、大天興(興源)、大義寧地方割據政權,基本上沿襲這種建置。
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市境河西地為巴翠部、落蘭部領地,隸於建昌府。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絳部活動區域,屬會川府境。大坪及江北中西部地,有如庫部,是善巨郡地。
宋朝,蒙古汗國(元朝前身)滅大理段氏政權,在憲宗四年(南宋寶訁右二年,1254年)佔領今攀西地區。
元代建朝後,在此置羅羅斯宣慰司和都元帥府,下領路、州(府)、縣,隸於雲南行中書省。市境河西地屬定昌路(後併為德昌路)普濟州、威龍州境。河東地屬會川路武安州轄區。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江北中部及大坪地,屬柏興府潤鹽縣轄區。江北西部地,隸於麗江路軍民宣慰司北勝府。江南地為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都元帥府所屬的大理路姚州大姚縣轄區。 明至民國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罷羅羅斯宣慰司,將其地由雲南劃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在此另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下領五衛、八所、四長官司。市境河西地屬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的普濟、威龍兩州(後改長官司)轄區。河東地是會川衛守禦迷易千戶所領地。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為鹽井衛打衝河守衛中左所(後分為五)和馬喇長官司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北勝直隸州境域。江南地則是屬雲南姚安府姚州大姚縣轄地。市境至此分屬於川、滇兩大政區。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政府才實際控制這一帶地方。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置寧遠府,隸於四川行省,並設西昌、冕寧、鹽源、昭覺縣和會理州,為府的下屬政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守禦迷易千戶所為巡檢司,併入會理州。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從鹽源縣分置阿所拉巡檢司。宣統元年(1909年),升為鹽邊廳,直隸寧遠府。故市境河西地為西昌縣屬之普濟、威龍兩長官司領地,河東地為會理州迷易巡檢司境,江北東部地為會理州轄區,原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是鹽邊廳的境域。雲南行省方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並永北直隸廳所屬的舊衙坪、華榮莊兩經歷署為榮坪縣,後改為華坪縣。市境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轄區,江南地是大姚縣的北境。
進入民國,市境仍分屬川滇兩省。元年(1912年),改迷易為會理分州。二年(1913年),升鹽邊廳為縣,在大姚北境設苴卻行政委員,並改會理州為縣。九年(1920年),改迷易為會理分縣。十八年(1929年),在苴卻行政區設永仁縣。二十四年(1935年),改寧遠府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二十八年(1939年),市境金沙江以北、巴關河以東地,隨第十八行政督察區劃入新建立的西康省,為其第三行政督察區屬地。三十年(1941年),置德昌設治局,三十四年(1945年)升為縣。市境河西地由西昌縣屬轉為德昌縣轄,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會理縣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鹽邊縣區域。以上屬於西康省轄區。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境,江南地由大姚縣境轉為永仁縣轄地,由雲南省管轄。 解放之後 解放後,1951年在會理、德昌部分地區,建立迷易縣,次年更名為米易縣,隸於西康省西昌專區。1955年,西康省撤銷,會理、米易及鹽邊等縣,隨西昌專區重隸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屬雲南省麗江專區華坪縣,江南地屬楚雄專區永仁縣。1958年,合永勝、華坪兩縣為永華縣,永仁縣併入大姚縣,市境兩地亦隨之改屬。1961年,重新恢復華坪縣及永仁縣建制,市境江北西部地重隸華坪,江南地仍屬永仁。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作了《關於成立渡口工業區政府的請示》,建議在渡口工業區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工業區人民政府。
1965年3月,攀枝花開始大規模興建。初劃為特區,後定為省轄市。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的批覆》;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國務院批覆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請示,同意攀枝花特區對外改稱渡口市,劃定區域範圍總面積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兩岸。
1965年設市時,將雲南省永仁縣仁和區的17個公社、大田區的10個公社,華坪縣大興區的10個公社和四川省鹽邊縣的4個公社劃入,後又將會理縣紅格區的新民、安寧公社劃入,經渡口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以上劃入的43個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個行政區。
1973年2月,將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個行政區合併為郊區,另設立東區、西區兩個城區。東區所轄炳草崗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設在此處。以後,郊區又改為仁和區,並分別於1974年和1978年先後從永仁縣劃入兩個鄉,從會理縣劃入4個鄉。1978年,原屬西昌地區的米易、鹽邊兩縣劃歸渡口市。
1965年3月20日,徐馳宣佈渡口特區人民委員會成立。
1965年5月30日,國務院秘書廳制發了“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印章,由四川省人民委員會轉發給渡口市人民委員會啟用。
197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將永仁縣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澗、大麻塘、小石橋)3個生產隊和大龍潭公社,劃歸渡口市。
1978年7月,四川省決定將會理縣紅格區所屬的紅格、新九、猛新3個公社,和愛公社的4個生產大隊,劃歸市轄。
1978年10月,四川省報請國務院批准,將西昌專區之米易縣和鹽邊縣,劃為渡口市轄縣。
1986年渡口市重新啟用攀枝花市名。
1987年,渡口市正式恢復用名
嗯哪咋滴
林全(後任冶金部副部長)帶隊騎毛驢考察選定的攀鋼廠址,攀枝花博物館居然沒有他的任何資料,這個事我問過館長,他們也承認沒找全資科。
用戶2380986642774
滔滔的金沙江,紅紅的攀枝花,三線建設者青春把您澆灌,在渡口留下您的思念。
李師傅154709233
這幾天在吃攀枝花的西紅柿,非常的好吃,能夠吃出小時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