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是當今世界的水產大國,也是世界第二大漁業出口國,盛產大比目魚、鯡魚、鯖魚、帝王蟹、扇貝、海膽等多種名貴海鮮。無論是養殖還是捕撈,挪威在國際水產市場的都有一席之地,在三文魚的進出口貿易上更是有不小的話語權。
在挪威的漁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沒有什麼比把三文魚運到指定地點更重要的了。”而對挪威來說,想要在2020年把三文魚銷往中國顯然是一件非常緊急的大事——然而世事難料,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影響下,挪威海鮮的“出海”過程明顯充滿了阻力。
挪威三文魚產業精打細算,為什麼非要認定中國市場?
對挪威三文魚產業來說,中國市場是一塊“大蛋糕”。在去年,挪威海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量達到了16.8萬噸(其中三文魚就有2.5萬噸),出口總額更是達到了52億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41.4億元),這個出口額在2018年的基礎上足足增長了40%。
在整個2019年,中國是挪威海產品的最大消費市場。對挪威水產業來說,中國市場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這正是挪威水產品一直執著於中國市場的原因。
作為挪威海產品中的一張“王牌”,三文魚不僅讓挪威坐實了全球“三文魚一哥”的位子,還成功幫助挪威打開了中國市場。挪威三文魚進入中國市場也有很多年了,其中有90%都是以生魚片的形式消費的。在2020年初,挪威準備繼續發力,把這塊“蛋糕”繼續做大。
今年1月,為了推銷三文魚,挪威還斥巨資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地鐵站投放了大量廣告,在廣州的日式餐廳裡還投放了電視廣告。把路鋪好了,下一步就是把魚養好,然後再出口到中國,這個“算盤”看起來是如此的“順理成章”,在邏輯上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萬萬沒想到,6月11日北京的農貿批發市場上突然爆出了新的疫情,菜板上的三文魚被意外地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時間,全國多地的商超、餐廳對三文魚緊急下架處理,國內取消了大量的三文魚進口訂單。雖然三文魚本身並不是疫情的“罪魁禍首”,但這場風波還是給挪威三文魚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而挪威卻絲毫沒有放棄三文魚的意思。
今年6月份,挪威南部的羅家蘭郡又有了新的動靜——當地的水產公司計劃建一個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共有8個養殖單元的大規模陸基循環水養殖基地(RAS),每個養殖單元能夠養出5000噸三文魚。整個項目計劃投資1.07億美元,著實是一個大手筆。
與此同時,挪威的企業也在積極參與中國的三文魚養殖項目。在寧波象山,挪威的水產設備供應商AKVA集團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了中國陸基循環水養殖項目。
之所以選擇在寧波建廠,主要是因為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裡有1億左右的富裕人口,從高塘島到上海只有5個小時的車程。對三文魚這樣的高端水產品來說,長三角地區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得不說,這一步棋看得夠遠,下的也很大膽!
據瞭解,挪威企業在整個項目中佔有3,100萬歐元的產權,而寧波的地方政府也已經與挪威企業公司簽署了長達10年的土地租賃合同。該項目的建設一直會持續到2026年,每年的三文魚養殖總產量預計能達到8000噸。
挪威的企業頻頻在三文魚項目上“放大招”,底氣何在?
其實,這一系列佈局都源於挪威對中國三文魚消費市場的預估。不少挪威企業都認為,目前中國的三文魚市場約為11萬噸,而且每年還在以10%的速度增長,估計到2025年,中國的三文魚消費量很有可能突破20萬噸。龐大的需求量再加上批發價格高,利潤空間大,不少養殖企業自然也就蠢蠢欲動了。
挪威鯡魚:走三文魚的老路?
並不是所有的挪威水產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都像三文魚那樣順利,挪威的鯡魚出口就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鯡魚也是挪威的主要經濟魚類,與三文魚最大不同的就是,鯡魚幾乎全部都是捕撈獲得的。早在2007年,挪威鯡魚的捕撈量就達到了88萬噸,遠高於鱈魚的21萬噸,鮐魚的13萬噸以及鱒魚的7萬噸。那時候挪威鯡魚主要銷往俄羅斯或者歐盟,中國還是一片未開發的市場。
去年年中,整個歐盟地區的捕撈業表現都很不理想。2019年6月第一週,挪威鯡魚的捕撈業也遭到了嚴重滑坡,98個碼頭上的鯡魚漁獲量加起來只有1.5萬噸,平均每個碼頭上岸不到200噸,最高的只有510噸。
捕撈上來的鯡魚規格很不齊整,小的只有100克,大的有218克,平均下來只有178克。而正常情況下,消費者更喜歡200克以上的鯡魚。在篩選掉小規格的鯡魚後,可以上市的鯡魚只剩下了1.2萬噸。
在整個大西洋東北部海域,挪威捕撈鯡魚的配額量在歐洲國家中是最多的,佔比高達76%。這意味著挪威今年有將近40萬噸的鯡魚配額量,不過這和2007年的88萬噸比起來連一半都不到。
去年挪威的計劃是:在中國市場上主推三大魚類,三文魚肯定是“排頭兵”,另外兩種是就是鯖魚和鯡魚。但2019年鯡魚的產量和品質大打折扣,想要進軍中國市場競爭力不足,可以說是幾乎無望。
不過,挪威海產局的反應也挺快,將2019年主推的“三大魚類”變成了2020年的“四大海產”,分別是挪威三文魚、北極鱈魚、青花魚以及挪威蝦蟹類海產。不得不說,挪威海產局的“應變能力”還是挺強的。
挪威出口海產的新秀:以帝王蟹為主的蝦蟹類
今年上半年,俄羅斯漁業公司共捕獲了6400噸蟹類。至此,遠東地區的蟹類捕撈配額指標已經完成了一半,這個捕撈量在整個俄羅斯遠東捕撈船隊中的產量佔18%。
在挪威出口的蝦蟹類產品中,最出名的就要屬帝王蟹了。挪威帝王蟹生活在北冰洋的深海中,味道鮮美,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愛。
對當地的漁民來說,捕撈帝王蟹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他們只需要在冰上鑿開一個大口,把蟹籠扔下去,帝王蟹就會自動鑽進蟹籠。有時候也可以穿上防寒的潛水衣跳下去,直接下海抓帝王蟹。
帝王蟹體型龐大,體內還有藍色的血液,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蟹中“貴族”。挪威人吃帝王蟹只吃蟹腿,至於龐大的蟹身都是直接丟掉或者投餵給北極狐。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帝王蟹的8只蟹腳就足夠吃撐了(飯量小的根本吃不完);對於女孩子來說,兩三隻蟹腿就完全足夠了。
在2018年,挪威帝王蟹出口量將近2000噸,而且主要以活蟹的形式出口。僅僅是這一項業務,就為挪威帶來了6,400萬美元的外匯。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是帝王蟹的最大進口國,2019年的進口量就達到了6.2萬噸,遠遠高於挪威的出口量。
帝王蟹作為典型的高檔水產品,市場價格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產量、品種、規格大小等等。大規格的帝王蟹都是直接現場拍賣的,價格不菲。在國內,3公斤以上的帝王蟹就能賣到2400多元,平均下來一斤就是400多元,只有有錢人才吃得起。
中國目前是挪威海產品出口的第三大市場,無論是“老牌產品”三文魚,還是試圖想創下一片藍海的鯡魚,亦或是受到狂熱追捧的帝王蟹,這些都是挪威海產局謀劃的海產品“出海策略”。挪威的海產品出口業務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對於海產品的流通來說,雙贏才是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