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寶貴的遺產,凝固的“活歷史”

文/李鵬

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位於青銅峽市青銅峽鎮寧夏科進峽光紙業有限公司西側150米,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的兩排糧倉每排倉房由4個大拱形倉頂組成,大跨度磚拱屋面除在橫軸做拱外,在縱軸向由8個小型拱聯拱,呈現雙曲拱。該糧倉是20世紀60年代我區始建的主要倉型之一,是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20世紀遺產。2010年12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將糧倉列為第四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寶貴的遺產,凝固的“活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視糧食倉庫建設,50年代以建設新庫為重點。

1960年全區有計劃地建設了石嘴山市面粉廠、平羅縣麵粉廠、青銅峽市面粉廠、中衛縣麵粉廠等一批糧油加工工廠。

這些工廠基本形成了倉廠結合、就地加工、就近供應的合理佈局。

1960年8月15日,為統一支援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國務院決定撤銷金積、寧朔縣,設立青銅峽市,青銅峽市面粉廠就設在當時的市址所在地青銅峽鎮,土建完工後停建,1970年續建,1971年建成投產,倉房原為3排,均為南北走向,在倉房前還建有面粉樓和小倉庫,前後投資180萬元,安裝歐式磨粉機4臺(磨輥總接觸長度5.4米),篩粉機2臺(篩理面積64平方米)及其相配套的設備,年生產能力1.25萬噸。

後青銅峽市撤銷,恢復縣的建制,縣址從青銅峽遷至小壩。此時的青銅峽鎮既不是人口稠密區,又不是糧食產區,若繼續生產,每年花費往返運輸費7萬多元。

因此,1972年年底該廠關閉封存,1973年交於青銅峽市糧食局分管作糧倉用。

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寶貴的遺產,凝固的“活歷史”

2002年為興修峽光路,小倉庫、麵粉樓和東面倉房被拆除。

2003年糧庫改制,待糧食處理完後,糧倉就被擱置了起來,2006年被拍賣給寧夏科進峽光紙業有限公司用於臨時倉庫和民工住所使用,後又劃入駐青某部隊營區。

半個世紀過去了,由於受到自然風蝕、雨淋、腐蝕等影響,加上長年失修,糧倉頂和側牆有較大損傷。現在僅存的兩排倉房,單體庫內側牆上有不同程度的裂縫。

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寶貴的遺產,凝固的“活歷史”

青銅峽糧倉屬雙曲磚拱形倉型,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的相同兩排糧倉,每排倉房由4個大拱形倉頂組成,單體倉房高7.2米,寬13米,大跨度磚拱屋面除在橫軸做拱外,在縱軸向由8個小型拱聯拱,呈現雙曲拱,大拱跨度14米,拱高 3.7米;小拱跨度2.5米左右。

該糧倉注重屋頂形式及其細部設計,這種倉型在我區已不多見。

當時在鋼材、木材短缺的情況下,寧夏糧食廳從事土木建築設計工作的工程師周世基設計了適合寧夏地區特點的單曲拱、雙曲拱倉。

這種倉型經長期使用,性能穩定,儲糧效果良好。

周世基(1923~1990),四川省崇慶縣人。1948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1950年2月參加工作,任教師、工程分隊隊長。1954年被四川省糧食廳評為二級勞動模範。1956年獲工程師職稱。1956年調糧食部設計院1959年調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廳工作。

他性格直爽,作風正派,認真負責,在設計中,頗多獨創,以畢生的精力貢獻於倉庫建設,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如今青銅峽鎮居住的老同志還能回憶起周世基在青銅峽施工現場耐心細緻地解決工程中存在問題的情景。

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寶貴的遺產,凝固的“活歷史”

我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了一大批磚拱屋蓋和樓蓋,這類屋頂多用於較大跨度的公共建築。

寧夏拱形倉始建於1961年,倉頂分磚拱和鋼筋混凝土拱兩種結構,倉頂形式有單曲拱和雙曲拱。單曲拱跨度大、拱頂高。

雙曲拱則由縱向的長條形改變為並列相連的曲線形。在當時鋼材、木材短缺的情況下,這種糧倉建築節省木材等大量物資。

寧夏倉房主要有房式倉、拱形倉、立筒倉、地下倉、窯洞倉、土圓倉等倉型。拱形倉施工難度較大,當時拱形倉房容量共有4000萬公斤,佔倉房總容量的3.6%。

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注重拱形屋頂形式及其細部設計,呈現出以下幾方面實用特點:一是拱形屋頂起良好的圍護作用,具有防水、保溫和隔熱性能;二是整體建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能承受幾十年風、雨、雪、施工等荷載,能滿足抗震的要求,併力求做到自重輕、構造層次簡單;三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價經濟、便於維修;四是具有良好的密閉和防火性能,便於密閉儲糧和使用化學藥劑燻蒸。

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寶貴的遺產,凝固的“活歷史”

這些倉房雖然年代並不久遠,但比較有特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倉房歷史風貌依存。

青銅峽雙曲磚拱形糧倉是凝固的歷史,更是一種直觀的載體,它在很大程度上真實地記錄了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以及文化變遷的痕跡。

作為20世紀遺產得以保存,糧倉必將成為一個城市的一筆寶貴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