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3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幫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本文字數4227,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大器晚成》。


這本書的作者,是《福布斯》雜誌的發行人,叫裡奇·卡爾加德。從某種程度上看,他可能是全世界,最適合研究大器晚成這個話題的人之一。因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到不同的,評價人才的標準,然後推出五花八門的排行榜。換句話說,不管是現代社會對年少成名這件事的痴迷,還是我們對大器晚成這件事的誤解,作者都有非常紮實的體感。


現代社會對年輕有為的痴迷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它與個人計算機的崛起,以及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等20多歲就一舉成名、顛覆傳統和迅速致富的青年才俊相伴相生。這種迷戀少年有成的文化氛圍要求年輕人必須及早獲得更多成就,快速走向成功。對於今天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這種期望傳達的信息很明顯:成功要趁早,不然你再也沒機會了。


《福布斯》雜誌發行人裡奇•卡爾加德打破了那些阻礙我們前行的迷思。他認為,無論你年歲幾何,只要你想在任何領域創造偉業,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大器晚成者就是指比預期較晚發揮潛能的人,他們通常具有他人起初沒有看到的天賦,並且會頻頻以新穎和出人意料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潛能,讓身邊最親近的人都大吃一驚。他們並不打算迎合父母或社會的期望,但他們會按照自己的計劃,穩紮穩打,不斷前行,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大器晚成》:3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幫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01、

對年少成名痴迷的原因



其實年少成名,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現代社會的人們,對它的痴迷程度已經影響到了正確判斷。


比如,有個叫賴利·韋斯頓的編劇,曾經在好萊塢風光一時。因為她還不到19歲,就拿到迪士尼旗下一個電影公司,30萬美元的編劇合同。很多媒體開始搶著報道。但是,沒過多久,大家才知道,她其實已經32歲。媒體問她為什麼造假?她的解釋是,假如人們知道我已經32歲,就沒人會接受我了。


作者在經營《福布斯》雜誌的這些年,見過很多類似的情況。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對年少成名的社會焦慮。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大器晚成》:3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幫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1、教育機構


教育機構,它們會通過一切渠道,向家長灌輸一個概念。那就是,成才要趁早。人生的決勝期,就這麼幾年。錯過了,就再沒有機會了。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會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只要有一批家長參與,別的家長,就會跟進,生怕落後。


作者說,在美國,針對三歲孩子的第二語言課程,價格已經飆升到每年三萬美元以上。當參與的人足夠多,投入的資源足夠大時,不管這件事的前提是否正確,它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社會共識。一件事你本來未必認同,但當你參與其中,就會被潛移默化的,認為它其實是對的。結果,成才必須趁早,這個原本用來宣傳的商業口號,就這麼逐步被放大,成為一大批人的集體共識。


很多人會說,學東西不是很好嗎?但作者不這麼認為,他說這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比如,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且這個壓力大到,超過很多人的想象。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調查,達到重度抑鬱標準的高中生和大學生數量,是20世紀60年代的5倍。在美國高中生裡,有16%的人考慮過自殺,甚至還有13%的人制定過自殺計劃。


一個人的真實天賦,真的能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看出來嗎?大多數人認為是可以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大器晚成》:3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幫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2、智商測試


將近一個世紀以來,智商測試在很多國家盛行。也正是這個測試,給了神童文化,在科學層面上的底氣。大家都覺得,智商是天生的,因此對神童的判定肯定是對的。但是,智商測試真有那麼準嗎?


1899年,法國通過了一項針對6至14歲孩童的義務教育法。神經科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受邀參與了一個名為“兒童心理研究自由社團”的任務,評估兒童的能力和學習狀況。

他很快就發現,有些兒童在任何一項評估課程中都跟不上進度。學校應該如何對待這些慢熱的兒童?首先,你得了解這些兒童的真實能力—他們的智力究竟有多少不足之處?

於是,比奈和一名醫學院的學生西奧多·西蒙就在1905年設計了一項測試,評估3至13歲兒童的腦力水平。他們以50名兒童為樣本,研究了這些孩子的腦力中間值,以及聰明和遲鈍的極端值。這個評估標準就叫做比奈-西蒙量表,它被稱為世界上首個智力測試量表。


在比奈本人看來,這個量表只能作為一個時間段的參考。它反應的是,一個孩子在同齡人中的腦力水平。隨著年齡改變,這個水平也可能改變。也就是說這個測試根本沒法反映一個人一生的智力水平。


但是,這件事的轉折就在於,比奈怎麼想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個量表實在太好用了。當時,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在面臨教育規模化的問題。它們都需要一套標準化的測試工具。於是,智商測試開始在全世界風靡。而且幾乎是同一個時期,其它的測試工具,也紛紛出現。


比如,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就是當時出現的。這是一種人格測試方法,據說直到今天,很多公司的HR仍然在使用。但是,它並不嚴謹。但是,嚴不嚴謹已經不重要。因為它方便了。


這些測試把智力、人格、品性這些極難量化的指標,通過一紙測試,就變成了白紙黑字的數據。就衝這個方便程度,即使後來有更準確的測試方法,也很難替代它。


《大器晚成》:3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幫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02、

想要大器晚成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沒有必要對年少成名這件事這麼痴迷。它不是唯一的出路,作者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大器晚成。那麼我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大器晚成呢?要想成為一個大器晚成的人,我們又該怎麼做?


作者認為,大器晚成這件事,最重要的一個信心,來自腦科學的發現。過去我們都覺得,越年輕,腦子越好使。但是,已經有越來越的研究發現,大腦能力的發展,像是一場賽跑。這個階段你領先,下個階段我領先。每個階段,都會此消彼長,有的能力減退,有的能力變強。換句話說,沒有哪個年齡段,能同時具備所有優勢,也沒有哪個年齡段,會同時具備所有劣勢。


比如,大腦中跟決策、規劃和控制衝動有關的腦區,叫前額葉皮層。這個區域,一般直到青春期結束之後,大概是25歲左右,才會徹底成熟。換句話說,過去我們都覺得,成年人能更好的控制情緒,是因為社會閱歷多。

但是,從腦科學的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剛性的生理能力。它很難通過其它方式獲得。前額葉皮層不僅是個剎車,它還負責向其它的腦區傳遞信號,負責把目標和行動連接起來。就是激發執行力。你能規劃出明確的目標,並能夠行動起來。

再比如,髓鞘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髓鞘是一種使纖維絕緣的物質,它有助於更有效地傳遞神經信號。我們的聯想能力,把不同的知識經驗融會貫通的能力,就跟這個髓鞘有關。這個東西的主要生長期,也是在20歲以後。


那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很多人到了三四十歲,有些時候反應不如二十幾歲時快,沒有那麼靈敏。這其實是因為,大腦的突觸,這也是神經網絡的一部分,它在自我修剪。這個過程,就像修剪樹枝一樣,把一些東西剪掉。我們知道,青春期的大腦快速生長,很多神經網絡複雜的糾纏在一起。而這些修剪能讓複雜的神經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被約束。而保留下來的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會更高。


《大器晚成》:3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幫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個研究員,叫勞拉·格曼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評估了5.5萬個對象的認知能力。結果發現,人的認知能力,大概是這麼一個發展過程。在青春期末期,大概是快到20歲的時候,認知處理速度達到巔峰,也就是反應特別快。到了20出頭,學習和記憶名稱的能力達到巔峰。到了25到35歲時,短時記憶能力最突出。再往後十年,也就是45到55歲時,社會理解能力達到巔峰狀態,也就是非常擅長跟人交流溝通。到65歲以上,你還有一項能力會達到頂點,這就是對語言類知識的把握。


每個年齡,有每個年齡的天賦,千萬不要浪費它。那麼,落實到行動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呢?作者給了一個建議,讓我們學會,戰略性撤退。


什麼叫戰略性撤退?簡單說,就是你要多做嘗試,然後儘早知道,哪些事是你做不了的,知道你的能力侷限,然後在這些事情上果斷撤離。要知道,毅力是一種非常有限的資源。


早在1996年,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就曾經做過實驗。把人分成兩組,一組人吃巧克力,另一組要做的,就是忍住,不吃巧克力,只吃胡蘿蔔。然後,再讓這些人去解答那些特別複雜的謎題。結果發現,在答題環節,巧克力組堅持的時間,要比胡蘿蔔組長得多。因為胡蘿蔔組的毅力,已經被上一個環節用掉了。也就是說毅力是不能透支。而戰略性撤退的本質,就是合理的管理你的毅力資產。


作者說強迫自己忠於某份工作或者為之不計代價地奉獻,只會導致我們激情衰退,最終失去活力。但放棄卻可以是一種成長的過程,一種生活的過程。


正如《魔鬼經濟學》作者斯蒂芬·列維特所言:如果要我說自己究竟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在經濟學領域取得成就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是一個“善於捨棄”的人。我從一開始就將“早點敗,快點敗”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也就是說,我們很多時候,不是通過堅持來定義自己,而是通過放棄來定義自己。他是在告訴我們如果發現某件事或某個工作不合適,就趕緊撤。


《大器晚成》:3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幫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斯蒂芬·列維特曾說過:“我幾乎放棄了所有我不擅長的事情。”沉沒成本方面的專家哈爾·阿克斯表示:“最重要的是你得撕掉那層創可貼,快速行動起來。”阿克斯認為能夠成功放棄一份工作或者進行重大轉折的人,通常也是能夠快速制定決策和立即行動的人。他稱:“我認為這是一種不糾結於過去的思想,我知道這是一種很老套的表達,但真的有許多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會勇往直前。”


作者認為如果你已經有了清晰的備選方案,如果你已經能夠構想自己重獲新生的情形,那麼你就應該放棄當前不對路的選擇。這就像戒掉一種壞習慣一樣,如果你有其他替代方案,那麼放棄一條不成功的人生路徑其實並不難。那麼,該往哪撤呢?作者說我們可以創造新的舒適區。也就是,在自己的能力版圖內,找到一個更有性價比的事業。


比如,戰略性自我懷疑。可能你覺得自我懷疑並不是什麼好事。但是,作者認為,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假如我們把它當成情緒,那麼它就會不停的打擊你。如果管理得當,自我懷疑可以成為一種信息和動力來源。

因此,它有助於攻克自滿情緒,改進我們的準備狀態和表現。它驅使我們去追問結果,嘗試新策略,讓我們更加願意接受不同的解決方案。人在什麼時候會自我懷疑?大概率上,是這件事觸及到了你的能力短板。順著這個信息,你就更能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缺點。

再比如,建立空檔期。也就是,留出一段時間,不帶任何目的的到處嘗試。去嘗試以前想做,但沒做過的事。


最後的話:


大器晚成就像是滾雪球,會隨著時間的閱歷的增長,一路累積,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大器晚成》:3個方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幫你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